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 502-92 火力发电厂水、汽试验方法低浊度
的测定方法
火力发电厂水、汽试验方法
DL 502—92
低浊度的测定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1992-12-21批准
1993-07-01实施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畴
本标准规定了浊度低于5FNU水样浊度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澄清水、过滤水以及除盐水、反渗透水(膜RO、ED处理)等水样浊度的测定。
本标准采纳福马肼浊度散射单位(FNU),测定范畴为0~5FNU。
2引用标准
GB6903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通则
GB6907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水样的采集方法
GB12151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浊度的测定(福马
肼浊度)
3方法概要
浊度是水的一种光学性质,其定义为:水体中由于细微的、分散的悬浮颗粒存在而使水体透亮度降低的一种度量。
细微的、分散的悬浮颗粒通常为不溶性泥砂、粉尘、微生物、浮游生物等。
透亮度的降低是由于光通过水体时不溶性物质产生的光的散射和光的吸取。
尽管水的浊度与悬浮物质的数量没有直截了当的线性关系,但浊度的数值与悬浮颗粒的数量仍有有关性。
因此常用浊度值评判水处理工艺的成效和检验其除去悬浮颗粒的能力。
积分球式光电浊度仪的测定原理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测定标准参比悬浊液散射光与透射光的比值,再与相同条件下测定的水样散射光与透射光的比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水样浊度。
两溶液比值越大,水样浊度越高。
标准参比悬浊液采纳国际通用的福马肼聚合物(Formazin poly mer)。
溶液的颜色以及溶解性有机物均不干扰浊度的测定。
但比色皿的清洁与否、水中的气泡等均会阻碍浊度测定,因此,在操作中应注意比色皿的清洁,排除水中的气泡。
4试剂
4.1无浊水
用Ⅰ级试剂水或重蒸馏水通过0.15μm或0.2μm孔径的滤膜,弃去最初滤出的250mL滤液。
必要时应重复过滤一次。
此过滤水为无浊水,用于配制、稀释浊度标准悬浊液以及测定浊度时的参比溶液。
4.2福马肼浊度标准悬浊贮备液
4.2.1硫酸肼溶液:称取1.000g硫酸肼,用少量无浊水溶解,并在10 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线。
4.2.2六次甲基四胺溶液:称取10.00g六次甲基四胺〔(CH2)6N4〕,溶解于少量无浊水中,并在1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线。
4.2.3400FNU浊度标准悬浊贮备液:吸取
5.0mL硫酸肼溶液(4.2.1),注入盛有5.0mL 六次甲基四胺溶液(4.2.2)的100mL容量瓶中,混匀,并在25±3℃下放置24h,然后用无浊水稀释至刻线。
该贮备液的浊度数值为4 00FNU。
在室温下,储存期不超过2d。
4.3浊度标准悬浊液
4.3.1100FNU浊度标准悬浊液:吸取2
5.00mL400FNU浊度标准悬浊贮备液(4.2.3),注入100mL容量瓶,用新制备的无浊水稀释至刻线。
该溶液浊度为100FNU。
4.3.210FNU浊度标准悬浊液:吸取10.00mL100FNU浊度标准悬浊液(4.3.1),注入100mL容量瓶中,用新制备的无浊水稀释至刻线。
该溶液浊度为10FNU。
4.3.35FNU浊度标准悬浊液:取100mL10FNU浊度标准悬浊液(4.3.
2),注入200mL 容量瓶,用新制备的无浊水稀释至刻线。
该溶液浊度为5 FNU。
4.3.43FNU浊度标准悬浊液:取60mL10FNU标准悬浊液(4.3.2),注入200mL容量瓶,用新制备的无浊水稀释至刻线。
该溶液浊度为3FNU。
以上四种浊度标准悬浊液不稳固,宜使用时配制,有效期不超过4h。
5仪器
5.1微孔滤膜过滤器:具有0.15μm或0.2μm微孔滤膜。
5.2光电浊度仪:积分球式,测定范畴具有0~1,0~10,10~100F NU三个档次,辨论率为0.001FNU。
6分析步骤
6.1用5FNU浊度标准悬浊液校正仪器
按讲明书要求,开启光电浊度仪预热30min左右。
然后,将“测定范畴”旋纽置于×10档,调剂“零点调剂”旋纽,使仪器读数为0. 000。
将5FNU浊度标准悬浊液完全混匀。
待气泡消逝后赶忙注入3cm比色皿中。
以无浊水作参比溶液,调剂“校正”旋钮,使仪器读数为5.00。
重复操作三次。
6.2用10FNU或3FNU浊度标准悬浊液复核
将10FNU或3FNU浊度标准悬浊液(4.3.2或4.3.4)充分混匀。
待气泡消逝后立即注入3cm比色皿中。
以无浊水作参比溶液,测定浊度数值。
若仪器读数为10±0.05FNU或3±0.05FNU时,此仪器已校正完毕,能够进行水样测定。
若仪器读数范畴超过10±0.05FNU或3±0.05FNU,应重新进行校正和复核操作。
6.3水样浊度测定
充分混匀水样,待气泡消逝后,注入3cm比色皿中,以无浊水作参比溶液,测定其浊度。
仪器读数即水样浊度数值。
7误差
浊度为0~5.00FNU时,两次平行测定的误差应小于±0.05F NU。
________________
附加讲明:
本标准由能源部科技司提出。
本标准由能源部电厂化学标准化委员会技术归口。
本标准由能源部西安热工研究所负责起草。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