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经济学笔记

教育经济学笔记

教育经济学(目录)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第二节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第三节学科发展的历史第四节学科研究成果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第一节教育劳动学说第二节社会再生产与教育第三节劳动价值学说与教育第三章人力资本理论第一节人力资本理论综述第二节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第三节人力资本理论评析第四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第一节教育需求与供给第二节经济对教育发展的作用第三节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功能第四节教育与物质生产过程第五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第二节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第三节知识经济与教育第六章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第一节教育观念变革第二节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第三节市场经济与教育资源配置第七章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第一节教育系统与经济系统结构组合第二节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第三节教育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就业第八章教育投资来源,分配和管理第一节教育投资性质及特点第二节教育投资来源及构成第三节教育投资分配及使用第四节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第九章教育投资比例第一节教育投资比例指标体系第二节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因素第三节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原则与方法第十章义务教育投资第一节义务教育投资理论第二节义务教育投资历史与现状分析第三节义务教育投资国际比较第十一章教育投资历史,现状与比较第一节中国教育投资历史状况及分析第二节中国教育投资现状及分析第三节国际分析与比较第十二章教育成本第一节教育成本及其类型第二节教育成本计量第三节教育成本分析第十三章教育经济效益第一节教育经济效率构成第二节教育经济效率指标体系第三节教育经济效率计量方法第四节内外参照标准分评定法第十四章教育效率指标体系第一节国家颁布的指标体系第二节四省单项指标体系第三节义务教育指标体系构想第十五章教育规模经济第一节教育规模经济概述第二节教育规模类型与对策第三节教育规模经济实证研究第十六章教育经济效益计量公式第一节教育经济效益特点第二节教育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第三节教育经济效益计量公式第十七章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第一节劳动简化比计算方法第二节余数分析法与因素分析法第三节其他计量方法第十八章教师劳动及其报酬第一节教师劳动特点及效率第二节教师劳动报酬第三节市场经济与教师流动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一学科性质问题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因为它是介于教育学与经济学两门社会学科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

它从教育学和经济学这两门社会科学中分化出来,但又在具体内容上,把教育学的知识与经济学的知识综合起来,分化与综合并进,使其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边缘性质的一门社会科学。

本文的观点是:教育经济学隶属于经济科学体系,属于部门经济学性质的学科。

教育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

二学科研究对象国外学者的看法:日本:投资角度研究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

欧美:教育经济学是研究人力资本理论的一门学科。

前苏联: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表现特点。

国内学者看法:略共同点:1经济学科总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2教育与劳动力再生产的关系3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4教育与智力开发,科技发展的关系5运用数量化统计和计算方法问题。

2本书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三学科研究的任务与意义(一)学科研究的任务1研究教育的社会经济地位,说明教育的经济意义,论述教育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在社会广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的作用。

2研究教育领域内基本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和所表现的特点。

3研究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相互关系,探讨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培养,训练和储备的经济价值,预测社会再生产对各种规格人才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需求计算各种专门人才和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国发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经济报酬。

4研究教育投资,教育成本,教育规模经济,教育经济效率和教育经济效益的原理,原则,计算模式和数量指标及具体计量模式和方法,说明它们各自的具体内容与发展规律。

5研究教育与社会广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说明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以用教育产业,教育市场,教育消费,教育经营,教育产权,教育服务等问题,探讨如何正确地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引入教育领域的问题,以及关于教育与物质商品市场,人才市场,科技市场,劳务市场等关系问题。

(二)学科研究的意义1可以提高对教育具有战略地位的认识,促使人们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及教育内部的一些经济规律,认识教育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中的战略重点与战略意义,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提高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与经济效益。

2可以变革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

3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初评资料4促进教育科学数量化,防止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减少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提高教育效率和经济效益。

5通过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为科学地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及规划提供依据。

第二节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一学科概念体系(一)经济1指社会生产方式的运动2指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2指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3把经济理解为节约,是说劳动时间的节约可以发展生产力,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归要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

(二)教育教育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对受教育都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

