80后的情感活在当下在忙碌的工作与生活中,您是否关注过这样一群人。
他们出生在80年代,曾因个性鲜明引来无数争议。
如今他们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有的或已成家立业。
80后的如何看待亲情、爱情?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为呈现80后真实的生存状态,找寻影响80后人群思维的潜在规律,增进这一特定人群与社会各阶层的沟通与理解。
BTV名人堂栏目组携手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展开了在线调查。
本次调研是“寻找梦想行动派”大型公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助Surveycool™在线调查系统,共回收1941份有效数据,涉及全国23个省市地区。
一、近三成80后与父母沟通每天不到10分钟曾经以个性鲜明为标签的80后,如今有的已身为人父(母),他们与自己的父辈如何交流?数据显示,虽然有48.5%的80后与父母同住,但是近七成的受访者与父母沟通主要是通过电话,这一比例超过“当面沟通”15个百分点,而且双方沟通时间不足。
70.4%的受访者每周与父母沟通不超过2小时,27.5%的人每天与父母沟通不到10分钟。
不同的生活圈子和价值观,使得80后与父辈在思维方式和生活行为等多方面存在差别。
本次调研表明,超三成80后与父母沟通不畅。
59.6%的受访者认为缺乏共同语言是影响沟通的主要原因。
另外,还有42.8%的受访者表示,“不想惹他们生气,也不想假装顺从”,16.4%的人称“太忙没时间”。
不可否认,80后是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他们与父母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两代人之间沟通的内容也与同龄人之间谈论的话题不一样。
但是,代沟并不应成为阻碍沟通借口。
而且,两代人之间如果彼此刻意回避,更容易产生隔阂。
(图3.2.1)(图3.2.1)二、不认同“父母皆祸害”的观点近期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网络小组,引发了父母与子女间情感话题的大讨论。
虽然参加这个小组的人大多为80后、90后。
但是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80后并不接受这一观点。
47.5%的受访者觉得“这个说法很BT”,近四分之一的人表现得比较纠结“有时他/她们让我很烦,有时很想和他/她们说说话”。
同时还有超过两成的受访者比较理性,他们认为“这样抱怨没意义”。
为何养育自己的父母会成了“祸害”?61.2%的80后觉得,这是因为“子女处于青春期,比较叛逆”。
54.7%的人认为“文化背景差异,双方缺少话题”也是偏激观点产生的原因之一。
另外,还有超过四成的人觉得,问题出在家长方面,原因是“父母想改变现状却无力做到,就把压力转嫁给子女”。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的分析师认为,对于父辈的反抗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反叛与不满。
虽然同在屋檐下,但是父辈与子女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差别迥异,发生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
无论对于阅历丰富的父辈,还是挣扎打拼中的年轻一代,都需要理性地倾听,然后才能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妥协。
(图3.2.2)(图3.2.2)三、对孩子的期望与父母存在差异在一部分80后声讨父辈的同时,他们中有的同龄人已经生儿育女。
80后对孩子的期望与父母对自己的有何不同?调查表明,超过七成的80后最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赚钱生活富有”,其次是平平安安和健康快乐地生活。
在80看来,父母对自己的最大的期望是“有个幸福的家庭”,平安、健康排在第二、三位。
(图3.2.3)(图3.2.3)可以看出,时代的变化为80后附加了新的注脚,他们渴望财富,也懂得享受生活。
因此,也将这种向往自然地附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在80后眼中,父母对于自己的期望真切而朴素,毕竟家庭才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属,而平安和健康是每个家庭的基石。
这种差异和相似,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后代对先辈的传承。
四、选择恋人最重人品性格“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单车上笑”,这种雷人雷语一度甚嚣尘上。
但是,80后婚恋观真的是物质至上吗。
本次调研表明:人品性格、个人能力和学识才华是80后选择恋人看中的主要因素。
而家庭背景、身材相貌、有房有车等似乎较为外在的与物质条件有关的因素,所占比例并不高。
从不同年龄段对比中可以发现,80后人选择恋人的要素也存在着差异。
除了人品性格以外,才学、消费能力受80~85年的人关注度较高。
相对而言,86~89年的人,对于恋人的家庭背景和个人能力以及对自己的爱恋程度更为看重。
不可否认,近年来金钱、物质在当今婚恋观中的地位上升,经济基础成为婚恋双方考虑的重要因素。
因此,青年在婚恋中追求情感的同时,金钱等物质的因素成为重要条件。
事实上,择偶观现实与追求真挚的爱情并不表1:不同年龄段选择恋爱对象看重的要素80后普遍进入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而身为父母的长辈忍不住要为自己儿女的终身大事操心、把关。
可是个性独立的80后却不一定领情。
数据显示,58%的80后表示,恋爱中,即使与父母意见相左也要捍卫自己的幸福,选择听从父母意见的仅为12%。
(图3.2.4)(图3.2.4)有人说,没有父母祝福的爱情是不会幸福的。
但是在恋爱问题上,男性的态度更为坚决,61.9%的男性选择“捍卫自己幸福”。
28.3%的女性面对这个问题时会“痛苦地纠结”,14.6%的女性表示会听从父母的意见,男性向父母妥协的仅为10.2%。
在这个问题上,80~85年龄段的人中有42.3%表示听从父母的意见,这一比例明显高于85后。
80后怎样看待自己与父辈在爱情上不同?60.0%的80后认为自己的爱情更投入,58.6%的受访者觉得自己比父辈更现实、更自由(68.7%)、更直接(68.8%)。
