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生活习俗简介北宋初年,对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规定北宋初年,曾对各级官员的服色做出严格的规定,如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
至于普通百姓,就只能穿黑白二色。
缠足缠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陋习。
女子用布帛紧扎双足,使足骨变形,脚形尖小,以为美观。
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缠足》载:“《道山新闻》云:(南唐)李后主宫嫔娘,纤丽善舞。
后主作金莲,高六尺,饰以宝物、细带、缨络,莲中作品色瑞莲。
令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
……由是人皆效之,以纤弓为妙。
以此知扎脚自五代以来方为之,如熙宁、元丰以前人犹为者少。
近年则人人相效,以不为者为耻也。
”在清代,1664年(康熙三年) 曾下令禁止缠足,1668年又取消禁令。
太平天国也曾禁止缠足。
辛亥革命后,缠足之风始渐废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彻底根绝。
在宋代,从穿戴上,可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宋代对士、农、工、商的服饰,限制极为严格。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民俗》记载:“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
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
稍似懈怠,众所不容。
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
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当铺)掌事,即着皂(黑)衫角带不顶帽之类。
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可见,在宋代,除从服饰上可以看出等级差别外,还可以看出他们所从事的行业。
衣食住行衣:宋代服饰体现了等级性和不同的行业特点。
衣料也有较大的变化,由麻布向棉布发展,麻布还是最主要的衣料。
食:宋代食品种类很丰富。
南北饮食交流普遍,但总的来说,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主要吃米饭。
茶和酒是常用的饮料。
住:城市居民住瓦房,农-民住茅屋,官-僚、地-主和富-商住园林式住宅。
各种家具种类繁多,而且高脚家具广泛使用。
行:宋人代步的工具分为水陆两大类,主要有轿、车、马、骡、驴、牛、驮。
大海船还有指南针。
饮食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是当时南北饮食的两个交流中心,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饮食的状况。
北宋的东京,已传入南方的烹饪技术,改变了以前北方人粗放的饮食习惯。
在那里,北馔、南食、川饭等几种菜系互相竞争,使饮食业变得更加丰富。
宋室南渡后,随着大量北方人口的迁入,东京的饮食业也进入临安,使南北的饮食再次得到交流,形成“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吴自牧《梦粱录》卷16)的局面。
从《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文献的记载来看,两宋的烹饪技术已经相当高超,有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酒、冻、、签、腌、托、兜等几十种,每一种都可以做出二十多个品种,可谓丰富多彩。
瓦子所谓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吴自牧《梦粱录》卷19),是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北宋东京又称瓦子为瓦舍、瓦肆。
在瓦子中,有许多用栏杆之类东西组成的小的演出场所,称为勾栏。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当时东京著名的瓦子有新门瓦子、桑家瓦子、朱家桥瓦子、州西瓦子、侏康门瓦子、州北瓦子等。
其中,桑家瓦子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瓦中多货药、卖卦、喝故衣(卖旧衣服)、探、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室南渡后,一大批艺人辗转南下,来到临安,临安的瓦舍勾栏也迅速趋于繁荣,并超过了东京。
到南宋中期,临安城内有南瓦、中瓦、大瓦、北瓦、蒲桥瓦,以北瓦规模最大,有勾栏13座。
城外有瓦子20座,如钱湖门外瓦子、嘉会门瓦、候潮门瓦、小堰门瓦、四通馆瓦、荐桥门瓦、艮山门瓦、米市桥瓦、旧瓦、北关门新瓦、羊坊桥瓦、王家桥瓦、行春桥瓦、赤山瓦、龙山瓦等。
这些瓦子内,也集中了大批勾栏,南宋末年北瓦有勾栏13座。
城市文化瓦舍:城内设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
宋代全国各地的茶肆应该数不胜数,与之相关也产生了多种社会角色和行业。
茶肆是随着饮茶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普遍化而出现的一种专门行业,坊肆数量众多,人流杂处,往往体现出市民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特征,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公众性。
宋初灭蜀时,后蜀宫中金银玉器书画全部都被宋军收藏,“太祖阅蜀宫画图,问其所用,曰,以奉人主尔。
太祖曰,独揽孰若使众观邪?于是以赐东门外茶肆”。
