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迪:教师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摘要]要想成功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新行为主义理论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启示:要想去转化一个学生,必须要先研究这个学生,从该学生行为的外部表现着手,对其行为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班主任;后进生尽管作为一个学派,行为主义独霸天下的辉煌只有半个多世纪,但是时至今日它在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影响仍清晰可见。
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广泛兴起的大量吸取了认知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的新行为主义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新行为主义者在研究学习问题时,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人的学习进程具有飞跃性,而行为的反映具有内隐性。
这些合理的理论内核在我们进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具有很强的操作指导意义。
前苏联舒尔科夫在《课堂上》一书中认为: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苛求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有的学生调皮就是调皮,而不是犯罪,他需要我们做老师的去帮助他实现自我调节,而不是一味地惩罚他、嫌弃他。
有时一个学生的越轨行为是从一个无可厚非的疏忽开始的,假如我们不分原由地处分他,这种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不仅不能促使学生向你所期望的方向改进,相反地还会使学生对你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更严重的行为失范和身心受伤。
要想成功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新行为主义理论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启示:要想去转化一个学生,必须要先研究这个学生,从该学生行为的外部表现着手,对其行为进行研究。
我们根据后进生的外部行为表现把后进生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称为“学困生”,这类学生在学习方面花的时间比其他同学多,但成绩远不如人。
其他同学已经全弄懂的知识,他们还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自然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应对老师的提问和考试。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学习充满恐惧,因而更加不能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恰当的帮助,他们则会完全放弃学业,成为班级的后进生。
另外一种称为“非学困型后进生”,这类学生大都比较聪明,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复杂社会、家庭或偶然的原因产生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对班级和老师充满了对立情绪,从而不愿意听从老师或家长及同伴的劝告和约束,以做和家长、老师及同学的期望相反的事情为乐,成为一名问题学生。
下面笔者就新行为主义的教育思想在对这两类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的运用做一个粗浅的论述。
一、对“学困生”的转化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厌恶学习的行为是受“厌恶(逃避)刺激所支配的”;在行为和强化之间隔得太久;缺乏一个连续强化方案;强化的次数太少。
他进一步指出:教育是按照“刺激——反应——强化”的程序进行的。
学生的思想最终必须用行为解释,而这种行为又都是由外界引起和受外界控制的。
由此不难看出:一方面,“学困生”的产生和教师的教法和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说明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还是大有可为的。
根据斯金纳行为主义的程序教学原则及桑代克的学习律,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小步子原则与自定步调原则把教材分解成小步子,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差要很小。
“学困生”本来基础就很弱,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教材划分成若干个小的部分,降低学习的难度,破除其对学习的恐惧感。
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如果要求“学困生”以全班统一的步调学习,那么他们只会越来越差,远远地掉在大部队的后面,最后对学习完全失去信心。
因此对他们采取自定步调原则就非常必要。
在教师的帮助下,先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际基础,和学生一起确定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速度,不要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过大为宜。
只有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积极反应原则与及时反馈原则对每个学习问题都提供反应的机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能满堂灌,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学生参与对问题作出反应的机会,这样教师才能准确地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做出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在“学困生”作出反应后,立即进行“及时强化”或“及时确认”,以澄清以前混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信心。
这是一条非常有效的原则,曾在笔者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屡建奇功。
(三)低错误率原则在备课中教师要尽量做到“备教材”和“备学生”相结合,尽量在教学中不出现让学生会有理解上混乱的地方。
因为混乱一旦造成,对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纠正起来就非常困难,所以低错误原则也是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原则之一。
(四)充分运用桑代克的学习律如果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由此我们在辅导“学困生”时,要认识到他们之所以差很可能是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特别是预习和复习的方法。
