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神经生理(昆虫生理生化学课程)

第六章 神经生理(昆虫生理生化学课程)

第六章神经生理⏹昆虫神经系统的功能:◆是昆虫的信息系统:通过感受器从外部和内部获得各种信息;依靠神经的综合能力和固定的编码程序,产生行为和动作;调节自身的生长和发育。

◆控制系统:神经细胞和胶细胞组成的神经节和脑,是控制昆虫生命活动的中心;胶细胞作为神经细胞的屏障,并为神经活动提供营养。

◆神经活动的基础:是神经细胞的跨膜电位(神经静息电位)。

神经的兴奋和抑制使膜的穿透性发生变化,改变跨膜电位,引起动作电位的发生。

◆神经综合的基础:是突触传导,通过复杂的突触连接,使昆虫体内形成完整的神经网络。

大多数突触都是化学递质传导的。

◆膜的离子通道和突触的传递受点,以及与递质有关的酶,都是神经毒剂的作用部位,杀虫剂破坏这些位点的生理功能,致使昆虫中毒死亡。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结构◆昆虫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交感神经和外周神经三部分,由外胚层发育而成。

昆虫神经系统属于腹神经索型。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脉冲和内分泌的控制中心;✓由脑、咽下神经节、1-3个胸神经节、1-10个腹神经节以及相应的神经连锁和神经索组成;✓在高等昆虫的体节中,很多神经节已经发生合并,随着神经节愈合程度的加强,昆虫的神经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交感神经系统:✓控制消化道的口道交感神经和控制气门与背血管的中神经(由胸部神经节和腹神经索伸出);✓腹部末端的复合神经节控制后肠和生殖器官的活动,也具有交感神经的功能;✓交感神经也是神经内分泌的组成部分,有的直接与血淋巴相通,形成神经血器官。

昆虫的外周神经系统:✓不发达,主要分布在软体幼虫的体表,由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纤维形成网络。

⏹神经细胞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neurone),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根据细胞体上的轴突数量:分为单极、双极和多极三种;✓根据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三种,另外还有一种特化的神经分泌细胞。

感觉神经元:大多是双极或多极的,位于虫体的外周部位,一个轴突伸入感受器内,变异较多,另一个轴突很长,伸入到神经节或脑内;运动神经元:都是单极的,细胞体较大,位于神经节内部的四周,轴突延伸到肌肉和腺体等效应器上,并有侧支与感觉神经元或联络神经元联系;联络神经元:位于神经节内或脑髓的周缘,细胞较小,都是单极的,以轴突或众多的侧支联络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包括一个神经细胞体(neurocyte)及其发出的许多分支——神经纤维,有轴状突(axon)及树状突(dendrites)。

轴状突:✓一根长的主支,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而在轴状突靠近神经细胞的地方往往还有一条短的侧支(collateral);✓轴状突和它的侧支在末端部分都分成许多树根状的细小纤维,叫作端丛(terminal arborization);树状突:是由细胞体直接分出来的细纤维。

神经膜:每根轴状突的外面都包有一层含细胞质和线粒体的薄膜,叫做神经膜(neurilemma),这种神经膜是由中胚层形成的结缔组织。

神经细胞体:就是细胞的核周质(perikaryon),周围的细胞膜多褶襞,核较大。

细胞质内有很多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小池和高尔基复合体,并有与之相联系的溶酶体和多胞体。

✓神经细胞的膜都由双层脂蛋白组成,膜上有很多蛋白质构成的离子通道,如乙酰胆碱通道,Na+、K+和Ca2+的通道;✓通道的开闭影响离子在膜上的穿透性;✓此外膜还可以分为三个功能区:①在细胞体上,一般无激应性;②在轴突和侧支区,具有激应性与传导性;③在突触区,突触前膜是囊泡释放区,突触后膜上有接受神经递质的位点。

⏹突触与神经递质◆突触(synapse)功能:神经元之间的联络点,是神经传导的联络区。

结构:✓由突触前神经和突触后神经组成,它们的神经膜相应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宽度约20-30nm,神经末梢端部略为膨大,形成突触小结,内含化学递质的囊泡。

