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 基础工程事故

2.3 基础工程事故


桩基础事故处理
1. 混凝土预制打入桩
1)桩顶破碎。原因:混凝土强度不够、桩顶钢筋构造不妥、 桩顶不平、锤重选择不当、桩垫不良等。 2)沉桩过程中会产生挤土效应,引起桩身侧移、倾斜、甚 至断桩。 合理安排打桩顺序,控制打桩速度,设置砂井或减压 孔等,都可以减小挤土效应。 3)桩基变位。对先打桩后挖土的工程,如果打桩后紧接着 开挖基坑,由于土的应力释放,以及挖土高差形成一侧卸 荷和侧向推力,土体易产生水平位移,使先前打设的桩产 上水平移位。
2.4 地基加固
基础补强注浆加固法 加大基础底面积法
地基基 础加固 方法
加深基础法 锚杆静压桩法
树根桩法
160mm
2.事故处理 该工程经过多方案的比较后,选择用千斤顶推 移复位法处理错位基础,其施工要点如下。 ①准备工作 清理基础四周土方与杂物:凿除外部 的混凝土垫层;测出基础四周的标高
②千斤顶选用和布置根据基础体积大小,以及混凝 土与土之间摩擦阻力值选用千斤顶。该工程采用2 台15t千斤顶,平行对称地将千斤顶设置在基础与 基坑壁之间。千斤顶的作用点设在基础下部、混凝 土垫层上面。
根据现场当时的设备条件,未采用一些顶推或吊移 一些工程量大的方法,而是采用局部拆除法后,扩大基础 的方法进行了处理,其处理方法如下。 ①将基础杯口一侧短边混凝土凿除 ②凿除部分基础混凝土,露除底板钢筋 ③将基础与扩大部分连接面全部凿毛 ④扩大基础混凝土垫层,接长底板钢筋 ⑤对原有基础连接面清洗并充分湿润后,浇筑扩大部分的 混凝土。 杯口部分凿除 基础扩大部分

地下水条件变化 ① 施工中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导致地基 不均匀下沉 ② 地基浸水,包括地面水渗漏入地基后 引起附加沉降,基坑长期泡水后承载 力降低而产生的不均匀下沉,形成倾 斜 ③ 建筑物使用后,大量抽取地下水

设计问题 ① 建造在软土地基上,设计没有采取必要 的措施 ② 地基土不均匀,压缩变形差大 ③ 建筑物的上部结构荷载差异大,导致不 均匀下沉 ④ 建筑物上部结构荷载重心与基础底板形 心的偏心距过大 ⑤ 建筑物整体刚度差 ⑥ 整板基础的建筑物,两侧回填土厚度相 差过大,增加底板的附加偏心荷载 ⑦ 挤密桩长度差异大
案例三
1.工程概况 该测试中心楼第一单元为五层框架结构,有12 个钢筋混凝土柱基础,在安装2层框架梁、板的 钢模时,发现建筑物轴线偏移。经复测,混凝土 基础普遍错位,偏位最大值690mm,房屋轴线已 成平行四边形。


