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节选)翻译项目报告摘要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报告。
翻译项目原文选自《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一部由多位作者共同完成的、全面介绍世界范围内各人种各文明历史发展的巨著。
该项目选取的是该书“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章节作为翻译报告材料。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
本翻译报告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翻译项目介绍,包括项目的来源、意义以及报告结构等。
第二部分为原作背景介绍,包括作者简介、主要内容和原作分析等。
第三部分为翻译难点与翻译方法,包括翻译难点分析、译前的准备工作,以及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
第四部分总结了在翻译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启发并指出仍待解决的问题。
在该翻译报告中,译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支撑,并结合翻译实践经验,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并运用具体的实例论证了该理论在翻译中得重要性。
关键词:翻译项目报告,《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A Project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World HistoryEncyclopedia (excerpts)ABSTRACTThis is a project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excerpt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work to take a large-scale thematic look at the human species worldwide. The excerpts of this report are from the chapter of “The Columbian Exchange and Human Adaption”. The Columbian Exchange, also known as the Grand Exchange, was a dramatically widespread exchange of animals, plants, culture, human populations (including slaves), communicable disease, and ideas between New World and Old World.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repor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Part one is the translation projection description, including project significance, project origin and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Part Two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background, including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main content and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Part Three is about quality control, including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while translating and how to settle those problems through variou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Part Four concludes with the lessons, enlightenments and unsolved problems in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Underpinned by Nida’s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he reporter argued the importanc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concrete examples.Key Words:translation report;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目录中文摘要 (1)Abstract (1)一、翻译项目背景1.1 项目来源 (2)1.2 项目意义 (2)1.3 项目结构 (3)二、原文背景2.1 关于作者 (3)2.2 原文版本 (3)2.3 主要内容 (4)2.4 原文分析 (5)三、质量控制3.1 翻译难点 (6)3.2 准备工作 (7)3.3 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 (7)3.4理论方法的运用与重难点问题的解决 (7)四、总结4.1 翻译经验 (8)4.2 翻译教训 (9)4.3 待解决的问题 (9)参考文献 (10)附录1 原文 (11)附录2 译文 (12)致谢 (12)一、翻译项目背景1.1 项目来源本翻译项目是安徽出版集团与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的合作项目,由安徽大学外语学院2011级翻译硕士专业(MTI)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承担主要翻译工作,并作为其毕业论文的设计来源。
该翻译项目节选自由ABC-CLIO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是一套由众多作者参与编撰的专业工具书,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历史、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全书分成九个纪元叙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重大历史。
由于篇幅原因,笔者节取了该书“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章节进行翻译实践。
节选部分原文约一万一千余字。
1.2 项目意义首先,《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是第一部大规模、全面地介绍全世界范围内各人种、各文明的历史发展的书籍。
其内容涵盖范围广、时间跨度长。
因此,将《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这部巨著译介到我国来,为中国人民打开了一扇全面深入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窗口。
其次,本项目节选部分内容为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
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然而,国内并没有多少人深入了解这一生态变革,因此,项目原文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及知识普及意义,值得翻译。
再者,就语言特点来说,原文用词准确、句子结构严谨、文章层次分明,是很好的翻译文本。
最后,通过该翻译项目,笔者想要达到三个目的:第一,丰富自身知识。
翻译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真正理解了原文的内容,翻译才可能传神、达意,而这一切需要首先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其次,检验自身的中英文水平及英汉转换能力。
英汉互译本身其实就是对译者中英文水平的考察,从英文翻译成中文,对于译者的中文水平要求则更高,因此必须在完全理解英文的基础上,将内容转化为符合表达习惯的中文,这就要求译者对翻译技巧要有娴熟的把握。
第三,学会使用翻译辅助工具。
在这里,笔者所指的翻译工具内容较为宽泛,包括各类词典、翻译软件、网络资源和文献资料等。
只有熟练地运用各类辅助工具,翻译的效果和效率才会更有保障。
1.3 项目报告结构本翻译报告的结构如下:第一,翻译项目背景介绍,包括项目的来源、意义以及报告结构等。
第二,原作背景介绍,包括作者简介、主要内容和原作分析等。
第三,翻译项目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翻译难点问题的介绍分析、译前的准备工作及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
第四,总结在翻译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启发并指出仍待解决的问题。
二、原文背景2.1 关于作者《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的主编是世界史学会前主席Alfred J. Andrea,他同时也是美国佛蒙特州立大学的荣誉教授和路易斯维尔大学的杰出学者。
此次翻译项目报告选取的原文部分是由以下作者共同编著而成,他(她)们分别是Kevin M. McGeough , Frances Pownall , Frances Pownall , Jeffrey Trumbower , Keith N. Knapp , Abrabam O. Mendoza , Joseph P. Byrne , Lisa Holliday和Jeffery D. Long。
2.2 原文版本该项目的英文原版是《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该套书籍是由ABC-CLIO出版社于2011年3月出版的,分21卷,包含9个纪元,共7743页。
本报告选取的是“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部分作为翻译报告材料。
2.3 主要内容《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是一套由众多作者参与编撰的专业历史类工具书,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全书将世界历史分成九个纪元分别叙述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演变进程。
笔者翻译部分主要介绍了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
哥伦布大交换以前,东西半球的人们几乎没有接触过,但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终结并改变了这一状况。
新世界(美洲大陆)与旧世界(欧、亚、非洲大陆)之间开始交流,交流的范围很广,包括人种、动物、粮食、文化、观念、疾病等各个方面。
新世界给旧世界带来了很多新生事物,同样旧世界也影响了新世界。
哥伦布大交换几乎影响了整个世界,大交换也提高了全球的生活质量。
在地球上许多国家地区,大交换中新作物与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解决了大饥荒导致的人口大增长。
美洲的粮食玉米、土豆等影响了整个世界。
但哥伦布大交换也有消极的一面,新人种、新物种、新疾病等破坏了原有的系统,导致了有些物种的灭绝,生态环境的改变等多方面的问题。
2.4 原文分析原文按照地理位置详细介绍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主要讲述了从粮食、物种、环境、生活方式、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积极的影响与消极的影响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