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既需要遵循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需要了解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特殊国情,同时又要充分认识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其发展特征。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道路应该兼顾“家庭适度规模经营+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政府支持”的主导模式和“兼业化小农+互助性社会化服务+政府保护”的小农模式。
针对我国实现特色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要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经营方式、优化农业支持保护结构、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适度规模经营;政府支持【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5)06―0118―06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
各国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各具特色。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遵循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战略。
早在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就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全面部署,并特别强调“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现代化的道路”①。
时隔30年,2007年党的十七大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鲜明地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思想。
随后,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关键时刻的重大判断。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本研究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出发,系统地阐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其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该理论体系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其中,在经济建设部分,明确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是立足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和历史经验,从全局高度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方向的科学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回顾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伴随着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近年来,我国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发展生产力上,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014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这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从生产关系上看,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促进生产力向更高水平迈进,我国需要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现代农业经营制度,以便充分发挥双层经营优势,充分利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个坚持、一个依法维护、一个创新”的战略思想②,为我国在当前形势下进行农业生产关系调整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精髓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二、正确把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逻辑前提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农耕文化的国家,在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既要遵循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依据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特殊国情,充分认识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其发展特征。
正确把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要从农业发展规律及特殊国情出发,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的深层含义。
(一)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及国际经验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初级现代农业的过渡。
农业劳动力比重大幅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民收入大幅上升,农业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农业呈现出市场化、集约化、工业化、制度化的显著特征。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西欧等部分发达国家实现了初级现代农业向高级现代农业的过渡。
农业劳动力比例和农业增加值比重继续下降,农业综合效益、农产品质量和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业贸易冲突和食物风险日渐凸显。
农业呈现出信息化、生态化、订单化、工厂化和生物技术广泛应用的显著特征。
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来看,美国采取的是“规模化专业化农场+经营性社会化服务+政府支持”的资本密集土地密集劳动节约型发展模式,西欧采取的是“中小专业化农场+经营性和互助性社会化服务+政府支持”的中间型发展模式,日本采取的是“兼业化小农+互助性社会化服务+政府支持保护”的资本密集土地节约劳动节约型发展模式。
欧美的农场化农业可以显著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如果大范围推广这种模式,必然导致大量农民失地失业,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日本虽然与我国农情相近,但我国农产品需求数量巨大,如果农民像日本那样大量兼业化,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自给率将大幅降低,必将对国内经济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所以,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了解我国的特殊国情。
(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特殊国情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产品消费需求巨大。
2014年我国大陆人口总量为13.6亿人,占全球人口的18.6%,农产品消费需求总量巨大,专家估算大陆每天要消费40万吨以上的食品。
据初步测算,我国粮食、肉类、水产品的常年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相关产品总产量的27.2%、27.3%和45.2%。
近年来,我国大陆人口总量每年增加700多万人,城市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人,新增人口和城市化人口每年增加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大约是80亿斤粮食、80万吨肉类和50万吨植物油,再加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及能源用途的拓展,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态势明显。
此外,当前全球粮食供给依然趋紧,全球每年粮食贸易量仅相当于我国粮食年消费量的1/2。
所以,巨大的消费需求决定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绝不能寄托于国际市场,必须立足于自给。
第二,中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业劳动力多且素质不高。
据统计,我国农民户均经营耕地面积不足10亩,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日韩的1/3。
农业劳动力总量约为2.26亿人,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达到35%。
此外,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高,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7年,而发达国家则为12-14年。
所以,我国农业生产受高度细碎化的小农经营模式制约,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土地集约化利用,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大量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成为影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技术普及推广的制约因素。
第三,中国人均资源稀缺,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较为匮乏的国家之一。
全国耕地总量约为18.2亿亩,占全球210亿亩耕地的8.67%,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
此外,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近百年才走过的道路,在成绩的背后,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也是巨大的。
据统计,2014年我国的gdp约占世界的12%,而我们消耗的煤炭占全世界的46%、水泥占50%、钢材占45%,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面源污染加剧等问题非常突出。
第四,中国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城乡差距较大。
受生产经营规模小、成本偏高、农产品价格偏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
2014年,水稻、小麦、玉米三种主要粮食作物亩均纯收益约为124.8元 [1],相当于农民当年工资性收入的3%。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达到2.75:1,绝对差额为18356元。
第五,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农业发展参差不齐。
我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农村面积占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
气候、光照、土壤、水资源、地形地貌等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农业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这就决定了我国各地农业的发展必定要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如东北地区多平原,土壤肥沃,适宜于实行机械化生产提高效率;南方地区多山地丘陵,雨热资源丰富,适宜走技术集约资本集约型发展模式。
(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8年,确立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农产品供给从绝对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突破。
第二阶段,1998-2004年,着力进行农业结构性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农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第三阶段,2004年至今,党中央提出了“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做出了“两个趋向”的重大判断,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实行“四补贴”等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措施,基本建立了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这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下,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深刻阐释。
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已经进入中后期阶段,内生机制比较健全,面临的主要是结构不合理带来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
信息化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已经成为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
城镇化正处于加快发展时期,自我发展能力较强,面临的主要是如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问题。
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阶段,农业现代化进程还远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属于“四化”中的短板、弱项。
(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三、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路、目标、任务及发展模式我国已经进入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阶段。
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出发,指明了“十三五”期间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即“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