在爱情面前,他们的投入与直接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群体激情与率真的一面。
五、在情感问题上更为开放“婚姻就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近几年,“闪婚”、“闪离”、“试婚”、“试离婚”等等频频见诸报端,80后在情感问题上是否过于草率?调查表明,80后对待婚姻比较慎重,但在情感方面更加开放。
数据显示,对“闪婚、闪离”的现象。
63.4%的受访者觉得这样对待感情过于草率,还有21.5%的人认为这代表了“敢爱敢恨的快意人生”,15.2%的受访者认为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调查表明,80后在情感问题上更为大胆开放。
数据显示57%的80后并不明显排斥一夜情。
31%的受访者表示要视情况而定,而表示“无所谓”和“不妨一试”的人占比同为13%。
男性受访者中,持不妨一试这种态度的为26%,比女性高出两倍。
32.6%的女性认同是情况而定。
当问及“心仪的对方已婚,是否还愿意保持亲密关系?”时,18.2%的人明确表示将继续和对方保持亲密关系。
28.4%的人称将视情况而定。
不过也有53.4%的受访者将不再趟浑水。
不可否认,爱情降临时,人们会激情潮涌,往往也变得更加盲目。
情感体验的积累有时也会让人很受伤,甚至动摇人们对情感的信任。
而在80后群体中盛传的“感情是奢侈品”的话语,也许就是这种怀疑的现实写照。
(图3.2.5)(图3.2.5)六、通过努力经营情感为爱情保鲜有科学家称“爱情不过是一种短期的化学反应”,短则几周,长不过十几个月。
本次调研中,81%的受访者同意“爱情存在保鲜期”的说法。
面对激情释放后的些许失落,80后如何为自己的爱情保鲜?本次调研显示,努力经营情感、保持良好心态、培养共同爱好是他(她)们的法宝。
另外,还有41.9%的人希望通过营造浪漫气氛来达到效果,40.6%的寄希望于保持两人间的激情。
(图3.2.6)(图3.2.6)表2:男女受访者对爱情保鲜的选择不同性别的受访者中,实现爱情保鲜的方法也相差迥异。
“保持激情”和“提升社会地位”两个选项上,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而在提高收入这个选项上,女性与男性比例非常接近。
显示出80后女性的自信与独立。
男性的观点更为务实,集中在“给爱人更好的生活”和“多做家务”。
有人说,作为伴侣,不但要接受他(她)的优点,还要接受他(她)的全部。
为爱情保鲜需要包容、成熟的心态,当然也需要浪漫与激情。
或许,爱情存在保鲜期。
不过,当爱情转化为彼此相濡以沫的依赖,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聚焦80后生存状态:30岁的我们怎么办(图) 2010年09月15日 10:41 精品购物指南八零后:而立之年的奋斗与焦虑(图片来源:精品购物指南)三十而立,那么,何为“立”?最通俗惯常的说法,30岁应该成家立业,有所作为。
而最低的要求则是30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责任,并已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与70后相比,即将步入30岁的80后大多工作还不够稳定,房子、车子似乎也是很遥远的事情。
在武汉,一家由7名80后办起的“大锅饭”公司吸引了社会的目光。
在这里,没有发工资一说,大家同吃同住同工作,花销均由公司支付,目标是将来“每人一套房、一辆车”。
4年的时间,公司由1万元本金起步,已发展到拥有100多万元资产。
目前,该公司已买下4套房子、2辆车,原则是“谁需要谁用”。
这则消息令很多同为80后的人们既羡慕又感叹。
羡慕的是他们早早摆脱了为别人打工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理想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感叹的则是,作为马上就要迈入而立之年的80后,自己的前方在哪里?自己又能因何而立?恐怕,就连孔子也不会想到,2000多年前组合出的4个字——“三十而立”,如今会因为一个叫“80后”的群体,再度引发国人的集体思考。
三十而立,那么,何为“立”?最通俗惯常的说法,30岁应该成家立业,有所作为。
而最低的要求则是30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责任,并已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与70后相比,即将步入30岁的80后大多工作还不够稳定,房子、车子似乎也是很遥远的事情,而且,这其中还有为数可观的大龄青年。
在变革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80后承担着更多来自现实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
总之,曾经被贴上“轻狂,张扬,离经叛道”等标签的众多80后似乎离“而立”的标准好像还差很远。
但是,这究竟应该是80后的悲哀,还是这个时代的悲哀?著名音乐人高晓松曾不止一次地表示,他很难想象现在的年轻人居然会把买房子当做一项人生的终极目标。
作为前辈,他的感叹当然合情合理,但现实让很多80后不得不反驳:目前看来,买房子确实是一项值得奋斗终身的事业。
记得于丹教授在她的《于丹〈论语〉心得》里曾说:“三十而立”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坐标,衡量你已经如何成功,而是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一种心灵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一种自信和坚定。
钱穆先生对于“三十而立”的解释则更为古朴:“立,能确有所立,不退不转,则所志有得有守。
”用内心的坚定维系自己的平衡,用对不断变动的社会生活的体悟与理解收获内心的坚强,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也许,这才是对于当下正在迈入“三十而立”阶段的中国80后们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阐释。
80后的而立新标准与众多前辈们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经历不同,80后们的三十而立仿佛多了些与时俱进、跑步进入中产阶层的意味:27岁就“被买房”,一份稳定、有保障的工作,一个可规划、有良好预期的未来,甚至一部分80后已经在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