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因素分析及喂养指导【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因素,实施正确的喂养方式指导。
方法针对我科的3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8例早产儿,分析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改进其护理方法,实施有效的喂养指导。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与护理措施。
观察两组早产儿留置胃管时间、正常喂养时间以及体重增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观察组的早产儿的留置胃管时间以及恢复正常喂养时间均较对照组时间短,早产儿体重增长情况由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喂养方式及护理措施(略)。
观察组早产儿采取喂养不耐受因素的分析及喂养指导护理措施干预,如下:
1.2.1 喂养不耐受的因素分析(1)内部因素(体重轻、胎龄小、胃肠发育不成熟)胎儿未出生前的营养来源完全依赖母体输送;出生后则通过胃肠道摄取食物中养份,由于早产儿的胃肠动力与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的发育未成熟,其消化吸收暂时不能完成机体的需要。
妊娠25-30周的早产儿肠蠕动的幅度较低,无规律的消化道节律,妊娠35周早产儿的胃肠道才会形成能推进食物的复合波群,并且这种波群是随胎龄的增加而增加的[3]。
(2)外部因素:①喂养时间:由于过早进行喂养会产生胃食道返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人性肺炎、呕吐、胃潴留以及腹胀,喂养不当严重时会产生呼吸
暂停等情况,但早期经口喂养可促进胃肠功能的启动和消化酶的分泌。
过晚喂养会影响胃肠功能的发育成熟,出现不耐受的危险性增大。
②喂养方式:早产儿常因吸吮能力差和吞咽不协调而导致不能经口喂养,通过鼻饲、滴管方式无论早产儿是否有吸吮能力都会使奶汁流入,长期影响到早产儿的味觉和嗅觉的发育,降低了吸吮能力和吞咽协调发育,也可造成喂养不耐受。
③疾病与治疗:出生后早产儿离开母体后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泌尿系统将会发生感染性疾病。
胎龄小,体重越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就会越高。
感染会引起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
1.2.2 喂养方式选用对应母乳喂养可以减轻早产儿的喂养不
耐受症状,如母乳喂养不足,可以选用早产儿配方奶进行喂养。
对于体重极低的早产儿最好在生后4h开奶喂养,如发生喂养不适症状停止喂养。
根据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可以给予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nns),[4]采取胃管进行鼻饲喂养,在胃管分次喂养的同时给予nns,这样可以促进早产儿的胰岛素和消化酶的分泌,加快胃肠道的成熟发育,提高喂养的耐受性,根据早产儿的耐受情况适时增加能量摄取量,促进吸收和消化的营养调节,并有助于从胃管喂养过渡到由口进食。
1.2.3 喂养指导指导护士在喂养早产儿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
不耐受喂养情况,进行早发现早处理,防止早产儿营养缺乏症和胃肠道功能的严重并发症。
指导护士在喂养时方式方法,采取半卧姿
势,良好的喂食时间是小于5-20min,以免患儿发生疲劳。
每次喂养后使患儿立起轻拍背部,减少返流发生,防止误吸的危险。
1.3 效果评定两组在早产儿喂养过程中进行比较留置胃管时间、恢复正常喂养时间以体重增长情况进行比较。
1.4 数据处理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早产儿的留置胃管时间以及恢复正常喂养时间均较对照组时间短,早产儿体重增长情况优于对照组,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小结
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普遍存在的喂养问题,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临床早期发现可能导致喂养不耐受的因素。
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可以促使胃肠功能成熟,加快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作用;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提高护理质量,对于喂养不耐受问题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喂养方式,加快早产儿恢复到正常的喂养状态。
参考文献
[1] 郑丹丹,吴曙粤,汪莉,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0,17(9a):50.
[2] 育萍,苏绍玉.84例早产儿的监护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22):1532.
[3] 王鉴,陈晓霞,金皎,等.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几发育的影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9):680.
[4] 何桐爱.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