囊泡通常呈透明的球形或扁圆形,群集在单层副膜致密质周围。

致密质作为囊泡扩散的途径和释放位点,与囊泡之间有微丝相联系。

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前膜产生极化作用时,囊泡与突触膜融合成“Ω”状,神经递质即从开口处释放出,然后膜又恢复原状。

突触前膜排出的囊泡直径约为30-100nm。

形态有多种变化,说明了神经的功能多样性。

昆虫的神经肌肉联结点:突触前膜与一般的突触前膜相似,前膜与肌肉之间的距离约5-25nm;联结点的肌膜相当于突触后膜,表面有褶襞,并且具有可变性;兴奋性的突触囊泡是圆的,抑制性的则呈不规则状态。

◆神经递质(nuerotransmitter)功能:绝大多数的突触依靠化学物质传导冲动,递质贮存在囊泡中,由突触前膜在神经冲动到达时释放出,使突触后膜的电位产生变化,引发神经冲动。

分类:根据传递神经冲动的性质,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与抑制性两类:✓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主要,神经突触间释放出大量的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影响膜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电位,引起膜的去极化。

季胺化合物箭毒对乙酰胆碱有竞争性抑制作用,毒扁豆碱对分解乙酰胆碱的胆碱酯酶有很强的亲和力,使乙酰胆碱得不到分解而延长作用时间,因此这两类化合物都是神经毒剂。

⇨ 谷氨酸盐(glutamate ):某些昆虫(如蜜蜂)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在快神经或慢神经与肌纤维形成的联结点。

✓ 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 )。

✓ 最近还发现生物胺中某些单胺类参与神经冲动的传递,这些单胺类在释放以后,能对较远距离的受体产生作用,不同于神经递质,而称为神经调质。

它们也不同于神经激素,并不作用于象腺体那样的非神经受体。

◆ 神经胶细胞(glial cell )功能:也是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起着支持、保护与滋养神经细胞的作用; 分类:根据在神经节中的位置和分布情况,分为内层胶细胞和外周胶细胞两种。

✓ 昆虫的神经胶细胞形成的无髓鞘神经包围在神经轴突外周,不是完全封闭的,有条狭缝与外界相通,胶细胞形成的围鞘与神经细胞和轴突之间约有10-15nm 的间隙;✓ 在神经节中,没有血液循环,神经元所需要的营养和能源,全靠胶细胞供应。

✓ 胶细胞之间以紧密联结、梯状联结和间隙联结等多种方式相互沟通。

◆ 神经节(ganglia )的结构神经节:神经细胞和胶细胞的集合体,是卵园形、多角的神经组织。

其中有大量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的轴突也伸入到神经节内,各种神经元之间通过复杂的轴突联系,进行综合作用,形成多种多样的反射弧。

✓ 低等昆虫,除去最后一、二个腹节外,每一体节都有一对神经节;✓ 高等昆虫,每节成对的神经节常向中央移动,合并为一,神经连锁消失,同时后端的神经节并有向前并合现象。

神经节之间都有神经索相联系,每个神经节还发出若干侧神经,伸向运动器官或腺体,并接纳来自感觉器的神经输入。

昆虫神经节中的神经细胞体大多属联络神经细胞,其次是运动神经细胞。

随着昆虫的进化,神经节内的神经细胞大有减少的趋势。

神经围膜(neural lamella ):✓ 结构:⇨ 神经节最外层,非细胞结构的神经围膜,厚约0.3μm ,由无定型的胶朊和粘多糖构成,是外周胶细胞(perineural glial cell )分泌产生的;⇨ 外周胶细胞呈单细胞层排列,又称鞘细胞层(perineurium ),从血淋巴中吸取营养,进行贮存和加工,供应神经细胞。

✓ 功能:⇨ 神经围膜和外周胶细胞层是神经节的保护性屏障的最外层,对各种离子具有选择性通透性;⇨ 在神经节的内侧,有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它们的轴突受到内层胶细胞(subperineural glial cell )的包围。

