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缚现象:泵内未充满液体,气体密度低,产生离心力小,在叶轮中心形成的低压不足以将液体吸上。
说明:离心泵无自吸能力,启动前必须将泵体内充满液体。
汽蚀:流动着的流体由于局部压力的降低产生气泡的现象。
泵发生汽蚀,在汽蚀部位会引起机件的侵蚀,进一步发展则将造成扬程下降,产生振动噪声。
反应操作: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进行工业生产或污染物处理时,需要通过反应条件等的控制,使反应向有利的方向进行。
为达到这种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工程措施通称为反应操作。
A.边界层的概念:普兰德边界层理论要点:(1)当实际流体沿固体壁面流动时,紧贴壁面处存在非常薄的一层区域——边界层;(2)在边界层内,流体的流速很小,但速度梯度很大;(3)在边界层内,黏性力可以达到很高的数值,它所起的作用与惯性力同等重要,在边界层内不能全部忽略粘性;(4)在边界层外的整个流动区域,可将黏性力全部忽略,近似看成是理想流体的流动。
(5)流动分为两个区域B. 绕平板流动的边界层的形成C. 边界层内的流动状态:边界层的流动状态对于流动阻力和传热、传质阻力具有重要影响x c :临界距离,与壁面粗糙度、平板前缘的形状、流体性质和流速有关,壁面越粗糙,前缘越钝,x c越短边界层流态的判别:临界雷诺数Re xc =ρx c u0/μ对于平板,临界雷诺数的范围为3×105~2×106,通常情况下取5×105D.边界层厚度:流体速度达到来流速度99%时的流体层厚度。
对于层流边界层:Δ=4.641x/Re x1/2对于湍流边界层:Δ=0.376x/Re x1/5Re x为以坐标x为特征长度的雷诺数,称为当地雷诺数。
Re x =ρxu0/μ边界层的厚度的影响因素:(1)流体的物性(ρ,μ等)(2)流道几何尺寸——距离前端的位置(3)流速在边界层内,黏性力和惯性力的数量级相当;流动边界层内特别是层流底层内,集中了绝大部分的传递阻力。
因此,尽管边界层厚度很小,但对于研究流体的流动阻力、传热速率和传质速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E.圆直管内边界层的形成当u0较小时,进口段形成的边界层汇交时,边界层是层流,以后的充分发展段则保持层流流动,速度分布呈抛物线型。
当u0较大,汇交时边界层流动若已经发展为湍流,则其下游的流动也为湍流。
速度分布不是抛物线形状。
F.流态的判断判别流动形态的雷诺数定义为Re =ρdu0/μ当Re<2000时,管内流动维持层流。
G.流体沿平壁面流动时,同时发生传质过程。
当流速增加致使流动状态由层流变为湍流时,试分析流动边界层厚度的变化,以及对流动阻力和传质阻力产生的影响。
边界层厚度与流速有关,流速增加,边界层厚度减少。
流动由层流变成湍流,速度梯度变大,摩擦力增加,流动阻力增加;边界层厚度减少,而传质阻力主要集中在边界层,湍流加大了液体的对流,浓度梯度增大,传质阻力减少。
H.边界层分离流体流过表面曲率较大的曲面时,边界层外流体的速度和压强均沿流动方向发生变化,边界层内的流动会受到很大影响:流道断面变化→流速变化→压强变化。
粘性作用和存在逆压梯度是流动分离的两个必要条件。
(流体具有粘滞性,产生逆压梯度,将靠近界面的慢流体的速度阻滞为零,即可发生边界层分离。
)流态的影响:在相同的逆压梯度下,层流边界层和紊流边界层哪个更容易发生分离?(由于层流边界层中近壁处速度随y的增长缓慢,逆压梯度更容易阻滞靠近壁面的低速流体质点)层流边界层速度变化较湍流小,慢速流体更容易被阻滞。
所以,湍流边界层分离比层流延后。
由于湍流边界层分离延后,分离点下移,尾流区较小,所以其形体阻力小。
3.论述⑴传质阻力分析包括气膜阻力和液膜阻力两部分:(以气相分压差为推动力时)在通常的吸收操作条件下,kG和kL的数值大致相当,而不同溶质的亨利系数值却相差很大。
对于易溶气体:H值很大,液膜阻力相对很小……称为气膜控制用水吸收NH3、HCl等属于气膜阻力控制的传质过程。
对于难溶气体:H值很小, 液膜阻力相对很大……称为液膜控制比如,用水吸收CO2, O2就属于液膜阻力控制的传质过程。
如果气膜、液膜传质阻力相当:两者都不可忽略,总传质速率由双膜阻力联合控制,比如,用水吸收SO2就属于这种情况。
*双膜理论:①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分别有一层虚拟的气膜和液膜。
②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在瞬间即可达到平衡,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
③在膜层以外,气液两相流体都充分湍动,不存在浓度梯度,组成均一,没有传质阻力。
⑵对流传热的影响因素①物性特征:a.流体的密度ρ或比热容Cp越大,流体与壁面间的传热速率越大;b.导热系数λ越大,热量传递越迅速;c.流体的粘度μ越大,越不利于流动,会削弱与壁面的传热。