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做出预习准备,并给予他们在准备活动中表现的机会,同时作出奖励和鼓励。
这样“学困生”在心理上就会有满意的体验,如果坚持加以训练,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兴趣,最终改变学习困难的状况。
二、对“非学困型后进生”的转化这类学生并不笨,但是对枯燥无味的课程学习并不感兴趣,因此精力过剩,上课乱跑乱动,有时还故意影响他人学习,甚至用恶作剧来表现自己的能力。
他们一般不愿意参加班级团队活动,却热衷于搞小团体和小派别。
如果不能及时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导致行为严重失范,甚至违反国家的法律;如果对这类学生进行挖苦和体罚,将很难对学生产生有效的作用,甚至会促使他们越来越差,所以要对这类学生运用我们的教育机智,在转化工作中充分运用新行为主义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在转化“非学困型后进生”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深入地了解他们,和他们建立情感,使他们愉快地、自觉地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
最为关键的是教育者还要学会如何恰当地运用奖励和惩罚来调节学生的行为,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
不同的新行为主义者论述惩罚的心理机制时,都认为惩罚之所以会产生效果是因为有奖励的参与,或者说奖赏与惩罚具有相同的作用机制。
在论述中他们一致认为惩罚并非是非用不可的,甚至认为不使用惩罚能更好地控制人们的行为。
尽管它并非没有效果,但还是少用为好。
因为惩罚可能导致恶劣的情绪状态,产生消极影响。
如果使用不当,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因而他们建议:尽可能采用奖励的方式,而不是使用惩罚来改变人们的行为。
斯金纳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由强化依随所决定。
不管是好的行为还是坏的行为,都是有机体过去受到的强化或过去的经验所决定的。
他还认为,现代社会普遍是以惩罚来塑造和控制人们的行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
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在对待一些行为失范的学生时,我们教育者为了能达到“杀一儆百”立竿见影的效果,普遍简单采用惩罚的手段来“教育”学生。
其结果,不但不能使学生“浪子回头”,反而是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拒不接受教师的引导,在偏离正向的路上越走越远。
在转化后进生时我们作为教育者要时刻清醒地意识到,后进生并不缺乏又一次对他进行的他都可以背下来的说教,而是太需要你去发掘他的闪光点。
因为当他对批评习以为常时,偶然一次的表扬也许就会唤起他内心新的体念。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积极的鼓励胜过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过消极的命令。
”其实后进生也不是没有优点,只是很多时候被缺点掩盖了,或本身就和缺点交织在一起。
只要教育者摒弃偏见,就能随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那么就能抓住转化工作的挈机。
奖励能鼓励激发学生,但是教育也不能完全放弃惩罚。
放弃了惩罚的教育就不再是完整的教育。
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是指对自尊心强的学生犯了不太严重的错误时,点到为止即可。
可是对那些犯有比较严重错误的学生和屡教不改的学生还是需要重锤好好的“锤”几下,这样才能建立学生对这一厌恶刺激的回避联结。
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都认为:要使有机体改变不良行为,即对导致惩罚的错误行为发生退避反应,就必须有预期性反应。
要使这种预期性反应能够发生,引起退避的线索,必须曾在有机体受到惩罚时出现过。
实验证明:惩罚和辨别性刺激物之间的联系是决定惩罚效果的关键。
因此我们有责任教会学生去辨别会引起惩罚的线索,唤起学生对这类线索产生预期性反应,从而改变学生的行为趋向。
当然,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方法,不能滥用,也不能不用,而是要会恰当地用。
一种惩罚只有得到合理的运用,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要使惩罚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注意。
(一)惩罚要有针对性,不要全盘否定在使用惩罚手段时要让受罚者明白为什么而受罚,这一点千万不能模糊。
在对错误行为施加惩罚的同时,要告诉受罚者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并要求立即改邪归正,以期产生正确的行为。
如果惩罚只是一种形式,在当时并没有使受罚者的行为发生真正的变化,这种不疼不痒的惩罚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用行为主义的的术语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明晰地辨别会引起惩罚的线索。
,一次班上有几个男同学去打了电子游戏,教师分别找了他们谈话,最后只惩罚了其中~个同学。
放学后,那个受罚的男生来找教师,问为什么都去打了电子游戏,却只有他一个人受罚。
教师告诉他:因为其他几个同学都主动地承认了错误,知错就改了,可是你却想隐瞒,所以你要为你的不诚实付出代价,希望你以后能吸取教训。
这个男生就心悦诚服地走了,也不再认为教师是偏心,此后,见了教师总是很热情的跑过来主动问好。
当学生错误行为得以改正时,要即刻给予奖励,满足他们对成功和认可的渴望。
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我们在转化的强化工作中要保证做到朝正确的方向引导。
不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要采取链式塑造的方法,逐步去引导学生,同时注意不要强化不希望的行为。
(二)惩罚要及时,要在个体出现错误行为时,即刻给予惩罚因为此时的刺激情景还没有多大的变化,有利于惩罚与辨别性刺激物之间条件联系的形式。
如果事隔多日,再施以惩罚,则效果要差得多。
很多班主任喜欢在一周一节的班会课上集中处理一周所积累的学生问题。
这种典型的“秋后算帐”的作法根本达不到预想的教育目的,有时有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就会酿成大祸。
这在很多学校是有惨痛教训的。
(三)在惩罚时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让孩子感到你是在歧视他卡耐基说过:表扬可以形成文件,而批评只要打个电话就可以了。
在笔者所任教的班上,曾有一个男生为了在期末考试中超过对手而藏了同学的数学书。
笔者知道后很生气但没有责骂他,只告诉他:别的同学没有准备好,并不代表自己就具备了竞争的能力。
要想做好一件事,是有付出自己努力的,不能自欺欺人。
孩子埋下了头,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总之,后进生不是永久的后进生,而是暂时的,只要你有热情、有信心、有耐心、有方法,总可以找到使其前进的良策,从而打动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自尊、自爱,使他们得以轻松愉快地学习,健康幸福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