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刑法解释原理与方法(完整版)
刑法解释原理与方法(完整版)
例如:诬告陷害罪既遂未遂之辨。
(五)文理解释优先于论理解释的原则
文理解释,即文义解释、文意解释,是对法 律规范文词字句进行字面解释。其体现了严格 解释刑法的要求,即严格参照法律文本,按照 条文用语及其通常使用方式,对法律文本的本 身含义的说明。如刑法规范上的“应当”、 “可以”、亲告罪中的“近亲属”等。
内容概要
一、刑法解释概要 二、刑法解释所应遵循的原则 三、刑法解释的主要方法及适用 四、刑法解释方法的相互协调机理
一、刑法解释概要
(一)刑法解释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法律需要解释,法律的生命在于解释, 刑法亦如此。刑法的解释“对于刑法,就像 营养对于生物,至少可以延长其生命,使其 适用成为可能。”
问题在于如何解释刑法?首先应避免不 敢解释与过度解释的两个极端;其次在于掌 握必要的解释方法和原理。
主观优先说认为,刑法解释原则上采 主观说,但如果有充足理由表明立法过 时,则采客观说。
我们的建议:鉴于客观解释论进行的 解释有较强的造法倾向性、司法制度不 尽完善、法官素质参差不齐、法律修订 时间不长等原因,宜提倡主观解释论优 先、兼顾客观解释论。如时间上较新的 立法可以主观说为主,而时间较长的立 法则侧重客观说。
(三)体系性原则、协调性原则
使法律之间相互协调是最好的解释方 法;是公平正义的理念之体现。
体系性原则要求将解释的结论放在法 条的系统中,看其是否同其他规定相互 协调,避免断章取义。如倒卖盗版光盘 的行为如何处理(非法经营罪VS销售侵 权复制品罪)?
再如第37条之理解与地位(是否属于 独立的免刑情节)?
例如:共犯案件中的罚金刑适用(南阳 非法倒卖土地使用权案)。
其次,满足“法理”同时,须尊重“三 常理论”。即事实的认定、法律的适用应 符合社会生活中的常识、常情、常理,提 倡充分关注社会的普遍正义,尽可能满足 实质正义(实质合理),尤其对“非典型 犯罪”等可能引发社会公众争议的案件及 敏感案件时,不能机械地适用法律,仅仅 满足于所谓的合法性,要对基本常识有判 断。因为“情理是法律的生命”(科克 语)。
理念之二:“以刑制罪”论 具体罪刑规范的法定刑之轻重基 本标明了犯罪的轻重,故应善于联 系法定刑的轻重解释犯罪的构成要 件。 例1:如第333条强迫卖血罪中 “造成伤害的”是否包括轻伤?
例2:第392条介绍贿赂罪与行贿受 贿罪共犯的界限如何界定?
例3:绑架罪构成要件的合理解读: “重大不法诉求”的引入。
解释结论应符合罪质、尽量体现实质 合理性,故此提倡两个刑法解释理念:
理念之一:坚守形式合理性的同时追求 并重视实质合理性、“两个效果”统一论
首先,满足形式合理性、严格遵循罪刑 法定原则是前提;即法律效果的满足是 “两个效果”统一的基石,决不允许突破 罪刑法定原则去寻求所谓的良好社会效果, 司法追求的社会效果主要应通过法律来获 得,应在法律之内来寻求。
例1:如附加刑“单处”、“并处” 立法模式的司法适用问题。
例2:并罚案件中,有期徒刑可否吸 收拘役、管制?
——立法空白,尽量回避;
——无法回避,采“分别执行说”。
例3:盗窃、遗撒骨灰的行为能否解 释为第302条的盗窃、侮辱尸体罪?
(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体现了刑法公平、 正义观念。法定刑的轻重基本标明了犯 罪的轻重,故解释者应善于联系法定刑 的轻重解释犯罪的构成要件,将较轻行 为排除在重法定刑的犯罪构成之外,使 严重行为纳入重法定刑的犯罪构成之内。
体会:体系性其实也பைடு நூலகம்一种解释方法。
(四)主观解释论优先兼顾客观论
刑法解释论即关于刑法解释的价值立 场,理论上主要有三种观点:主观解释 论、客观解释论、折中论。主观解释论 的目标是要发现并阐明立法原意;客观 解释论的目标是要阐明进行解释时刑法 条文客观上表现出来的意思,而不能仅 拘泥于立法者制定刑法时所赋予刑法条 文的意思。折中说则兼顾客观解释论与 主观解释论,故又有谁主谁次的问题。
关闭手机
心态归零
遵守时间
课堂要求
积极参与
不要大声喧哗
注意环境卫生
课间要求
保持礼仪
课后要求
注意安全
前言: 搞好刑事审判工作的五关
★准确认定事实(证据关) ★精确把握定性(定性关----刑法解释) ★罚当其罪(量刑关----量刑规范化) ★程序适当(程序关——看得见的正义) ★两个效果统一(刑事政策关) 结论:刑法解释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法律条文抽象化之程度愈高, 或法条中所含之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愈多, 或刑法规定存有漏洞,或时间愈久远等,则 其解释之困难性亦就愈大。
(二)刑法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法 官解释
刑法立法解释的基本情况和填补刑法 漏洞的作用;
刑法司法解释的基本情况与表现形式 (解释、规定、批复、决定);意见、 会议纪要、《刑事审判参考》等作用?
“法理”与“情理”如何统一:许霆案、 各种天价案、敲诈政府案。
第三,社会效果的普遍性和客观性,避 免将其庸俗化。良好的社会效果是“我作 为一个法官有充分理由认为,其他有正常 理智和良知的人都可能会合情合理的认为 是正确的东西,是所有有良知和理性的人 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卡多佐语)
最高法院2013年10月28日《关于切实践 行司法为民大力加强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 法公信力的若干意见》:实现法律效果与 社会效果的统一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 途径。
《意见》:注重司法审判工作与社会生 活的融合。切实尊重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 的普遍认知和共同感受。善于总结和运用 人民群众公认的常识与经验,努力使司法 过程和处理结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贴近 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观念。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其实就是 良心(法官的正义之心、法律效果)与民 心(社会公众认同、社会效果)的统一。
法官的刑法适用解释客观存在、无从 回避,关键在于建立共同遵循的解释规 则。
二、刑法解释所遵循的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
即合法性原则、合宪性原理。存疑时有 利于被告人原则主要与行为事实的认定 有关,原则上不适用于法律之解释,即 该原则并不适用于对法律疑问的澄清。
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 和人权主义,要求司法机关的法律解释 必须严格谨慎,所作的解释不能超出一 般国民的预测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