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我们的真情,换他们的真心

用我们的真情,换他们的真心

用我们的真情,换他们的真心——在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中全面渗透美育的问题探究四川省米易中学校邓思芹摘要:美育在班级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中全面渗透美育,为学生创造和谐、生动、宽松的成长环境,以美启真,开发青年学生的智力潜能;以美导善,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怡情,提升青年学生的生活品味。

引导学生认识美、感知美、追求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内铸气质、外塑形象的目的,对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人至关重要。

!关键词:班级常规管理渗透美育关爱学生普通高中学生思想现状虽然当前整个社会都在谈素质教育,可是面对高考这一传统选拔人才的模式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的现实,在高中教育中应试教育却越演越烈。

许多教师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认为只要成绩好就一好遮百丑,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导致了学校德育工作实施不力。

加之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和社会上一些歪风邪气的浸染,使得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十分突出。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人格重组期,其身心自我矛盾加剧,又面临着人际关系、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等因素的困扰,心理压力不断增大。

在我们实际的应试教育中,分数不仅成了高考的“指挥棒”,同时也棒打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挤压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空间。

在如此残酷的升学竞争中,学生承载了老师和家长们的太多期望,也承受着社会转嫁在他们身上的无形而又巨大的压力。

在普通高中教育中,这种状况尤为突出,令人堪忧:学习差的学生不思学习,不求上进,或沉湎于三室一厅(),或结伙斗殴;而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少是只顾学习,不问他事。

如今不少学生显得自私冷漠,娇气任性,爱慕虚荣,缺乏正义感和责任心,劳动观念和集体观念淡薄。

“对人不感激,对事不认真,对物不珍惜,对己不控制”也许是对他们最好的评价。

而有的因不堪心理重负而崩溃了,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甚至轻生的不归之路。

大家一定还记得04年发生的惨剧——马加爵杀人事件吧!还有07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的导致32名师生遇难的校园枪击事件;09年吉林农业大学一位大四学生愤然杀害一偷录其打呼噜的视频并上传至网上的室友的事件等等。

这些校园惨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给大家蒙上一层心灵阴影的同时,也让许多人对当今教育产生了怀疑:怀疑我们当前的教育方式是否能跟上时代,社会以及学校应该关注学生什么,是否还是传统教育中“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这一系列校园惨案已用血的教训告诉了我们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用美育教育去培养健康的人格;已为我们敲响了德育呼唤整个社会的理解、关爱的警钟!美育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学校这个教育的主阵地上,几乎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德育工作的难点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科任教师的说教不管用,学校的规章制度不管用,家长更是感觉无能为力,甚至班主任教师也感觉束手无策。

究其原因,在于我们长期以来的德育内容死板、方法单一,偏重于苍白无力的说教,很难吸引学生被学生接受,更难抵御社会、家庭中的一些反面教育的影响。

我们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改变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在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中全面渗透美育,充分利用美育的吸引力去陶醉、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接受教育,并主动自觉地改变和完善的自己的行为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德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是一个教育过程和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德育主要是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是一种规范教育,主要是使人对善恶原则界限加深理解。

它偏重于说理,主要通过说教、灌输实施并要求人们以一系列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与德、智、体、劳等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系统。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

美育对促使青年学生追求高尚人格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

青年学生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是在对美的追求、创造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美育有助于青年学生加强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增进身心健康。

美育有助于青年学生培养高尚情操,珍惜美好事物,形成良好性格。

美育能寓教于乐,作为德育的一种教育途径和手段比较适合于青年学生的特点,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

德育主要是树立行为规范,使人获得自觉的道德意识观念;美育则是通过熏陶、感发,“兴发”人的精神,激励、净化,升华人的精神境界。

德育注重理性、思想的层面,作用于人的“良知”,理性道德;美育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无意识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气质、性格、胸襟等深层因素,在此层面上仅仅靠德育是无能为力的。

把思想道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使人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教育,使人乐善好为。

美育与德育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它具有形象性,利于认识和理解;具有情感性,容易以情动情,使人们从审美中受到陶冶和教育;具有愉悦性,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愉快,在享受中受到教育;具有自由性,是通过人们对美的形象的观察、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人的心,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主要通过诱发、引导实施并注重发展个性,靠美的形象打动人。

如果说,德育重在晓之以理,那么,美育则重在动之以情,只有有情,才可达理,情理结合,然后导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外表美更有内在美的人才,必须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

