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一、填空题1.根据火山岩、蛇绿岩发育程度及构造活动性的大小,地槽的类型可分为冒地槽和优地槽两类。
2.大洋活动带包括大洋裂谷活动带和大洋边缘活动带,大陆活动带包括大陆裂谷活动带和大陆边缘活动带3.中国的现代岩石圈厚度变化总趋势:东部岩石圈薄50-100km ,西部岩石圈厚130-200km ,中部岩石圈厚度处于过渡。
4.在时间上,地槽一般是指古生代以来地壳上曾有过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形地带。
5. 地台内部的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地轴、台隆、台拗和台褶带四种类型。
6、地槽内部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优质向斜、冒地向斜、地背斜-褶皱带和边缘拗陷四种类型。
7. 按动力学条件不同,板块边界类型可分为离散型边界、聚敛型边界和剪切型边界三类。
8.完整的大陆裂谷的演化过程一般可分为穹窿型起、断裂下陷和陆间裂谷三个阶段。
9. 地槽的发展过程程一般可分为下降阶段、上升阶段和褶皱系发展期三个阶段。
10. 地台沉积盖层发育时期的大地构造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地台内部、地台和活化阶段三个阶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1.华北地台的基底是吕梁运动后最终固结的,中晚元古代为沉积盖层发育时期。
12.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台有华北、扬子、塔里木、南海和喜马拉雅辗掩构造13.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槽褶皱区包括北部地槽褶皱、西南地槽褶皱和环太平洋地槽褶皱。
14. 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三条NNE向深断裂带是剡庐断裂、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断裂和台湾纵谷。
15.典型的地槽型沉积建造有硬矽岩建造、复理石、磨拉石、硅质火山岩;典型的地台型沉积建造有石英砂岩、碳酸盐岩、含煤-铝土-铁质岩、红色碎屑岩。
16.随地壳演化,地台的范围因褶皱带的形成而下降,地台的数量则上升。
17.大陆裂谷常见的火山岩组合有超基性岩和碳酸盐岩。
18.据大陆壳速度结构,正常情况下上地壳Vp为 5.7-6.3km/SVp为 6.4-6.7KM/S19.中国的三大深断裂体系分别是古亚洲断裂体系、特提斯-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
20.高压低温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兰闪石,高温低压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红柱石、矽线石、蓝晶石的特征矿物为柯石英。
21.富集地幔指大离子元素富集的地幔。
22. 增生型板块边界主要有拉张型板块和洋脊洋隆。
23.汇聚型板块边界可分为碰撞和挤压…俯冲两类。
24.中国的深断裂体系可分为古亚洲断裂体系、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体系和环太平洋断裂体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5. 岛弧-海沟系大陆边缘由大陆架海沟岛弧组成。
二、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历史分析法中沉积建造分析是重要内容。
O2、中国岩石圈速度结构具明显的不均匀性。
O3、壳内低速层是指地壳内存在的地震波速度低于正常梯度的高导低速层。
O4、在化学组成或结构上,大陆型地壳的与大洋型地壳相似。
X5、大洋盆地的地壳化学结构与大陆区相似X6、磨拉石建造以海相沉积为主。
X7、复理石建造以陆相沉积为主。
X8、陆相火山岩建造常出现在地台活化阶段。
O9、红色碎屑岩建造常出现在地台活化阶段。
O10、红柱石、十字石是高压低温变质带的典型矿物。
X11、华南地区主要为加里东地槽褶皱系的组成部分。
O12、大陆裂谷相当于威尔逊旋回的终了期。
X13、印支旋回是指晚古生代的地壳演化阶段。
