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揭开种子发芽的秘密

揭开种子发芽的秘密

揭开种子发芽的秘密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从周围生活中取材,让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活动中,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而以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

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这种理念,和孩子们一起轻松愉快地揭开了种子发芽的奥秘。

一、猜谜导入春天的早晨,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教室门前青葱的小树,洒进暖暖的教室。

我春风满面地走进教室,摇一摇手中漂亮的纸盒,神秘地说:“老师手中的有一个‘宝盒’,里面放着许多‘大力士’,大家猜一猜里面的‘大力士’是什么?”孩子们用耳听一听“哗啦啦“的响声,用手摸一摸圆滚滚的感觉,顷刻间恍然大悟,惊喜地叫道:“是黄豆种子!”二、提出问题面对孩子们饶有兴致的面孔,老师乘兴发问:“一粒小小的黄豆能冲破泥土,你们相信它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吗?面对小小的种子,你有什么疑问吗?”孩子们兴致勃勃,争相发问:“种子真能发芽吗?”“种子怎样才能发芽?”“没有生命的种子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成活?”“种子为什么可以成活?”三、设计方案面对孩子们的问题,我点头赞赏:“好,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做实验来解答。

让我们分组进行合作实验,运用集体的智慧揭开种子发芽的秘密。

”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并让孩子们分组讨论设想通过实验解决哪些问题。

片刻,孩子们纷纷汇报讨论结果:一次种几粒种子比较适宜?选择怎样的地点比较合适?(土质、阳光)土该挖多深?如何科学地浇水、施肥?……讨论完毕,我告诉孩子们:这些内容加上实验步骤就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

建议孩子们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

四、实验操作制定完方案,全体同学领到了老师发放的种子,大家开始分头进行实验。

选择地点、寻找工具,挖土播种、平土浇水,在播种地点做上独特的记号…….小实验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孩子们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实验中,一切都在神秘的氛围中紧张有序地进行。

五、观察记录经过了几天焦急的等待,孩子们期待的情景终于出现:小调皮点点播种的地点裂出了一道细缝,钻出了绿色的小芽。

这个发现让所有的孩子羡慕不已。

紧接着,其他同学的播种地陆续有了新的“动静”,这些细小的变化都没有逃过孩子们的眼睛,他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观察记录本原原本本地记录下了这些最微小的变化:出苗日期、每天的高度、生长速度…..孩子们在兴奋、着急、期待中作好系列观察记录,并根据记录开始总结、反思:播种的地点、土质,到光线的明暗、种子的多少乃至浇水量的控制等,都成为孩子们研究的内容。

六、解释讨论实验进入尾声,各小组根据观察情况写出了实验报告。

最精彩的是实验汇报会。

汇报会上,每组派一人宣读实验报告,其他同学补充说明,并随时准备回答老师同学的提问或进行答辩。

最终,同学们对种子发芽实验得出以下共识:关于种子数量,经过统计分析比较数据,发现一次种下5——6粒为宜;关于播种地点,大家认为土质松软潮湿、阳光充足的地方利于种子生长;关于出芽时间,大家发现一般为5——6天,并与天气、土质等条件有关。

至于是种在花坛里,还是种在墙角边,或者种在花盆里,对发芽都不会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汇报活动中孩子争先恐后,畅所欲言,讨论的气氛热烈,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仍然意犹未尽……至此,种子发芽实验研究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一学习活动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学生对种子发芽这一知识的牢固掌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

活动中,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行动、提问、研究和实验,而不是死记硬背事实性知识,既增进了学生的理解力,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学会向老师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操作的基本方法,实现了思维方式的飞跃;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参与了全程实践,并详细记录了活动过程,培养了孩子学习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活动时教师的角色仅为组织者和参谋,学生对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观察时机的确定、观察记录形式的选择都有较大的自主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案例:一次午餐吃绿豆芽时,几位学生的对话,引发我做这个实验。

在探究课上,我把绿豆发芽需要什么条件的问题提了出来。

许多学生急着回答,知道,知道。

我请项飞回答。

他说,我看我奶奶做过,把绿豆放在一个筐内加点水,几天后就能长出芽来。

姜茵茵插话说还要加点泥土。

王平说我看见我阿姨把绿豆种子撒在泥土里,过几天就能长出芽来。

还有的说,要加点肥料。

也有的说,要喷些农药……,真是发言热烈。

有的还争论了起来。

稍顷,我对大家说,你们讲得好象都有道理。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种子)绿豆发芽时,需要那些基本条件?于是,七嘴八舌又议论开了。

也有的在等我的答案。

等大家议论一阵后,我说还是这样吧。

老师给你们一些绿豆的种子,大家回去做个试验,发芽时到底需要什么条件。

在我的提议下,几个同学急着问,怎样做试验。

我说,可以自己一人做,也可以像以前那样,自愿结合,小组一起做,但小组内要有分工,谁观察,谁纪录等。

最后讨论起纪录的问题,在我启发引导下,设计了一张记录表,(表略)内容包括:种子名称、数量、试验时间、实验人员、准备工作和材料、样本编号、每天的变化情况、结果等。

最后我又提出了“是不是水越多越好?如果把种子放在有盖子的瓶子里会发芽吗?种子放在阳台上和放在冰箱里会是怎样的结果”等问题,让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设计实验。