胶细胞形成海绵状滋养细胞层。

神经髓(neuropile ):✓ 功能:联系和协调作用最重要部位,是神经节的中心部位。

✓ 结构:由密集的神经轴突及包围轴突的胶细胞构成,有大量的突触区使髓部成为高度复杂的联络中心,大轴突多位于髓中心,它的周围有多层轴索胶细胞(meaxonal glial C H 3C O O H +H O C H 2C H 2—NC H 3C H 3CH 3C H 3C O O C H 2C H 2—N C H 3C H 3C H 3+H 2O 乙酸胆碱胆碱乙酰化酶胆碱酯酶乙酰胆碱cell ),只有在突触区才属例外。

◆脑(brain )的结构脑是昆虫头部多个神经节愈合而成的,由于位置在消化道的背面,因此又称为咽上神经节,它的组织学与神经节相同,但结构要比神经节复杂得多。

都由前脑、中脑和后脑合并而成。

✓前脑:左右两侧有突出的视叶(optic lobe ),直接与复眼相连接,在中部的蕈(mushroom body )体是重要的联络中心,位于前脑的背面,左右各一,形似蕈,由大量小型的联系神经细胞球体及其神经纤维组成。

它的大小与昆虫行为的复杂性有十分明显的相关性。

此外,还有中央体、脑桥体和脑腹体形成的联络中心。

✓中脑:两个膨大的中脑叶,控制触角的神经由此发出,并有很多联络神经与前脑的神经髓相联络。

✓后脑:第一体节的一对神经节特化而成,连接在中脑的下面,左右各成一叶,常跨驾在咽喉上。

它的神经通向额神经节与上唇。

✓在昆虫的前脑与后脑中,都有神经分泌细胞(neurosecretory cells )。

第二节 昆虫神经系统的电活动和传导冲动的机制⏹ 神经细胞的特点之一是轴突上能形成跨膜电位差(membrane potential ),由于膜的选择通透性和离子的不均匀分布,由此形成膜外正膜内负的电位。

在电位发生变化时产生神经脉冲,从而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神经电活动,这是神经生理的基础。

⏹ 靜息电位:Hogdkin 和Huxley (1952),枪乌贼巨大轴突的研究。

在神经细胞外液中,含有高浓度的Na +、低浓度的K + 、并有Cl -为主的阴离子;与此相反,细胞内部含有低浓度的Na +与高浓度的K +,除Cl -以外,尚有部分有机阴离子;当神经细胞膜在静息状态时,K +可以自由进出,但Na +则不能通过,结果K +沿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膜外;如果这时不伴随阴离子的流动,那么在细胞膜内电性就趋向负性,直到离子浓度与电荷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为止。

据计算:✓ 膜内外有阳离子450meq ,其中K +205 meq 、Na +245 meq ;相应的阴离子也是450 meq ,包括有机离子A -350 meq , Cl -100 meq ;✓ 由于膜的选择性通透和离子的分布的不均匀性,膜内K +400meq 、Na +只有50 meq ,相反在膜外Na +达到440 meq 、K +仅10 meq ,膜对A -,Ca 2+,Mg 2+是不通透的,由Cl -来平衡,因此在膜內外有一个浓度梯度(图6—10);✓ 这种浓度梯度的扩散压力,驱使Cl -要向膜内移动,但由于Na +不能通过膜自由扩散,因此Cl -的转移带来膜内负电荷的增高,而膜内过多的负电荷就会阻止Cl -的进一歩扩散,最后浓度差和电位差都达到平衡时,用Nernst 方程式来表示,Cl -的膜平衡电位为:公式中R 是国际气体常数(8.314焦耳/度/克分子),T 是绝对温度(°K),n 是每一离子的单位电荷数,F 是法拉第常数(96500库仑),[Cl]o 是膜外的Cl 浓度,[Cl]i 是膜内的Cl 浓度,因此[Cl]o /[Cl]i 是通过膜的Cl 浓度级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