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治理途径摘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居高难下的不良贷款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有商业银行下一步的改革进程,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金融的健康运行,而且关系到金融体制改革的成败。
在比较分析中、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异同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畸高的不良贷款率主要根源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根源于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社会信用环境不佳。
由此提出有效治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途径,不仅要对存量不良贷款的治理措施要创新,而且要把控制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作为解决银企债务危机的核心。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治理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居高难下的不良贷款率是困扰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有商业银行治理不良资产工作,并作为银行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自2000年以来虽然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的“双下降”,但所采取的治理手段基本局限于盘活、清收、重组、核呆和扩大贷款总量来稀释不良贷款等传统手段,效果不很明显,不足以解决不良贷款问题。
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金融的健康运行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而且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关系到金融体制改革的成败。
如何更有效地治理国有商业银行体内的不良贷款这一“痼疾”,不仅在于对存量不良贷款的治理,更重要的是用定量化的系统思想探索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抑制增量贷款中新的不良贷款产生的治理机制。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2002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披露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些情况。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截至2001年底,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按四级分类为25.37%;如果按五级分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接近30%,其中需要核销的不良贷款比率大约是8%。
自90年代后期至200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见下表1:表1.1.1: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单位:亿元;%资料来源:施华强、彭兴韵《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与中国银行业改革》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
2002年总贷款取自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信贷收支统计年报。
1、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999年─2002年不良贷款率比较如表2所示;表1.1.2:单位:%资料来源:《上海金融发展报告》2002~2003,《中国金融年鉴》2001年.1999年~2000年不良贷款的统计口径是原来的四级分类法,不良贷款包括逾期、呆滞和呆账贷款。
2001~2002年的统计口径是五级分类法,不良贷款包括次级、可疑和损失。
N/A为数据不详。
从上表分析可知:工行、中行、建行2002年底的不良贷款率分别比2001年底下降4.26%、5.14%、3.99%。
农行宣布2002年不良贷款持续下降4.2%,优质公司类贷款占比提高6.79%(《上海金融发展报告》2002~2003)。
由于不良贷款划分的标准不统一,所依据数据也存在不确定性,实际有很多贷款是滚动贷款,银行往往是靠发放新贷款才能收回旧贷款,有些贷款实际已是不良贷款,但在资产负债上却表现为正常贷款,不良贷款的存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长期沉淀的呆帐和呆滞贷款,实际已很难收回。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按五级分类法,2000年、2001年的不良贷款率分别是34.43%和29.78%,而按“一逾二呆”分类法,2000年、2001年的不良贷款率又分别是29.3%和25.71%。
(《金融时报》2002年4月26日第1版)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背负如此之高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能够继续经营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严重的软预算约束。
如1998年8月,财政部发行了30年年期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以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
另外在中国,通过银行特殊的经营机制及国家信誉的作用,存款资金大量流入银行,如高速增长的居民储蓄存款的不断流入才能保持其应有的流动性,也暂时保持了银行的清偿能力,银行不良贷款对银行自身的稳定性的冲击在中国还没有显化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与国内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比较分析。
表1.1.3:2000年—2002年部分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单位:%资料来源:2001~2002年数据取自《上海金融发展报告》(2002~2003);2000年民生银行和2001年华夏银行数据取自《中国金融年鉴》(2001年)。
由上表可知,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普遍大大低于同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据2002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截至2001年底,10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平均不良贷款比率为12.94%,108家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25.15%。
由此表明,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产物,是完全根据《公司法》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产权清晰的企业法人,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领域的竞争结果。