2.事故原因 该事故纯属施工放线失误,不需加固地基,只需 将偏位基础纠正过来即可。 3.事故处理 经过多种方案比较,选择用千斤顶平推法纠偏。 ①由于错位基础过多,为了提高纠偏的准确度, 需要打控制桩,在控制柱的两面吊垂线标出列、行 线。 ②顶推顺序的确定 先顶推②轴线,后推③轴线。 挖土、顶推纠偏均按此顺序,保证了都有坚固的后 背土体。
1. 造成基础孔洞事故的原因
1)施工工艺错误:如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过大、混凝土运 输浇筑方法不当等造成混凝土离析;浇注混凝土时垫块位 移,钢筋紧贴模板,或模板拆除过早产生缺棱、掉角;
2)不按规定的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漏振等;
3)钢筋密集处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土浇筑不 畅通,不能充慢模板而形成孔洞 ; 4)模板严重跑浆,形成特大蜂窝、孔洞; 5)混凝土石子太大,被密集的钢筋挡住。
【工程实例】
1. 工程概况 某厂房7个联合基础,下端700㎜高度内采用土模。施 工后发现有严重蜂窝,空洞,可以用粗钢筋穿入深达 1.4m。挖开全部土模检查,发现7个基础中蜂窝、空洞达 100余处。某一柱基蜂窝、空洞20处,总面积7.83㎡, 占 基础下段700mm高度4个侧面面积的40。此外,有的基础 还有分层现象,在离基底300mm处有一层140mm厚的分 离层。
4)钢筋笼放置与设计要求不符。钢筋笼变形,保护层不够, 深度位置不符合要求。原因:堆放、起吊、运输没有严格 执行规程,支垫数量不够或位置不当,造成变形;钢筋笼 吊放入孔时不是垂直缓缓放下,而是斜插入孔内;清孔时 孔底沉碴或泥浆没有清理干净,钢筋笼放不到设计深度。 5)断桩。原因:混凝土较干,骨料太大或未及时提升导管 以及导管位置倾斜等,使导管堵塞,形成桩身混凝土中断; 混凝土浇筑不连续,中断时间过长;导管挂住钢筋笼,提 升导管时没有扶正等 。

施工中地基处理不当 ① 地基长期暴露,或浸水、或扰动后,未作适当 处理 ② 施工中发现的局部不良地基未经处理或处理不 当,而造成基础错位或变形
三、基础错位事故处理方法与选择 ① 吊移法 ② 顶推法 ③ 顶推牵拉法 ④ 扩大法 ⑤ 托换法 ⑥ 其他方法

四、基础错位事故处理案例 请大家认真做案例分析,考试会出考 题!!
2.3 基础工程事故
第一节、基础错位事故
基础错位事故主要类 别
基础错位事故常见原 因
基础错位事故处理方 法与选择
一、基础错位事故主要类别 ① 建筑物方向错误(南北颠倒) ② 基础平面错位(单向、双向错位) ③ 基础标高错误(基地、台阶、顶面) ④ 预留洞和预埋件的标高、位置错误 ⑤ 基础插筋数量、方位错误
第二节、基础变形事故处理
一、钢筋混凝土基础变形事故、基础变形事故处理方法及选择
① ②


