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与情感教育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将指导着新世纪很长一段时间的语文教学。
“新课程的内容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新课标对语文的性质是这样表达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还提到:“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强调初中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受到高深情感与趣味熏陶”。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名闻遐迩的礼仪之邦。
应该说,这和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语文教育一直和经济、史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结合在一起,“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礼记?王制》)。
这种将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融合在一起的教育体系,实际上突出的是语文的道德
情感教育。
孔子将人的道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
他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他对不重视道德情感的教育深表忧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
”在古代,这种道德观念影响和决定着社会秩序。
事实上,当今社会出现的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而引发的种种不良社会
现象,正是由于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而造成的。
语文作为一种基础人文性科学,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
因此,语文教学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对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应该充分发挥语文的优势,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力度,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建造学生的思想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实现情感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同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无论是对每个学生一生的发展还是对中华民族的
复兴,都是至关重要的。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并不像注入水瓶一样,注满就算完事。
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味。
”自然,这个“兴味”的产生,全靠情感激发,学生有了这个“兴味”,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就会“其自进而不能已”。
这就是说,“情感”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取向,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一股动力。
“如果一个教师有
能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我们的
学生如果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味”和爱好,他们就一定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燃起猎获知识的热望,扬起求知的风帆。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的做法如下:
一、从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语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情”,情感异常丰富。
人的情
感是在一定的情景氛围中产生的。
学生在校园,教师都应让他们置身于语文学习环境之中。
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能靠灌输和说教,而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靠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其心灵受到震撼,收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让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学做有爱国心、进取心的中国人。
我竭力将学生带入语文所描绘的情景氛围中,设法激发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受到情感熏陶。
如:教学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第二部分时,我特别注意从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两方面,引导学生把握其情感深厚、情意浓郁、形象鲜明的特点,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思考、讨论,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景氛围: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水画,生动自然,绚丽夺目,栩栩如生,读
来仿佛置身于“济南”,目睹了济南那旖丽而多彩的风光。
这一情景氛围,无不促使学生产生情感,感受无穷乐趣,以致升华为对美好生活的无比渴望、迷恋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就一定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有益的熏陶,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
二、用语文展示的感染力量,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既要学语文,又要学做人。
契可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该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结果。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文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上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属文质兼美的文章,字里行间寄寓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依据语文的词句、结构、辞章,恰当引导学生去发掘课文丰富的内涵,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达到培养情感的目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气势雄伟、意境深远、想象丰富,抒发了革命豪情。
词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把静止的事物写活了,而且
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写出了披上白雪的群山的气势。
教学中,我们应抓住“舞”、“驰”、“比”等词语,而且还可以描述一下:“群山像银蛇飞舞,高原似百象奔驰,而这一切都要与天公比试高低。
”这样,字面上的意思是讲透了。
但我们如果能再深入一步,提出“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丰富的想象”、“这种描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意志和抱负”,这时同学们就会想到毛主席的爱国主义革命理想和乐观主
义精神。
作者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豪迈胸襟。
作者的情感就是这样巧妙而恰到好处地倾泻在笔端,让读者不得不去细心体悟。
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很多,语文教师就是要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中,依此来养成学生健康的品德,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工作。
三、从拓展阅读范围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阅读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感悟、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大文豪高尔基有句名言:“几乎每一本书都似乎在我面前打开了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窗口。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
青少年时期正是大脑储存量最活跃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往往把从书籍中吸取丰富知识加以储存作为最大的满足和享受。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是十分正确的。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以语文教材作例子,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铺路架桥,引申开去,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在书籍的海洋中畅游,让学生多涉猎、多记忆、多积累。
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阅读,鼓励和提倡独立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还要引导了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联想和想象,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悟出新意。
事实证明,学生学习语文,常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感爱是十分正常的、正确的。
那种将语文教学的视野仅囿于语文教材的做法是绝对错误的。
学生在大范围的语文学习氛围中,可以产生更多的读书乐趣,训练思维方法,陶冶性情。
文学可以塑造人的品格,可以把凡人变成一个道德情操高尚不平凡的人,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依据不同的课文,把握语文学习“契机”,通过简介作者、诠释课题、领悟生动的章节描写、背诵名言警句等方式,努力将语文课堂学习和
语文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及时适当地向学生推荐与语文教材学习相关的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只要不断地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打动学生,不断地用自己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影响学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定会越来越浓。
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在读书中不断学到新知识,在艺术享受中不断陶冶情操,升华美的情感,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塑造一种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
应该说,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