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1、体育锻炼的定义
席玉宝(2004):体育锻炼是以身体练习和运动负荷为手段,以健身健美、娱乐休闲、保健康复、心理智能锻炼为活动内容,为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
体育心理学》(季浏主编,2006):通常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体育运动心理学简编》(毛志雄主编,2011):体育锻炼也称身体锻炼,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且重复安排的体育活动。
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2、自尊的定义
William James在1890年在其所著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将自我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之一,并首次提出了自尊的概念:自尊=成功/报负水平,即个人对于自我价值的感受取决于其实际成就与潜在能力的比值。
《辞海》(1979年版)中,对自尊的描述为“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许别人歧视欺辱”。
《辞源》(l981年版)中对自尊的中文解释,自是“自己”的含义,尊为“尊重、尊奉”。
Morrsi Roesbnerg(1965)是第一个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自尊进行研究的开拓者,他对自尊研究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贡献。
他认为“自尊是针对于某一特定客体—即自我本身的一种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高
自尊如同自尊量表项目所反映的,表明的是一个人是`足够好的’一种心理感受。
也就是个体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他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尊重自己。
这种尊重不是敬畏或害怕自己,也不是期望别人对自己感到敬畏,也就是说个体并不认为自己一定会超过其他人。
”
国内学者张林在2000年综合了国内外研究者对自尊研究的基础础上提出:自尊的内涵是个体对其自身价值的一种积极的认知评价,是个体在不断追求自身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一种内在的与自我信息相关的认知加工活动过程。
3、身体自尊的定义
Secord,P.F、 Jourard,S.M (1953)身体自尊(或称身体自我概念)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
它作为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包括两个等级主领域一般的身体自我价值感和次领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以及身体素质各方面的满意感。
李德显(2001)认为,所谓身体自尊就是指“主我”对“客我”各方面属性或特点的综合反应。
其中包括自我的机体及其活动状态,以及自我的地位力量、价值需求、权利义务、责任、动机、行为效果等。
二相关知识
1.自尊结构模型
自尊的单维结构模型:
这一模型是由詹姆斯(James,1890)提出来的。
他认为自尊就是指
个体的成就感,自尊的水平完全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所设定的目标的过程中的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自尊的二因素结构模型:
波普和麦克黑尔(1988)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因素构成。
自尊的六因素结构模型:
魏运华(1997)综合专家调查和儿童调查的结果提出,儿童的自尊结构主要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和公德与助人;六个因素组成。
魏运华(1997)综合专家调查和儿童调查的结果提出,儿童的自尊结构主要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和公德与助人;六个因素组成。
自尊的八因素结构模型:
麦伯亚(Mboya,1995)在研究中将自尊的结构分为:家庭关系、学校、生理能力、生理外貌、情绪稳定性、音乐能力、同伴关系、健康等八个维度。
自尊的多层次多维度结构模型:
黄希庭(1998;1999;2002)等人提出自我价值感(self-worth或self-esteem)是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具有弥漫性的影响
多维等级结构模型:
Shavelson等人(1976)提出的多维等级结构模型,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2.青少年身体自尊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身体自尊是自尊的一个重要基础部分,自尊发展一直持续影响整个人生。
而从体育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身体自尊的高低对其在从事体育活动、情感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
关于青少年身体自尊的影响因素我们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综述一下,主观因素主要是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偏差导致的:急剧的身体生长和其他方面的变化都可能对身体形象造成破坏并导致中学生自我评价的混乱与自尊的降低。
客观因素主要是社会环境影响了青少年的正确价值取向导致的: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现代化的社会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各种高科技设备让人们开始违背自然规律,使人的身心难以维持在人与自然平衡的一个状态,各种现代病出现,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环境的熏陶又使得那些跟不上社会节奏的人感到自卑.
3.身体自尊的测量表
目前国内外关于身体自尊的研究认为身体自尊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主要包括运动能力、身体吸引力、身体状况等方面。
因此身体自尊量表的编制着重从多维度的角度全面反映身体自尊。
关于身体自尊的问卷或量表达 25种之多他们都从不同的维度对身体自我进行描述.有最著名、最常用的是 Marsh的《身体自我描述问卷》简称 PSDQ,维度包括:身体健康、身体力量、身体耐力、身体灵活性、身体肥胖、身体活动)、身体外表、身体协调性、身体运动能力、整体身体、自尊等。
Richard等于 1987年编制的《身体自我概念量表》简称 PSCS。
该量表包含体型、外表、健康、身体活动、协调、力量等七个维度。
Fox,Corbin等于 1989年编制了《身体自我知觉剖面图》简称PSPP。
该量表涉及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力量等维度尽管西方锻炼心理学对身体自尊测量的研究越来越丰富.但由于我国与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
其效度将大打折扣徐霞2001年1在 PSPP的基础上发展和修订了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将身体自尊分为:一般的身体自我价值感fPsw1和次领域中更具体的有关身体方面的维度体素质维度替代了力量维度,其他维度不变。
施测结果表明信度比较理想,适合用于对我国大学生的身体自尊进行研究。
三体育锻炼与中学生身体自尊关系研究综述
1.运动项目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李军兰(2014)研究发现,田径项目对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影响大于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球类项目对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的作用效果明显;体育项目对身体素质和身体状况的影响较大;武术对自我价值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影响很大;健美操对身体素质与自我价值感影响大游泳对身体素质和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深刻。
薛林峰和徐金尧(2006)发现、篮球、羽毛球、慢跑、健美锻炼形式对于身体自尊水平偏低的中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
2.运动强度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何颖和徐明(2002)中等强度的运动对提升自体自尊的影响度大。
原因是能力范围内的较大运动量可以减轻体重,增强个体机能,改变身体形象,从而提高身体自尊感。
毕秀淑和彭延春(2006)研究发现中等强度运动量是促进身体自尊最好的手段。
并随着体育锻炼持续时间的延长,身体素质与自我价值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说明体育锻炼对身体素质与自我价值感影响较大。
3.锻炼时间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毕秀淑和彭延春(2006)研究发现随着体育锻炼持续时间的延长,身体素质与自我价值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主要是因为身体素质是需要不断积累的过程,自我价值感在长时间的体育锻炼中得到确认,形成良好的认知。
李军兰(2014)每天参加一次锻炼的自尊水平明显低于每周 3-4次的身体自尊,而且随着体育锻炼次数的增加,其身体自尊水平也显著提高。
四问题发现
1.遗传因素与身体自尊的关系问题
2.身体自尊对锻炼行为的反作用
3.体育锻炼怎样影响身体自尊具体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席玉宝.体育锻炼概念及其方法系统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8-120
[2]张玉强.大学生身体自尊与锻炼行为的关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29(9):81—83.
[3]何颖,徐明.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J].成都体育学院报,2002,2(1);65.68.
[4] 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 [J].中国体育科技,2003(3):30—31.
[5] 薛林峰,徐金尧.不同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J].北京体育大学学,2006,29(7):916—917.
[6]黄希庭,杨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心理科学,1998,21(4):289一292
[7]杨雄,黄希庭.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1999,22(6):484一487
[8]黄希庭,余华.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构念效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心理学报,2002,34(5):511一516
[9]黄希庭,凤四海.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全国常模的制定.心理科学,2003,26(2):194一198
[10]段艳平(2000)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的编制与检验.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11]张林(2004)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12]蔡华俭.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心理学,2003,35(6):796一801
[13]刘明.高中学生自尊水平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方式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1998,21(3):281一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