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一章传播概述一、“传播”有哪些特性?1、形态多样性2、时空遍布性3、行为伴随性4、极端重要性(本质)二、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
3、“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4、“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三、传播的两种分类1、二分法:1、亲身传播2、大众传播2、四分法:1、自我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团体)传播4、大众传播四、按时间顺序考察“结构(过程)研究”的成果,可分为三类1、线性模式:a、拉斯韦尔的5W模式b、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2、控制论模式:a、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b、奥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论模式C、竹内郁郎的“单位传播模式”d、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3、社会系统模式:a、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b、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五、传播“二功能说”1、托尔曼的“工具性传播”—为的是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开展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一切行为。
2、斯蒂芬森的“消遣性传播”—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也能间接地有得应对环境。
六、传播“三功能说”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传承社会文化遗产功能七、传播“四功能说”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新闻)、2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宣传)3、传承社会遗产(教育)赖特提出的娱乐功能,调节身心八、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正功能:授予地位(派生功能)、促进社会规范的实现(协调功能)负功能:麻醉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了现代人的大量时间,使他们越来越轻于行动,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一、传播学的奠基人1、拉斯韦尔与5W模式贡献:他领导了宣传研究,他的《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中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他与别人合写了《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两书,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宣传的功能及其社会控制。
他在1946年与史密斯合著的《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5W模式:谁(Who)对传播主体的研究“控制分析”;说什么(Whar)传播的内容“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Which)“媒介分析”;对谁说(Whom)“受众分析”;产生什么效果(What)“效果分析”2、勒温(库尔特。
卢因)与“把关人”理论创立了“把关人”,也称“守门人”;创立了“场论”和“群体动力论”3、霍夫兰与劝服研究贡献: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而且侧生于传播效果的研究;把劝服研究和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影响了传播学研究对传播效果的重视。
4、拉扎斯菲尔德与“两级传播”理论提出了“两级传播”观点,即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
1940年与卡兹等人用宣方法对当年的美国总统选举进行了调查,称“伊里调查”;出版了《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社会研究的语言》后被传播学者称为“工具制作者”5、李普曼与《舆论学》贡献:提出“议程设置”;还提出了“虚拟环境”和“刻板印象”;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一书,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作之一;二、传播学的创立者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第一次将传播学列为科学创造了第一批以“传播”冠名的机构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他的著作有:1949《大众传播学》、1954《传播过程和效果》、1956《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一、人类传播大致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网络传播时代二、口语传播的特点1、口语具有表述的自由性。
2、口语传播主要依托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3、口语使用的声音符号,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二、文字传播的特点1、克服了口语的转瞬即逝性,在时间上能长期保存信息,便于记忆、储存2、克服了物理空间和距离的局限,可实现大面积的传播3、文字记录的精确性,使人类知识、经验和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依据三、互联网特点1、信息量巨大惑不解、2、技术融合、3、信息双向流动、4、超载时空限制四、英尼斯的媒介理论英尼斯认为报纸是推动市场的动力,代表作有《传播的偏向》1950,《帝国与传播》1951媒介偏向:时间偏向指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空间偏向指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媒介与权力的关系:英尼斯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从而有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偏向空间的媒介”则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扩大贸易能助于帝国的扩张,从而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性不强的社会体制。
还认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在,往往能改变社会体制的形态常常转移权力中心。
因此他将控制媒介行为视为行使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一种手段。
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被誉为20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圣人”,20世纪60至70年代国际传播学办最著名且最有争议的学者1、媒介即讯息(核心观点):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时代的信息,媒介就是讯息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他接受并发展了英尼斯关于媒介时空偏向性的思想,提出了“声觉空间”和“视觉空间”把焦点从人体外在的时空转身人体自身的感官知觉,引出了著名的“媒介即人体的延伸”的观点。
