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53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潍坊模拟)古希腊的先哲很注重数学,柏拉图从几何学得到启示,提出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则广泛采用同时代的数学成就进行哲学反思。
这反映了古代希腊()A.数学研究和哲学思想相互推动B.数学成果有助于人文精神发展C.数学成果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D.先哲们开始探讨世界本原问题B[根据材料“古希腊的先哲很注重数学,柏拉图从几何学得到启示,提出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则广泛采用同时代的数学成就进行哲学反思”可知题干主要说数学成果推动人文精神发展,而不是数学研究和哲学思想相互推动,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数学成果的实用色彩,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数学成果推动人文精神发展,并没有涉及世界本原问题,故D项错误。
]2.古希腊的哲学名著《论真理》中说:“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
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
”这部著作的作者是()A.泰勒斯B.普罗泰格拉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B[泰勒斯认为“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这在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可以判断这是普罗泰格拉的观点,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故B项正确;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即“知德合一”,故C项错误;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而材料是唯心主义思想,故D项错误。
] 3.当古希腊各派哲人都醉心于世界的本原问题,企图穷尽宇宙之奥秘的时候,智者学派却不合时宜地喊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和“无物存在”的口号。
当时,这些口号反映出()A.智者学派对哲学本原问题的思考B.希腊民主政治有一定局限性C.智者学派对“美德即知识”的否定D.希腊人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D[根据材料“当古希腊各派哲人都醉心于世界的本原问题,企图穷尽宇宙之奥秘的时候,智者学派却不合时宜地喊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和‘无物存在’的口号”可知,智者学派对哲学本原问题的思考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希腊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主张,智者学派并未对其思想进行过评价,故C项错误;“人是万物的尺度”和“无物存在”否定了神和各种超自然理念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说明希腊人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故D项正确。
]4.为了装饰神庙,希腊人开始更多地采用神像。
按照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神是被道德化了的人,所以经常被塑造成最魁伟、最完美的人的形象。
这反映出古希腊人()A.追求崇尚美的价值观念B.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C.主张人对自然的改造D.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D[崇尚美并不是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内涵,故A项错误;材料“神人同形同性”体现的是人文主义,并非肯定人的价值实现,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古希腊造神的理念,与人改造自然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神人同形同性”,说明以人的标准来造神,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故D项正确。
]5.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
这表明苏格拉底()A.服从城邦与珍视自由结合B.修正智者学派的个人主义C.宣扬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D.批判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C[材料未体现服从城邦和珍视自由,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苏格拉底修正智者学派的观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强调一个人自己的理智”,表明苏格拉底探索理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故D项错误。
]6.钱穆指出,希腊社会上有一批所谓“哲人”,他们到处游行,教导青年,作演讲和许多奇怪的辩论,造成希腊很坏的风气。
于是有了苏格拉底,他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之处在于() A.主张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B.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相结合C.强调培养具有独立人格之公民D.努力补救极端个人主义之流弊D[A项与材料“苏格拉底,他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不符;B项与材料“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不符;C项与材料“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不符;根据材料“希腊社会上有一批所谓‘哲人’,他们到处游行,教导青年,作演讲和许多奇怪的辩论,造成希腊很坏的风气”可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针对智者学派学说所造成的社会坏风气,提出“人生的共同真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为国家政体服务”等主张,努力补救极端个人主义之流弊,故D项正确。
]7.他们最先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
“他们”重视“世俗文化”主要在于()A.资产阶级比较保守B.传统文艺成就辉煌C.封建教会势力强大D.宗教势力垄断教育C[根据“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可知,“他们”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故A 项错误;“他们”重视“世俗文化”只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而不是因为传统文艺成就辉煌,故B项错误;他们利用古代文化表达新思想主要是因为封建教会势力强大,故C项正确;“他们”重视“世俗文化”主要并不是宗教势力垄断教育,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故D 项错误。
]8.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马夫冒充国王,国王察觉此事后,不动声色地把马夫侦查出来,趁他在睡梦中剪去他一把头发。
不料马夫在发觉后急中生智把别人的头发也同样都剪了,因此逃过了惩罚。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努力B.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D.人文主义者主张推翻君主制B[根据题干信息,材料主要说的是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而不是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努力,故A项错误,B项正确;理性主要是指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材料中体现不出理性色彩,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还没有提出推翻君主制的政治主张,故D项错误。
]9.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
”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A.仍是以神为中心B.以人文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C.并不对反基督教,仍信仰宗教D.文艺复兴仍重视宗教苦修超过现世生活C[材料无法体现出是否以神为中心,宗教题材并不能等同于以神为中心,故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作品是否是以人文主义为核心,重视人的作用,故B 项错误;材料大量宗教题材的出现恰恰说明该时期宗教仍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与没有讲述该时期宗教苦修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故D项错误。
]10.文艺复兴名义上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是创造一种反对封建神权的新文化,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世界的主体,应该从神学教条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由此可见,人文主义之“新”的意义在于()A.奠定了近代人权的基础B.有助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C.推动新航路的开辟D.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A[材料中人文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应该从神学教条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说明人文主义批判封建神学,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将人从封建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从而奠定了近代人权的基础,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并没有批判君主专制,也没有提出民主共和,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人文主义批判封建神学所发挥的思想解放作用,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中对于人文主义之“新”的意义的阐释,排除。
]11.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写道: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这表明文艺复兴()A.主张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B.开始否定宗教神学的地位C.借用宗教形式宣扬新思想D.极力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C[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且与材料信息不符,主张彻底摆脱神学束缚的是启蒙运动,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开始否定”宗教神学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淸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可以看出其借用宗教形式宣扬新思想,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
] 12.(2017·如皋测试)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认为: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据此,以下对文艺复兴影响的理解错误的是()A.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潜能B.最大贡献是推动人文主义到达顶峰C.开启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D.冲击了宗教神权对个性发展的束缚B[根据材料“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可以得出文艺复兴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潜能,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推动人文主义到达顶峰的是启蒙运动,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可知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可知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非子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
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
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
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
韩非子说:“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
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