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综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综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综述
作者:周莉,孔令成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6期
摘要:自从党中央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以来,学术界对其展开了充分而广泛的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是从如何改造传统农业和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两个方面来对农业、农村问题展开研究的;国内学者主要是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意义、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和需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阐述的。

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也存在着实践基础不充分、适应面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的不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观点;综述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038-02
2005年10月,党中央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各界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讨论出现了热潮。

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建设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农业、农村问题的研究较早,他们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如何改造传统农业和如何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围绕着这两个基本问题,他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

1.乡村发展理论。

David A.M.Lee及D.E.Chaudhri在研究了各发展中国家乡村经济的发展历程之后,提出了整合的乡村发展理念,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乡村生产力要得到发展、乡村居民生活水平要有相应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要有规划、乡村基层管理组织要保持相对自治等。

Inayatullah在其专著《乡村发展的研究,亚洲的若干经验》中认为,乡村发展意义较大,其可以传播并改进农场技术,产生新的技术理念并推动技术的发展,而且还能够促使技术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因素相融合。

Ranall Weitz在《变迁世界的乡村发展》一书中指出,加大对乡村居民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可以增加乡村人力资本存量,其将会极大地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2.改造农业理论。

美国学者吉尔茨认为农业具有明显的“内卷化”特征,即农业劳动的日边际报酬随着时间的推移是逐步递减的,中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同样具有类似的特征。

舒尔茨在其专著《改造传统农业》中认为,传统农业生产始终未能获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原因在于与其他产业相比,投资农业的收益率较低,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对农业进行追加投资的积极性,因此要改变传统农业低生产效率的状态,必须引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要素。

日本学者关谷俊作
(2004)认为农民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从而推动日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地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可以放宽对农地租借权的规定,采取相关措施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

二、国内研究现状
自从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理论和建议,以下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郑新立(2006)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有效地扭转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有效地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消化国内富余的工业生产能力,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马晓河(2006)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综合性的概念,它承接了以往国家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所有内容,并增加了新的元素,其最终目标是以新农村为载体,以新农村建设为手段,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以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

王伟光(2006)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有机统一体。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温铁军(2006)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使中国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结构得到最大的优化,从而彻底性破解中国三农问题。

王爱莲、张凡勇(2008)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促进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张艳(2007)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发展;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内涵十分丰富,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体。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郭炳章(2006)通过具体分析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并总结相关经验,得出了新农村建设是依靠手段和目标两种模式来向前推动的,主要包括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拉动、第三产业推动等。

王铁(2008)在其专著《浪激村潮——中国新农村建设十大问题探究》中,通过介绍和剖析全国新农村建设30个典型村镇的情况,总结概括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有资源开发型、村企合一型、生态庄园型、文化旅游型、农业产业型和第三产业主导型等。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柯炳生(2007)认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处理好政府与农民、中央与地方、投入与改革、村镇规划与经济社会规划、区域布局规划与村镇整治规划等十大关系。

程松杰(2007)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从本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尊重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意愿;各级政府要逐步完善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多元投入的机制,而且还要建立相应的跟踪机制,确保各项资金及时、准确地到位;加强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基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张晓山(2006)认为,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处理好农村小康社会、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改革的关系,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中硬件与软件、政府和农民角色定位的关系。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采取的措施。

陈锡文(2007)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有所突破,必须进行四个方面的创新:第一,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稳定增长的、效率不断提高的对农业农村的多元投入机制,并建立相应的跟踪机制,以确保各项资金及时、准确、足额地到位;第二,要协调好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关系,整合它们各自的优势资源以形成合力,妥协处理好彼此之间块块的利益格局;第三,建立能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并使投入到新农村建设项目的产权主体多样化,进行项目投资的可行性论证和确定预期利润,以吸引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第四,要积极构建能够逐步地、有效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

林毅夫(2008)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手点应该是农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的适宜时间为2020年,对象是自然村,投入的资金以公共财为主,而且要与城镇化进程同步、协调地推进。

贾康(2006)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手点应该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满足农村对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增长的需求,可以利用公司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模式,引入微观市场主体(主要是公司),为农村提供一些适宜的基础设施。

三、简要评述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针对新农村建设展开深入研究后所提出的一些真知灼见使我们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轮廓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从理论上指导着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并对其深入、持续、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但是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部署还停留在广泛的意义和重点试验阶段,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研究的实践基础不足,只能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使得已有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新农村建设尚未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二,大多数学者主要从宏观视角、全国层面上去思考新农村建设,往往倾向于政策解读与经验总结,进行实证研究的较少;第三,他们的研究主要适用于一般条件较优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对于民族地区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研究却不多,构建指标体系量化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更少。

参考文献:
[1] 郑新立.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6,(1).
[2] 马晓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4).
[3] 王伟光.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J].半月谈,2008,(3).
[4] 曾玉林.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目标[J].云梦学刊,2008,(3).
[5] 温铁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两个重要意义[J].今日中国论坛,2006,(4).
[6] 王爱莲,张凡勇.陕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与建设路径[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7] 张艳.新农村建设的意义[J].吉林农业,2007,(2).
[8] 郭炳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6,(24).
[9] 陆耀邦.不同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5).
[10] 柯炳生.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处理好十大关系[J].中国农垦,2007,(1).
[11] 程松杰.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途径探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5).
[12] 陈锡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J].理论前沿,2007,(1).
[13] 林毅夫.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J].农家科技,2008,(6).
[14] 贾康,孙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PPP模式的应用[J].地方财政研究,2006,(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