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活动课初探

小学数学活动课初探

小学数学活动课初探
数学活动课要体现“教育性”和“趣味性”相统一、“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导向性”与自主性”相和谐、“灵活性”与“开放性”相兼顾。

标签:数学活动课探究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把儿童当作知识的容器置于被动地位的倾向,提倡关注儿童的参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因此,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论断,主张让儿童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学习,即“从做中学”。

数学活动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定的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在参与活动中,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上好活动课对教惯了传统数学课的老师老来说,是一种挑战,值得我们探讨。

本学期,在教学处的领导下,根据学初计划,我们四年级组六位数学老师选定“三角形的内角和”作为我们活动课研究的内容,共同探讨如何上好一节数学活动课。

以期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缩小与新课标的差距。

一、明确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目标是: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2、扩大数学视野,拓宽认知领域,3、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4、发展个性特长,激发潜在智能。

活动课的教学应以体现教育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去渗透科技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和培养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为特点,来实现它的教学目标。

因此,我们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让学生体验动手动脑,探究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要突出数学活动课的特征
1.“教育性”和“趣味性”相统一。

活动课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思想、知识、情感教育,而且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生动、形象、妙趣横生,为学生喜闻乐见,充分体现教学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统一。

例如,在实践课中,我们非常注意课题的引入:崔老师通过“学生量出两个角,老师马上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张老师通过“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直角,一条直线旋转,四个角的度数变了,但总和不变”,渗透数学思想,为“不管三角形怎么变化,但内角和总是180度”设下伏笔。

接着用生活中的长方形、红领巾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概念,自然、贴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因势而教、为学而教”。

2.“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活动课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应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例如,在实践课中,我们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估一估”等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得出了“量、拼、折、撕、画、分等多种方法,验证了”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3.“导向性”与自主性”相和谐。

数学活动课开展的过程中,从活动的组织与准备到活动的进行与结束,教师要发挥导向作用,并要保证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使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个个动手、动口、动脑,相互启发、多向交流,使教师的导向性与学生的自主性和谐发展。

例如,在实践课中,我们科学的安排了5次学生操作活动,分别是(1)求长方形的内角和;(2)探索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3)探讨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4)概况活动;(5)探讨多边形的内角和。

每次活动之间的衔接非常紧凑,详略得当,富有启发性。

学生从十分熟悉的长方形内角和入手,再转移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顺利的实现了图形之间的转换,同时又为任意形状的三角形内角和地推导奠定了基础。

活动五活化图形变换方法,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发展潜能。

4.“灵活性”与“开放性”兼顾。

活动的内容和方法要灵活多样、灵活多变、机动灵活,并要注意在开放的状态中上好活动课。

灵活性是实现趣味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条件,开放性是使活动与现实相辅相成的关系。

例如,在实践课中,我们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研究材料以及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整个过程是开放的。

学生在实践中产生了困惑和合作需求,在实践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老师选择不同方法的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实现了方法多样、灵活、开放。

三、要研究活动课的课型和教学模式
根据活动课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我们要灵活地选择活动课的课型和教学模式。

活动课可分为如下课型:
1.数学史话课,如数学故事会、数学名家介绍、数学读书会等。

2.趣味数学课、如数学游艺、数学迷语、趣题讨论等。

3.思维训练课,如简算计巧、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

4.实践应用课,如制作学具、实地测量、办数学墙报等。

5.竞赛辅导课。

本节实践课属于思维训练和实践应用课型。

在这节课中,我们选择的教学模式是:“提出课题假设实验结论应用”。

四、要建立活动课的评价体系
要提高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应从活动课的教育功能、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上进行科学的评估。

评估要考察:1、是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是否让学生自主参与,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3、是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4、是否指导数学知识的应用,5、是否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用以上五点来反思本节实践课,我们感到很惭愧,差距还很大。

例如,如何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备课,如何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有哪些好的教学模式等等。

今后我们继续探讨如何上好数学活动课,力争实际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有新的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