(三)教育投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四)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和间接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总和(五)教育经济效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六)教育经济效益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二学科体系构成西方和日本学科体系: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教育投资,教育经济效力,教育经济收益。

我国:1教育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该学科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2教育经济学学科确立所依据的理论基础3宏观层面阐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及作用,论述教育对经济的依存性和教育以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

4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具体概念,范畴,定律,原则,规律,以及计算模式和数据指标。

5人力资源配置与组合和劳动报酬问题。

6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规划的制订以及教育未来发展战略等问题。

三学科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一)研究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1经济分析法,即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平衡分析和综合分析等。

2教育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教育调配和教育实验的途径,描述,测量教育变量与其他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3经济计量法和教育经济法,简称数量方法。

4比较研究法,包括水平比较,因素比较,标准化比较,平均值比较等。

5概算法,也称估算法,这种方法多采用简化比的开工,因此有时也称为简化法。

(二)研究原则1学科的思想性与学科的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批判与吸收相结合的原则第三节学科发展的历史一学科领域兴起与开拓(一)学科产生的理论根源1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如何起飞的?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2解开经济增长计算过程中的“经济迷宫”采用所谓的“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法”是把生产的增长看作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土地,人力,资本增长的集合表现,其具体公式是(略)(二)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学科产生的影响结构性失业和教育(三)政治背景及阶级根源美苏争霸和掩盖阶级根源二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一)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末萌芽前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最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定量化的语言阐述教育的国民经济意义,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体力劳动与学校培训的关系,第二部分是脑力劳动与教育程度的关系。

沃尔什的<<人力资本观>>他采用的是“现值折算法”主要从个人的教育费用与收入比较入手,他主要是学生达到可以入大学的年龄算起,认为只有大学教育及其他专业教育,才具有资本的特征。

这时期的特点:1有了论文及专著,而且数量在不断增加2产生时期,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从观察在业劳动者身上论述与讨论教育的经济意义和价值。

(二)形成时期1966年<<教育经济学选集>>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亦有人认为英国的韦锥1962年的<<教育经济学>>是教育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

舒尔茨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他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是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源泉。

他认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延长人的寿命,提高人的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教育投资的最大特点是对人的劳动不是从量的方面去判断,而是从质的方面去衡量,即把人的劳动是教育装备的结果,劳动的教育装备率高,劳动生产率也就高,从而增强创造收入的能力,同时他还认为教育投资是土地,人力,物力资本之外的另一个生产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教育投资可以转化为经济收入,并且具体提出并设计了教育收益率计算公式与“经济增长余数分析计算法”丹尼森<<美国经济增长的资料和我们的选择>>,他把教育因素算在人力资本因素中,没有把人力看作是独立的因素,从人力因素中找教育因素,并提出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增长多因素分析法”细致地计算了教育的经济价值,他把经济增长的原因,凡能分析出来的都尽是分解出来,他对西方教育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则是在具体计算方法上更加和确切,对教育经济学的进一步数量化,定量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点:1有了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2有了评价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的著作3有了这门学科理论基础的专著4有了较为细致的计算方法的著作及评价5有了关于这门学科的选编书目和资料,6学科研究的范围与内容也有很大的扩展,大量涉及到了教育与规划,财政等方面的关系7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教育经济学学者和专家,为教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发展时期特征:1研究的内容及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如研究教育的生产性,研究社会对教育需求的预测等2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重视研究教育对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适应问题。

3在研究工作组织方面,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4在具体计算方法研究方面,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计算方法继续重视,并且有了计算方法方面的专著。

5国际上许多国家大学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

三中国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引进,吸收,借鉴国外学科(二)建立中国教育经济学倡导阶段(三)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成立1980年9月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经济学学术讨论座谈会(四)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成立1984年10月成立第四节学科研究成果一西方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重要研究成果(一)沃尔什他的<<人力资本观>>曾在西方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有影响的论文,他在文章中用了各级毕业生收入增长和求学费用的数据资料,分析研究并回答了青年学生上大学是否值得的现实经济问题,文章从个人投入与个人收入的角度,应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和“现值折算”的方法,研究并具体计量了教育经济收益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