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瓜类疫病

瓜类疫病



3. 药剂防治 播前结合整地可用75%敌克 松可溶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40%乙膦 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淋浇瓜穴或作定根 水。发病初期立即喷药控病,可选用: (1)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600液; (2)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3)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 (4)30%氧氯化铜悬浮剂500倍液。隔 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上述药剂 最好交替使用。
防治方法


防治瓜类疫病宜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控病和选 种抗病品种为主,结合及时喷药的综合防治措施。 1. 加强栽培控病 (1)轮作:避免瓜类连作或邻 作,老菜区与水稻轮作一年以上可以减少土壤和 沟水中的菌源。(2)高畦深沟种植,这条措施 非常重要。种植前清除病残体,翻晒土壤,施足 有机基肥,畦高30~35公分以上,整平畦面,使 雨后排水畅顺。

(3)加强田间管理:苗期适当控水促根系 发育,成株期小水勤灌保持土壤湿润,结 瓜采收期要有充足的肥水供应,适当增施 磷钾肥。勤除畦面杂草,及时整枝绑蔓以 利通风降湿。发现早期病株立即拔除,病 穴撒施少量石灰,防止菌源扩散。

2.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津杂、津春系 列黄瓜品种、京旭1号、2号等较抗疫病。
病原真菌
发生规律和发病条件
瓜疫病菌以卵孢子、厚壁孢子在土壤 中,或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中越冬。卵孢子 可在土壤中存活5年以上。越冬菌源通过灌 溉水或土壤耕作传播进行初侵染。种子亦 可以带菌,这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菌源。 初侵染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新的孢子囊, 通过气流、风雨溅散或沟水传播。在有水 滴、高湿度和较高温度下,孢子囊萌发可 频频再侵染。
谢谢大家!
疫病的病原是甜瓜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s Kalsura)属于鞭毛菌的一种真菌。病菌 的白色霉层是它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囊梗简单, 与菌丝无明显分化,宽1.5~3.0微米,长的可达 100微米。孢子囊无色,卵圆形或广卵圆形,其 大小差异很大,人工培养的约为 17.3~52×13.8~27微米,病瓜上产生的孢子囊 较大,约为69.5~89.2×28.6~42.8微米,顶部突 出扁平,高约2微米。卵孢子球形,淡黄色,表 面较平滑,直径10.7~35.7微米(图3)。此外病 菌还可产生淡黄色近球形的厚壁孢子。病菌生长 发育要求高湿度和28~30℃较高的温度。
瓜类疫病
疫病是瓜类生产上一种很重要的病害, 全国各地菜区都有发生。黄瓜、节瓜、冬 瓜、苦瓜等受害较重,流行年份造成的损 失轻则15~30%,严重的达40~50%以上, 甚至毁种。



此病可在瓜类生长全期发生。现以黄瓜疫病为例:幼苗 出土前染病可造成烂种、烂芽;苗期染病,可使茎基部 及生长点出现似热水烫伤的暗绿色不定形病斑,病部很 快呈暗黑褐色变软,并逐渐缢缩,使幼苗死亡;成株期 以茎基、嫩茎节部和心部染病较常见,亦产生暗绿至暗 灰褐色湿润状病斑,病部变软缢缩,病斑以上的藤蔓或 生长点逐渐萎蔫枯死(图1),叶片染病多在叶缘处产生 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灰褐色湿润状病斑,直径可达2~3公 分(图2),叶柄发病可使叶片萎凋;瓜果多在花蒂部先 发病,产生暗黑褐色湿润状的凹陷病斑,若几个病斑相 连可使瓜变软腐烂,并有腥臭味,天气潮湿时各染病部 位可长出白色的稀疏霉层和菌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