X14、燕山旋回是指古生代的构造发展阶段。
X15、构造活动区的Moho 面一般具有起伏小、清晰和Pn速度高特点。
X16、中国东部构造线方向以NNE向为主,与现代地貌单元方向一致。
O17、青藏高原是在上地幔拗陷的基础上形成的。
O18、混杂堆积是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依据之一。
O19、碰撞型造山作用以热力作用占主导。
O20、华北地台基底岩系主要由晚元古代变质岩系组成。
O21、扬子地台基底岩系主要由中生代变质岩系组成。
X22、稳定大陆边缘以发育深海沟和俯冲带为标志。
X23、中国西部构造线方向以NW-NWW向为主,与现代地貌单元方向一致。
OO、渤海—华北断陷带是在上地幔上涌的基础上形成的。
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7、中生代以来中国的地台具有显著的活化现象。
O28、台褶带是地台内部活动性较小的二级构造单元。
X29、台背斜与地背斜均是地台中的二级构造单元。
X30、造山带一般是地台发展晚期的产物。
X三名词解释地槽:是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沉积,后期强烈上升形成巨大褶皱山系,它是与地台相对立、相比较而区别的,在时间上一般是指古生代以来曾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地台:是指前寒武纪以来地壳上的稳定地区,它具有双层结构,即有强烈褶皱变质的基底和较稳定的沉积盖层组成,两者之间为角度不整合。
优地槽:靠大洋一侧,基底属于洋壳,活动性较强,有蛇绿岩套,沉积物以浊流及火山碎屑岩为主,夹火山熔岩。
冒地槽:靠近大陆,基底属于陆壳,活动性较弱,沉积物以陆缘碎屑岩及碳酸岩盐为主,其中没有或很少火山物质。
地槽的对偶性:在空间上成对出现的优地槽和冒地槽组合模式。
结晶基底:混合岩化、花岗岩化普遍,变质程度深的基底,常形成绿岩带褶皱基底: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不发育,变质程度浅的基底。
转换断层:转换断层是一种水平错动在两端突然终止并改变为另外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
超岩石圈断裂:切穿岩石圈,并进入地幔深处的断裂。
它是地球构造圈中规模最大的第一级断裂,一般构成大陆与大洋之间的分界。
推覆构造:由一系列彼此叠置的巨型平卧褶皱及低角度逆掩断层构成的复杂构造带。
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整个过程称为威尔逊旋回。
威尔逊旋回: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热流体上升到软流圈后发生水平运动,带指从幔核边界升腾的一股热流柱体,直径可达数百km地幔柱:动岩石圈运动。
:发育于大陆壳上的裂谷。
大陆裂谷陆间裂谷;发育于大洋壳上的裂谷。
大洋裂谷一定构造单元中,随构造演化阶段的不同,沉积建造类型出现的先后顺序。
沉积建造序列:造山带:是地球上部由岩石圈剧烈构造变动和其物质与结构的重新组建使地壳挤压收缩所造成的狭长强烈构造变形带,往往在地表形成线状相对隆起的山脉。
稳定大陆边缘:长期处于稳定的大陆边缘;缺失海沟俯冲带;位于板块内部,被动地随板块运动;现代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微弱;活动大陆边缘:长期活动的大陆边缘,大洋底与大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发育海沟俯冲带;位于板块接触带;现代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强烈;中国岩石圈结构基本特点1、大致以贺兰-龙门山(E105-110°)为界,东西两部岩石圈和软流圈结构差异很大:西部的“层状结构”较明显;东部呈块体“块体镶嵌结构”2、西部岩石圈厚度大,130-200km,软流圈薄,40-100km;东部岩石圈薄,50-100km,软流圈厚且变化大,200-300km。
3、秦岭-华北块体100-150km深区段以低速为主体,50-100km和150-400km 都表现为高速体与低速体陡立间列4、东亚至西太平洋地区深70-250km区段存在一个巨型低速体异常带宽2500-4000km,南北长12000km,包括整个滨太平洋、边缘海、西太平洋印支半岛、婆罗洲等地。