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行业结构特点,据南昌市人民银行一项对南昌市辖内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2000年以来中长期贷款的运行情况及风险状况专题调查显示:中长期不良贷款主要分布在工业、农林、商业、外贸和房地产等传统行业。
在工业企业中,化工、轻工、煤炭、冶金、纺织、建材、造纸、机械、食品等传统工业不良贷款占比高于新兴工业,在2002年底工业企业中的化工、轻工、纺织、机械、食品五项合计中长期不良贷款占比为52.79%,农林占比为8.41%,商业占比为4.81%,外资占比为5.17%,房地产占比为9.99%,五者占比高达81.17%(《金融与经济》2003年第8期)这说明我国的工农业现代化建设首要任务是尽快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兴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二是企业性质结构。
不良贷款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业。
据一项对南昌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风险状况的调查表明,2002年底辖内国有商业银行16.55亿元中长期不良贷款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比为71.02%,分别高出外商独资企业、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70.6%、67.77%、61.02%和60.87%。
这说明,我国的国企改革必须加快。
三是期限结构特点。
人民币短期贷款中的不良贷款高于中长期贷款中的不良贷款,而中长期贷款中的五年以内的中期不良贷款又高于5年以上的长期不良贷款。
这说明短期贷款中因多次“借新还旧”而形成的“短贷长用”产生的实际不良贷款十分严重。
四是形态结构特点。
不良贷款按“一逾二呆”分类标准主要表现为呆滞贷款,且有可能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据南昌市人民银行一项辖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风险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底辖内国有商业银行16.55亿元中长期不良贷款中,逾期贷款1.28亿元,占比为7.73%;呆帐贷款为1.94亿元,占比为11.72%,高于逾期贷款3.99%;呆滞贷款13.33亿元,占比高达80.54%,高于逾期贷款72.81%,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步向呆帐贷款转化的趋势。
五是币种结构特点。
人民币贷款中的不良贷款占比高于外币贷款;六是商业银行内部各地区各行之间不平衡,普遍存在中西部地区不良贷款占比高,东部沿海地区银行不良贷款占比相对较低的状况。
这说明不良贷款与地区国民经济的发达程度高度相关。
(二)中国金融系统不良贷款率的国际比较。
1、与亚洲邻国的不良贷款率比较分析。
表1.2.1: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不良贷款比较单位:%从上表2.1可以看出,中国金融系统的不良贷款率高于其他亚洲国家。
据日本金融服务署2002年2月初公布的数字,截至2001年9月,日本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5.7万亿日元,相当于同期GDP约29.3%.但中国金融系统不良贷款和亚洲各国不良贷款的来源不一样。
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金融风暴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泡沫经济,中国主要是国企亏损的结果,而不是泡沫经济破灭后形成的不良贷款。
2、与发达国家的不良贷款率比较分析864 42(年)(年)图2.1 图2.2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第72期年报》(2001年4月1日----2002年3月31日)2002年7月8日巴塞尔。
百分比;该指标在各国的定义与数据覆盖范围有所不同。
表1.2.2: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百分比的国际比较单位:%资料来源:彭兴韵《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金融自由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从图2.1、图2.2和表2.1、表2.2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不良贷款比工业化国家更加严重。
发达国家的不良贷款率均远远低于10%,北欧地区在银行危机最严重的1992年,不良贷款占银行贷款的比重约为10%,而在80年代亚洲银行危机时,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率常常超过20%。
部分国家的银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国有部门,这主要是以前发放不受市场纪律约束的贷款造成的。
其他国家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大高于私有银行。
例如,1994年末,阿根廷公有银行不良贷款率为33.3%,而私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只有10%(彭兴韵2002)。
这进一步说明,不同的产权结构下银行治理效率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从上述不良贷款的国际比较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商业银行经营中产生不良贷款是必然的,不良贷款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固有的产物。
但不良贷款应该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
不良贷款率的国际警戒线一般为10%左右,我国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得超过15%。
(2)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偏高,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剥离了14000亿元的不良贷款之后,不良贷款率仍然高达20%左右,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风险非常突出,甚至应将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风险提高到银行危机的高度来认识,我们不能因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正常运转而对其不良贷款和风险问题掉以轻心。
(3)我国是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转型是导致巨额不良资产的主要根源之一,巨额不良资产是一个国家金融业在经济转轨时期所必须承担的改革成本。
(4)不同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下银行治理效率存在显著差异。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主体不明晰,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导致巨额不良资产的银行内部根源。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深层原因剖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历史累积的结果。
众所周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笔者认为,产生国有商业银行畸高的不良贷款率的深层根源在于目前的整个经济制度,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银企产权制度、金融监管体系、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等。
本文下面从银行内、外部主要因素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