沉降量 沉降差 倾斜 局部倾斜
地质勘测问题 ① 未经勘测即设计施工 ② 勘测资料不足、不准或勘测深度不够, 勘测资料错误 ③ 勘测提供的地基承载能力太高,导致 地基剪切破坏形成倾斜 ④ 土坡失稳导致地基破坏,造成基础倾 斜
垫块 千斤顶 道木
1
③推移复位 控制两台千斤顶同时作用和推移同步,将基础沿垫 层与地基之间逐渐推移到设计位置。
方向
错位的基础
复位后的基础
④检查复位情况 除了检查平面尺寸错位、纠偏 尺寸外,还应检查基础标高是否有改变。该工 程所测数据为:基础标高一般增加5mm左右,最 大的约10mm。 ⑤压力灌浆 基础推移后,基底下可能产生空 隙,从而产生过附加沉淀。因此,需要做水泥 压力灌浆。灌浆前先将基础四周用C8混凝土进 行封闭,并在适当位置预留灌浆孔与出气孔。 水机浆液中加入适量膨胀剂,如铝粉等,以确 保基底密实。
300mm
3、事故处理
现场施工人员认为,为避免返工损失,建议以已施工
的五个基础位置为准,完成全车间,即厂房的宽度(跨度) 方向全部加大300mm。考虑到此方案有一下弊端,因而不 予采纳。 ①上部结构出现非标准构件,需重新设计,而且施工与安装
也增加不少麻烦。
②厂房内的桥式吊车成了非标准产品,无法订货。 ③影响全厂总图布置
③纠偏控制 根据控制柱拉出轴线,用它检查顶 推情况,测量顶推后柱子是否已到达正确位置,并 作出记录。②轴线的五个基础顶推到预定位置,统 一检查验收后,即着手对基础下面的脱空部分进行 处理。基础下被牵动的松土应当全部挖除,灌注坍 落度8-10cm的C20混凝土,并采用二次振捣法使其充 满密实,然后再进行③轴线管5个基础的挖土、顶推 及基础下灌注混凝土。
2.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
1)塌孔(成孔中、浇筑混凝土前、混凝土浇筑中)。原因: 泥浆比重不够;孔内水头高度不够或出现较大承压水,动 水压力得不到平衡;在松软砂层中钻进时,进尺速度太快 或停在一处空转时间过长,转速太快。 2)钻孔漏浆。原因:遇到渗水性强或有地下水流动的土层; 水头过高使孔壁渗浆。 3)桩孔偏斜。原因:钻孔中遇到较大的孤石或探头石;在 有倾斜度的软硬地层交界处、岩石倾斜处,或在粒径大小 悬殊的砂卵石中钻进,钻头所受的阻力不均。
3.事故处理 考虑如下几方面因素:①旧基础蜂窝、空洞面积太大,除表 面发现的情况外,内部其它情况尚且不明;②底板部分垫 层与受力主筋之间已灌进大量泥浆,无法彻底清除;③若 将基础加高,对生产使用无影响。决定在旧基础上重新作 钢筋混凝土基础。新基础根据计算需2m高,肋部包括旧 基础在内为2m宽。新旧基础接触面处全部凿毛连接。已 发现的蜂窝、空洞全部用高标号砂浆填实。
2. 处理方法及选择
1)局部修补:基础内部质量没有问题,仅在表面出现孔洞, 可将孔洞附近混凝土修凿、清洗后,用高一个强度等级的 混凝土填实修补。
2)灌浆:当基础内部出现孔洞时,常用压力灌 浆处理。最常用的灌浆材料是水泥浆或水泥砂 浆。
3)扩大基础:已施工基础质量不可靠时,采用加 大或加高基础的方法处理。此时,除了以可靠的结 构验算为依据外,还应有足够的空间。应注意基础 扩大后对使用的影响,以及与其他基础或设备是否 冲突等。 4)拆除重做:孔洞严重,修补无法达到原设计要 求时,方采用此法。

施工问题 ① 施工顺序及方法不当 ②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影响 ③ 施工时扰动和破坏了地基持力层的土 壤结构,使其抗剪强度降低 ④ 打桩顺序错误 ⑤ 施工中各种外力 ⑥ 室内地面大量的不均匀堆载,造成基 础倾斜

常用处理方法 ① 通过地基处理,矫正基础变形 ② 顶升纠偏法 ③ 预留纠偏法 ④ 顶推或吊移法 ⑤ 卸荷法 ⑥ 反压法 ⑦ 加固基础法
2. 事故原因 1)在浇筑基底中部混凝土时,底节串筒不成竖向,结果使 石子滚向前方,砂浆留在后面,形成蜂窝; 2)基础顶面设置有125×300mm的方格钢筋网,施工人员 站在网上操作。浇捣底板中部时,振捣棒从两边斜插入振 捣,表面虽出浆,中下部难以振实,质量无法保证; 3)土模附近振捣极差; 4)造成分离层的因素是工人交接班停留时间过长,超过混 凝土初凝时间。但接班后继续灌筑时,没有先灌注一层无 石子的水泥砂浆。 5)基础受力主筋太密,钢筋净距不足40㎜;影响砼浇筑。

比萨斜塔
二、基础错位事故常见原因 ① 勘测失误 ② 设计错误 ③ 施工问题(后面详细内容) ④ 其他原因
施工问题 ① 测量放线错误 ② 看图错误 ③ 测量错误 ④ 测量标志移位 ⑤ 施工放线误差大及 误差累计

施工工艺不良 ① 场地平整及填方区 碾压密实度差 ② 单侧回填 ③ 模板刚度不足或支 撑不良 ④ 预埋件错位 ⑤ 混凝土浇筑工艺和 振捣方法不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