5、以贺兰-龙门山构造带为界,可把中国的岩石圈划分为2个岩石圈构造域和个岩石圈块体:6.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2)青藏岩石圈块体(中亚岩石圈构造域(Ⅰ)1)西域岩石圈块体()华北岩石43东亚岩石圈构造域(Ⅱ)()松辽岩石圈块体,包括西蒙古高原()南海岩石圈块体圈块体(5)华南岩石圈块体(6 6、不同类型构造区岩石圈结构明显不同 7、中国东部岩石圈呈“上老下新”年龄结构被动大陆边缘特征及其与地槽关系(绘制稳定大陆边缘地质剖面简图)简述稳定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的特征,并绘制地质剖面简图面特征的差别(形态、埋深、清晰度、波速等)活动区与稳定区Moho深断裂按深度及动力学条件划分的类型及其特征或鉴别标志:基底断裂地壳断裂,岩石圈断裂,3 4 超岩石圈断裂,按深度的分类:1 2、切穿岩石圈并进入软流圈,一般为大陆与大洋或岩石圈板块的分界1超岩石圈断裂特点:、火山和深源地震强3、断裂带上发育良好的蛇绿岩套、混杂堆积,伴有双变质带;线;2 是重要的地球物理分界线。
4、烈;断裂带但未进入软流圈,一般为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岩石圈断裂特点:切穿岩石圈,重、磁异常明显,是强大的深源地震活动带;上发育超基性岩,但缺乏典型的蛇绿岩套;形成陡梯度带。
有中浅源地震活动;面;地壳断裂特点:切穿地壳到达Moho 常控制基性岩及中性岩分布;磁异常和地热异常较明显。
可出现浅源地常控制中酸性岩分布;面;Moho 切穿地壳上部,未到达基底断裂特点: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震活动;磁异常和地热异常较明显。
(二)按动力学条件的分类:、挤压型深断裂,由区域挤压作用下形成,常与造山带的强烈褶皱伴生。
以推覆构造和挤1 压俯冲带为代表。
、引张型深断裂,也称为伸展构造,包括八种型式:地堑、裂谷、半地堑、盆-岭构造、2大型断陷盆地、深断槽、滑脱断裂和韧性流动带、岩墙群等。
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1、拉张型板块边界特点:(1)垂直于边界作背离运动,使板块向两侧分离、散开;(2)应力状态是拉张的;(3)是地球上巨大的岩石圈张裂带、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强烈;(4)正断层型浅震频繁,地热流值高。
2、挤压型边界特点:1)两侧板块垂直于边界作相向运动,造成大洋岩石圈消亡和大陆岩石圈增长;(2)应力状态是挤压型的;(3)沿板块边界地壳强烈变形,形成岛弧或造山带;(4)岩浆活动和中深源地震频繁;(5)板片俯冲及其脱水作用是产生岩浆活动的重要因素。
3、转换边界特点:(1)两侧板块平行于边界作走滑(剪切)运动,岩石圈在此既不增生,也不消减;(2)边界较平直,应力状态为剪切性;(3)浅震活跃古板块边界确定的主要依据不同板块边界(拉张、挤压型板块边界)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不同板块边界地质作用(沉积、岩浆、成矿作用)特点:(一)拉张型板块边界的地质作用1、沉积特征大陆裂谷:以陆源河湖相-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常与碱性玄武岩为主的火山岩伴生;厚2000-7000m;洋脊:一般缺少沉积物,可见较薄极细的深海沉积物2、岩浆活动特征a、大陆裂谷:一般有较强的玄武质岩浆活动,常见的类型有:大陆溢流玄武岩;双峰式火山岩。
b、原洋裂谷和洋脊:岩浆活动很强,常以低钾拉斑玄武岩质岩浆组合为主,形成蛇绿岩套。
具高热流值,易发生低-中度热变质。
如玄武岩、辉长岩等易发生交代-、变质作用3.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重结晶作用,在浅部形成沸石相、绿岩相,深部形成角闪岩相。
比较复杂,有利,一般情况下:4、成矿作用、、CuCu、Au矿床;与基性、超基性杂岩有关的Cr、Pt大陆裂谷:与玄武岩有关的、稀土元素矿床;与金伯TaV、Ti等矿床;与碱性杂岩有关的磁铁矿-磷灰石、Nb、Ni、利岩有关的金刚石矿床;砂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塞浦路斯型多金属矿床;原洋裂谷:海底喷流有关的多金属矿床;、Ti、Cu等矿床与超镁铁岩有关的豆荚状铬铁矿、石棉、Ni、Co 5、地震活动,多为浅源正断型地震,沿扩张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