当我再次上探究课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的作品给我看。

于是我就请他们说说实验过程。

班长金菊第一个发言。

她说:我们是四个人一起做的。

我们用三个一次性杯子,分别放20颗浸胖的绿豆,给它们编上号。

一号杯子(样本)放在书桌上,2 号杯子放在阳台上,3 号杯子放在冰箱里。

每天放学后去洒一些水,并作好观察记录。

第一、二天没有变化,第三天2 号杯子里的绿豆出现了小白点,第四天1号杯子里的绿豆也出现小白点,而2号杯子的白点已经变成了1毫米的小芽,以后1号2号杯子的芽都慢慢变长,可冰箱里的3号杯子里绿豆还是没有一点动静。

实验使我们知道了种子发芽与水和温度有关。

第二组的周秀娟接着发言,她说,我们是用2个杯子做实验的,每个杯子里放20颗绿豆,然后给她们加水,一个多,一个少,第二天同样如此,但2个杯子里的绿豆都发胖了,第三、四天继续加水,水少的杯子里的绿豆出现了白点,水多的杯子把绿豆全浸在水中。

再过了二天,水少的杯子里的绿豆芽慢慢长出来了,水多杯子里绿豆有点变黑了。

昨天我们再去看时已经烂了。

实验使我们知道,种子发芽要水,但不能太多。

第三个发言的是王佳燕,她说,我是这样做的。

我用二个杯子都放了20 颗浸泡好的绿豆,我在1号杯子里放了一些泥土,2号杯子没有放泥土,以后同样给它们加水,结果都长出了芽,开始它们长得差不多,到第五天时我发现有泥土的1号杯子里的芽长得长一些。

我想,种子发芽是要营养的(养分)。

听了她的话,我说,不放土的也长出芽的啊。

于是学生们议论纷纷。

第四个发言的姜霜。

她说,我和王佳燕差不多,不同的是我在杯子里和瓶子里各放20 颗浸泡好的绿豆,并把瓶盖拧紧。

放在书桌上。

每天加一点水,四天后,杯子里的绿豆发芽了,瓶子里的到昨天去看还是没有发芽。

姐姐告诉我,没有空气,种子是不能发芽的。

张明说,我和第一组一样,用三个杯子,不过我是用我叔叔喂鸽子的玉米,因为老师给我的绿豆弄丢了。

实验结果,冰箱里的没有发芽,阳台上和餐桌上都发了芽。

我想让玉米芽长得快一点,给他们撒了一点碳氨(化肥),第二天我去一看,玉米芽全焦了,妈妈对我说,刚长出的芽很嫩,不能施肥的。

…………我把每组的汇报简要地写在黑板上,大家讨论后感到,种子发芽需要水分,阳光(温度),空气。

肥料、泥土不是基本的条件。

最后,我要求同学们把实验情况写出来。

顾怡菁同学是这样写的。

种子是怎样发芽的?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带着这些问题我做了一个实验。

我在三个杯子里,各放20 颗绿豆,给它们编为1号、2号和3号。

1号放在书柜上,2 号放在阳台上,3号放在冰箱里。

我每天给它们加一点水,天天观察它们的变化。

第一天我做好作业,睡觉前去看,一点变化都没有。

第二天我从外公家回来就去看,还是没有发芽,只是稍微胖了一点。

第三天没有明显变化。

第四天是秋游,一到家里就去看,发现阳台上的2号杯子里的绿豆有一些小白点,第五天小白点变成了嫩芽。

第六天,1号杯子里也出现了小白点,以后1号2号里嫩芽慢慢变长。

可冰箱里3号杯子的绿豆到最后都没有长出芽来。

实验使我知道了种子发芽需要水,温度。

后来,听了王佳燕的实验介绍,还知道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

分析:1、种子发芽需要水、温度、空气。

告诉学生真是不费吹灰之力,但要学生消除不需要泥土、肥料的想法,不动手做一做,学生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

因为,农村学校的孩子,更多看到的是把种子撒在泥土,才会发芽。

通过实验,不但使学生们亲自感受种子发芽的最基本条件,又让学生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开展探究活动,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的实际,周边环境进行探究。

种子发芽的现象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但学生们平时不会考虑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也不会留心观察总结。

用非常简陋的办法,使学生们动手参与,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也为他们热爱科学,热爱家乡,受了一次有意义的教育。

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探究活动是可取。

3、开展探究活动,重在让学生体验,参与,培养动手能力。

因此,一定要设计一些学生们能进行探究的课题开展探究,切忌好高鹜远,甚至把探究作为发明创造,似乎在研究什么高、精、尖的成果。

通过探究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学会一些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方法,培养一种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我认为这就是探究课程的成功。

4、开展探究课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

落实素质教育,光靠传统的课堂教学肯定是不够的。

从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的实验成功,说明农村小学也能开设探究课程,农村小学生也能进行探究实践活动。

也说明二期课改的倡导者们是有战略眼光的。

花——美的使者引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孩子们而言,学习内容和方式都是开放的,他们在自主选择、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这一认识,本次活动在设计时注重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体验,以此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主题的确定花是美丽的象征,在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中,人们通常以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意。

同时,人们还利用花来装扮生活,美化环境。

孩子们从小了解花的一些知识,培养自己用花朵来装扮生活环境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恰巧我校这个学期发出了“以实际行动美化校园”的号召,孩子们都想着办法来表现表现。

有的提议把学校全面的打扫一遍,有的说要在平时做清洁小卫士维护学校的清洁,有的说要通过开展一次活动来把校园装点的更美丽,这个提议得到了多数同学的认可,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以鲜花装扮校园的方式,我因势利导地把我国绚丽多姿的花卉文化、有趣的民俗用花介绍给学生们听,学生们对花的文化和种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