他认为: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或者说,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3、媒介的凉热之分“热媒介”指的是传播的信息明确清楚,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如广播、电影、书籍、演讲等“凉媒介”指传播的信息模糊含混,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随之提高的媒介,如电视、电话、交谈、讨论会。
4、地球村麦克卢汉最早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他用部落化(口头文化)、脱离部落化(拼音字母和印刷文化)、重返部落化(电子媒介文化)来隐喻人类传播史的宗教赎罪过程。
5、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评价他一反传播学界的传统思路,把大众传播的媒介技术本身当作传播巨大社会影响的根源,把媒介技术及其发展看作是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他和英尼斯一样,认为新媒介的产生往往会导致社会文明和整个社会进程的改变。
威廉斯的批评重在指出,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忽视控制和使用媒介的机构和人,避而不谈社会意图问题。
最后,其文风和严谨性也颇受非议。
六、詹金斯媒介融合的五种形式1、技术融合:指所有媒介内容的数字化。
2、经济融合:指娱乐行业横向的整合。
3、社会或组织的融合:指消费者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而采取多任务处理策略。
4、文化融合:即多种媒体技术、行业以及消费者的交叉部分,发掘新的创新形式。
5、全球融合:可视为源于媒介内容的跨国界流动而带来的文化杂交现象。
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一、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内容:1、首先要保证媒介与公民的知情权,这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条件。
2、在强调新闻自由的基础上,舆论监督对政治权力能有效制约。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舆论内容或特点:1、通过公开报道,提高政治透明度和政府的工作效率。
2、通过公开报道,使某些事件或现象在一定阶段成为热点,从而引导公众舆论向利于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
3、通过公开报道,强调公众观点,支持监督的主体是人民,重视大众传播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媒介发源保证人民通过舆论监督享有更广泛、平等和真实的政治权力,从而实现人民对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的参与和管理。
4、通过公开报道,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国家事务的热情,重视公民的舆论监督,听取来自草根阶层的声音。
二、传播与社会互动关系1、传播寓于社会之内2、社会对传播的影响社会的分层为传播的阶梯性提供了可能;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传播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传播的发展水平;3、传播对社会的作用协调社会关系;监视社会环境;塑造社会形象;促进个人的社会化;三、施拉姆等人的“报刊四种理论”1、集权广义理论人类传播史上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内容:1)报刊是国家的仆从,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维护专制王权的权威和利益;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政治权力,不允许直接批评当前的政治领袖、现行措施,以及对政府提出异议;3)国家和政府有权对报刊等出版物进行事先审查和严格控制;4)对散布不得政府的消息或意见书的人,法院可依据叛乱罪、煽动罪对其提起公诉,给予严厉的处罚和制裁。
总之,该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2、自由主义理论1644年《认出版自由》一书中,弥尔顿提出了自由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原则:1)任何人都拥有新闻、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3)新闻出版不应当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趔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3、社会责任理论提出的前提: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而享有特权地位的报刊,就应承担起作为当代社会公众通讯工具的某种主要职能。
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四、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一书被誉为美国新闻界继《报刊的四种理论》后的又一本重要理论著作。
1、市场经济世界的媒介体系2、马克思主义世界的媒介体系3、进步中世界的媒介体系阿特休尔将自己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1)在所有的新闻体系中,新闻媒介都是掌握政治和经济权力者的代言人。
2)新闻媒介的内容往往反映那些给新闻媒介提供资金者的利益。
3)所有的新闻体系无不以信仰议论自由为基础,但各自解释言论自由的方法不一。
4)所有的新闻体系都赞同社会责任理论,宣称它们为了民的需要和利益服务,并表示愿意为人民提供新闻。
5)在所有的三种新闻模式中,彼此认为对方模式为离经叛道。
6)新闻院系总是传播本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最终无不帮助当政者维持他们对新闻媒介的控制。
7)新闻实践往往背离新闻理论。
雅克-保罗-蒂洛提出了人道主义伦理学的5条原则:生命价值原则;善良(正当)原则;公正(公平)原则;说实话或诚实原则;个人自由原则;1908年威廉斯,主持制定了《新闻工作者守则》,首次提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媒介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新闻伦理准则的文件。
第五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下)一、大众传播对文化的积极作用1、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2、大传媒是维护主流价值观念的有力工具3、大众传媒是促使大众文化兴起的重要平台二、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1、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2、湮没文化节独创性和个性3、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三、大众传播对经济的促进作用1、传递与解释经济信息2、监督市场秩序3、刊载商业广告以刺激和满足消费需求4、发展媒介产业以丰富经济主体四、经济对传播的决定性影响1、经济体制制约传播的功能发挥2、经济体制决定大众媒介的动作方式3、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第六章传播活动的实践一、人际传播的特点1、社会性2、互动性3、灵活性4、个体性二、网络人际传播手段的特点1、从载体和方式看,网络人际传播生成了网络语言这一特殊的符号系统2、从范围和对象看,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3、从性质和关系看,网络人际传播更加放松、平等和自由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