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全面渗透美育应该是所有教师的职责之一。

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层单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

管理好班级,为学生创造和谐、生动、宽松的成长环境,用爱心培育新人,是我们每位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

作为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各方面教育影响或教育力量协调者的班主任更应该重视美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班级常规管理过程中全面渗透美育,充分发挥美育在提高学生美丑善恶的辨别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的独到优势,自觉主动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长期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趣味,获得有关艺术美、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气质美、道德美等知识,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美化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中全面渗透美育将对学风、班风的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可以弥补学生思想和生活上的空虚,避免学生寻求低级下流的刺激;还可以激发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报效祖国的激情,进而勤奋学习、健康生活;更能够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增强对美和丑的辨别能力,知荣明耻,奋发向上,树立不甘落后的自尊心、自强心。

关爱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前提英国教育家罗素说:“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对教育工作者发出倡导“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

”乌申基斯说:“人格是教育工作的一切。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以情感激发情感,以爱博得爱,以人格培育人格。

如今,像马加爵那样的学生还不少,究其根源,他们身上往往缺乏爱,包括别人对他们的关爱和他们对别人的关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样的苦干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不仅要有细心、耐心,更需要持有一颗爱心,一颗爱优生更要爱差生的心,关爱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前提,唯有用关爱才能敲开学生那扇的紧闭心扉。

热爱班主任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要热爱学生,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只有教师将整个身心扑在学生管理上,时时处处关心、爱护、理解学生,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拥护和爱戴,才能为在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中全面渗透美育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学生在家中最希望能够得到家庭成员的爱,到了学校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爱。

我们往往都把爱给了那些聪明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对于那些成绩差,思想后进的学生,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做事缺乏耐心,多数贪玩好动,个性倔犟,我行我素,甚至品行不端,屡教不改,本来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但是对于这些学生,大多数班主任教师在几次的说服教育不凑效之后,就采取高压、回避、推给家长或学校的手段。

这样一来最终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如果教师能像驯兽师关爱狮子、老虎那样,用爱去感化他们,用火热的情感去温暖他们寒冷的心,像观音菩萨那样,用善事、用美德去教化他们,我相信他们就算生性再顽劣,也会像动物园中的狮子、老虎那样,性格被感化。

因为只有先让他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才会让他们感觉到怎样回报社会,怎样用爱去对待别人,怎样用真情为别人付出。

试想,如果像马加爵等那样的案犯者在能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关爱,社会对他的关爱的同时,他也懂得去关爱别人,那他是不是就有可能理解和原谅社会的阴暗面,至少能减轻他对社会及对别人的仇视,对自己不满的东西能多一些宽容。

那么,这样的悲剧不就可以避免了吗?在班级常规管理过程中全面渗透美育的尝试教育因爱而生动,爱因教育而深刻。

当你带着爱在春天播下种子后,在秋天就会有所收获。

那么,如何才能在班级常规管理过程中全面渗透美育,怎样才能将我们的关爱正确地表达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真切关怀与爱护,从而做到实施情感教育,实现我们教育的目的呢?就班主任教师而言,我想用一句话来回答:用我们的真情,换他们的真心,用爱去熔铸师魂。

一亲近学生把微笑带给学生如果在学生面前总是摆着老师的架子,整天指手画脚,希望学生能完全接受老师的摆布,按照老师的思维去行事,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今天这样的乖学生恐怕是很难找了。

今天的许多孩子在家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祖辈,父辈的宠爱中长大,是家中的宝贝,在家长的娇生惯养下,许多孩子甚至指挥起父母来,而有的家长觉得这无所谓,认为孩子还小啊,不会及时加以纠正,而有的家长却也很乐意孩子这样,当然更不会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了;当然有些孩子又生活在家庭不和睦甚至家庭破裂的环境里,这些孩子往往缺乏家长们的爱,缺乏安全感,甚至缺乏对别人的信任,叛逆心理很强。

当这类学生来到学校,让他完全听老师的话,那是不可能的,有的反而总喜欢与老师对着干。

那么,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怎么办呢?任其发展而不加以纠正吗?当然不行,我们不仅要去教育他们,纠正他们,更要让他们学会怎么做人,所以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教育时得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

亲近学生当然是第一步了,当你放下老师的架子,带着微笑向他们问好,然后带着微笑走入学生群中,和他们平等地相处,真诚地对待他们时,你会发觉原来他们也很希望能了解老师,跟老师和睦相处,也有很多知心话想对老师说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