他认为把图画挂在茶社能与民众一起观赏,可见茶肆在社会生活中接触平民的广泛性。
而蔡绦述及宋代“遇禁烟节,至清明日则赐新火”遇执政、侍从等杂学士以上之家,而那些所谓“快行家者,昧爽多就执政、侍从之门,茶肆民舍取火爇烛,执之以烧”,举“茶肆民舍”以指称社会中的市民阶层,亦可见茶肆在市民社会生活中的代表性。
茶肆:除了经营茶饮,或为其他行业提供场地和多收费的由头外,还会随着时节经营一些其他物品。
如《东京梦华录》卷二记汴京潘楼东街巷的“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领抹之类,至晓即散”。
叶梦得《石林记》:“余绍圣间春官下第,归道录壁县,世以为出奇石。
余时正病中,闻茶肆多有求售。
”南宋杭州“自旧夕冬孟驾回,……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
说明茶肆在元宵节前亦同时经营灯市。
在农村,宗族制度成为维系社会的主因。
廿世纪之前,中国的政-权只向下延伸到县衙,其下完全通过“乡保”与“族长”进行管理。
在理学的教化下与士人的影响下,官-方办理社会救助;透过理学薰陶,商人阶-级出资办理社会救助。
救助内容除了办书院、订乡约以激励品德外,还普遍办理义庄,以救贫恤孤,资助教育;办社仓,以备荒歉;办保甲,以补地方之武装而保民。
这种由士人自发的救助工作,成为自南宋以降中国社会安定的重大因素。
在宋代之前,官方的社会救助活动多属临时性质;宋代开始,各州县普遍设立各种社会救助的永久性机构。
族长通过订立乡约乡规来保持社会的秩序。
地方绅士通过办学、救济事业、修桥铺路等手段造福乡里。
宋代的杂剧宋代的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
北宋时盛行于东京,南宋时临安也很流行。
演出时一般由四个角色组成,有的增添一人。
北宋的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
“艳段”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
“正杂剧”又分为两段,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
到了南宋,杂剧变为三个部分,即“艳段”“正杂剧”“杂扮”。
“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又称“杂班”或“拔扣”。
后来,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
宋代的除夕宋代的农历除夕夜,据《梦粱录》的记载,人们要“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
贴门神和钉桃符,主要是为了驱邪避灾,祈求新年好运。
门神原先用的是古代传说中能打鬼驱邪的钟馗,北宋末年则以唐代名将秦琼、尉迟敬德代之。
人们还贴年画,以增添喜庆气氛。
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当时出现了木版年画,便于人们购买张贴。
宋人还有除夕夜守岁的习俗。
《东京梦华录》载:“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袁文的《瓮闲评》评论说:“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而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为也。
”宋代的元旦宋代农历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爆竹便响彻天空。
不仅宫中爆竹山响,要举行隆重的元日朝贺礼。
寻常百姓也竞相燃放爆竹,开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动。
同僚亲朋之间拜年时,要赠送名刺(即名片)。
如果自己不能亲往朋友家拜年,要派人骑马到每一位朋友家,连呼数声,留下一张名刺,表示已前来拜年。
节日里还有大量的娱乐活动。
如北宋东京,元旦放假三天,“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袜、靴鞋、玩好之类。
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
入晚“贵家妇女,纵赏关睹,入场观看,入市店饮食,惯习成风,不相笑讶”(《东京梦华录》卷6)。
南宋的临安,元旦入夜,还有放烟火、赏灯等许多娱乐活动。
“爆竹声中一岁除……”王安石写的这首诗,题目叫做《元日》。
古时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日,又称元旦,俗呼为新年。
宋代的妇女服饰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和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服饰文化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
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
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爱穿着直领, 对襟的背子,因为既舒适得体,捷又显得典雅大方。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宋代背子——宋代妇女通常的服饰,包括贵族妇女平时所穿的常服,大多为上衣袄、襦、衫、背子、半 臂等,下身为裙子、裤等。
宋代背子样式,为对襟、窄袖,领、袖口、衣襟下摆都镶有缘饰。
衣襟部分时常敞开,两边不用纽扣或绳带系连,任其露出内衣。
关于妇女的内衣,也有时代特色,除贴身的“抹胸”之外,还有一件“腹围”。
腹围是一种围腰、围腹的帛巾,其繁简不一,颜色以黄为贵,时称“腰上黄”。
宋代妇女襦裙——宋代襦裙的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
唯衣襟有所不同,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的影响。
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