②几何特征:固体壁面的形状、尺度、方位、粗糙度、是否处于管道进口段以及是弯管还是直管等。
③流动特征:a.流动起因(自然对流<强制对流)b.流动状态(层流<<湍流)c.有无相变化(液体沸腾、蒸汽冷凝,有>无)d.流体对流方式(并流、逆流、错流)。
3.2 常压、20℃的空气稳定流过平板壁面,在边界层厚度为 1.8mm处的雷诺数为6.7×104。
求空气的外流速度。
解:设边界层厚度为δ;空气密度为ρ,空气流速为u。
由题,因为湍流的临界雷诺数一般取5×105>6.7×104,所以此流动为层流。
对于层流层有同时又有两式合并有即有4.641×(6.7×104)0.5=u×1×103kg/m3×1.8mm /(1.81×10-5Pa·s)u=0.012m/s3.3 污水处理厂中,将污水从调节池提升至沉淀池。
两池水面差最大为10m,管路摩擦损失为4J/kg,流量为34 m3/h。
求提升水所需要的功率。
设水的温度为25℃。
解:设所需得功率为N e,污水密度为ρN e=W e q vρ=(gΔz+∑h f)q vρ=(9.81m/s2×10m+4J/kg)×1×103kg/m3×34/3600m3/s= 964.3W3.4 如图所示,有一水平通风管道,某处直径由400mm减缩至200mm。
为了粗略估计管道中的空气流量,在锥形接头两端各装一个U管压差计,现测得粗管端的表压为100mm 水柱,细管端的表压为40mm水柱,空气流过锥形管的能量损失可以忽略,管道中空气的密度为1.2kg/m3,试求管道中的空气流量。
图3-2 习题3.4图示解:在截面1-1′和2-2′之间列伯努利方程:u12/2+p1/ρ=u22/2+p2/ρ由题有u2=4u1所以有u12/2+p1/ρ=16u12/2+p2/ρ即15 u12=2×(p1- p2)/ρ=2×(ρ0-ρ)g(R1-R2)/ρ=2×(1000-1.2)kg/m3×9.81m/s2×(0.1m-0.04m)/(1.2kg/m3)解之得u1=8.09m/s所以有u2=32.35m/sq v=u1A=8.09m/s×π×(200mm)2=1.02m3/s3.6 水在圆形直管中呈层流流动。
若流量不变,说明在下列情况下,因流动阻力而产生的能量损失的变化情况:(1)管长增加一倍;(2)管径增加一倍。
解:因为对于圆管层流流动的摩擦阻力,有(1)当管长增加一倍时,流量不变,则阻力损失引起的压降增加1倍(2)当管径增加一倍时,流量不变,则u m,2=u m,1/4d2=2d1即压降变为原来的十六分之一。
3.7 水在20℃下层流流过内径为13mm、长为3m的管道。
若流经该管段的压降为21N/m2。
求距管中心5mm处的流速为多少?又当管中心速度为0.1m/s时,压降为多少?解:设水的黏度μ=1.0×10-3Pa.s,管道中水流平均流速为u m根据平均流速的定义得:所以代入数值得21N/m2=8×1.0×10-3Pa·s×u m×3m/(13mm/2)2解之得u m=3.7×10-2m/s又有u max=2 u m所以u=2u m[1-(r/r0)2](1)当r=5mm,且r0=6.5mm,代入上式得u=0.03m/s(2)u max=2 u mΔp f’=u max’/ u max·Δp f=0.1/0.074×21N/m=28.38N/m3.8 温度为20℃的水,以2kg/h的质量流量流过内径为10mm的水平圆管,试求算流动充分发展以后:(1)流体在管截面中心处的流速和剪应力;(2)流体在壁面距中心一半距离处的流速和剪应力(3)壁面处的剪应力解:(1)由题有u m=q m/ρA=2/3600kg/s/(1×103kg/m3×π×0.012m2/4)=7.07×10-3m/s管内流动为层流,故管截面中心处的流速u max=2 u m=1.415×10-2m/s管截面中心处的剪应力为0(2)流体在壁面距中心一半距离处的流速:u=u max(1-r2/r02)u1/2=1.415×10-2m/s×3/4=1.06×10-2m/s由剪应力的定义得流体在壁面距中心一半距离处的剪应力:τ1/2=2μu m/r0=2.83×10-3N/m2(3)壁面处的剪应力:τ0=2τ1/2=5.66×10-3N/m23.9 一锅炉通过内径为3.5m的烟囱排除烟气,排放量为3.5×105m3/h,在烟气平均温度为260℃时,其平均密度为0.6 kg/m3,平均粘度为2.8×10-4Pa·s。
大气温度为20℃,在烟囱高度范围内平均密度为1.15 kg/m3。
为克服煤灰阻力,烟囱底部压力较地面大气压低245 Pa。
问此烟囱需要多高?假设粗糙度为5mm。
解:设烟囱的高度为h,由题可得u=q v/A=10.11m/sRe=duρ/μ=7.58×104相对粗糙度为ε/d=5mm/3.5m=1.429×10-3查表得λ=0.028所以摩擦阻力建立伯努利方程有u12/2+p1/ρ+gz1=u22/2+p2/ρ+gz2+Σh f由题有u1=u2,p1=p0-245Pa,p2=p0-ρ空gh即(h×1.15 kg/m3×9.8m/s2-245Pa)/(0.6kg/m3)=h×9.8m/s2+h×0.028/3.5m×(10.11m/s)2/2 解之得h=47.64m3.10用泵将水从一蓄水池送至水塔中,如图3-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