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油工程复习题、

采油工程复习题、

1、采油指数定义为产油量与生产压差之比,或者单位生产压差下的油井产油量;也可定义为每增加单位生产压差时,油井产量的增加值,或IPR 曲线的负倒数。

2、采油工程是油田开采过程中根据开发目标通过产油井和注入井对油藏采取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总称。

3、产液指数:单位生产压差下的生产液量。

4、油井的流动效率:指该井的理想生产压差与实际生产压差之比。

5、由于油、气密度的差异和泡流的混合物平均流速小,因此,在混合物向上流动的同时,气泡上升速度大于液体流速,气泡将从油中超越而过,这种气体超越液体上升的现象称为滑脱。

6、影响持液率的因素:倾斜校正系数ψ;系数C;气液两相流阻系数λ与无滑脱气液两相流阻系数λ’的比值。

7、自喷:利用油层本身的能量使地层原油喷到地面的方法。

8、油井流入动态是指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

9、表示产量与流压关系的曲线称为流入动态曲线,简称IPR曲线,也称指示曲线。

10、持液率,又称真实含液率或截面含液率,它是指在水气两相流动过程中,液相的过流断面面积占总过流面积的比例。

5、节点系统分析法:应用系统工程原理,把整个油井生产系统分成若干子系统,研究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整个系统工作的影响,为系统优化运行及参数调控提供依据。

6、临界流动是流体的流速达到压力波在流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即声波速时的流动状态。

7、气锁:抽汲时由于气体在泵内压缩和膨胀,吸入和排出阀无法打开,出现抽不出油的现象。

8、等值扭矩,就是用一个不变化的固定扭矩代替变化的实际扭矩,使其电动机的发热条件相同,则此固定扭矩即为实际变化的扭矩的等值扭矩。

9、水力功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的液体提升一定距离所需要的功率。

10、光杆功率就是通过光杆来提升液体和克服井下损耗所需要的功率。

11、在抽油井生产过程中,实际产量Q一般都比理论产量Q t要低,两者的比值叫泵效。

12、示功图是由载荷随位移的变化关系曲线所构成的封闭曲线图。

13、注水井指示曲线是稳定流动条件下,注入压力与注水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14、相对吸水量是指在同一注入压力下,某一层吸水量占全井吸水量的百分数。

15、当产生裂缝时,井筒内注入流体的压力即为地层的破裂压力。

16、破裂梯度是指地层破裂压力与地层深度的比值。

17、填砂裂缝的导流能力是在油层条件下,填砂裂缝渗透率与裂缝宽度的乘积。

18、当酸浓度降低到一定浓度时,酸液基本上失去溶蚀能力,称为残酸。

19、酸液由活性酸变为残酸之前所流经裂缝的距离,称为活性酸的有效作用距离。

20、用酸液作为压裂液,不加支撑剂的压裂称为酸化压裂(简称酸压)。

21、酸化是油气井增产、注入井增注的又一项有效的技术措施。

其原理是通过酸液对岩石胶结物或地层孔隙、裂缝内堵塞物(粘土、钻井泥浆、完井液)等的溶解和溶蚀作用,恢复或提高地层孔隙和裂缝的渗透性。

22、为了调整注水井的吸水剖面,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改善水驱效果,向地层中的高渗透层注入化学药剂,药剂凝固或膨胀后,降低油层的渗透率,迫使注入水增加对低含水部位的驱油作用,这种工艺措施称为注水井调剖。

23、自喷井的节点:各流动过程的分界点,是一个位置的概念。

包括普通节点和函数节点。

24、求解点:以其它中间节点,作为使问题获得解决的节点。

25、普通节点:两段不同流动规律的衔接点。

普通节点本身不产生于流量相关的压力损失。

26、函数节点:压力不连续的节点(压力函数节点)。

流体通过该节点时,会产生于流量相关的压力损失。

27、吸水指数是单位注水压差下的日注水量。

1、自喷井协调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节点数在井口、井底有什么意义?自喷井协调生产的基本条件是满足质量和能量守恒原理。

2、已知定产量、定井口压力条件怎样确定井口压力注气量?1) 根据要求的产量由IPR曲线确定相应的井底流压P wf 。

2) 根据产量、油层气液比等以P wf 为起点,按多相垂直管流向上计算注气点以下的压力分布曲线A。

3) 由工作压力P so利用(2-16a)式计算环形空间气柱压力曲线B。

此线与上步计算的注气点以下的压力分布曲线A的交点即为平衡点。

4) 由平衡点沿注气点以下的压力分布曲线上移∆P (平衡点气体压力与注气点油管内力之差,用于克服凡尔阻力,一般取0.5~0.7Mpa)所得的点即为注气点。

对应的深度和压力即为注气点深度L(工作凡尔安装深度)和工作凡尔所在位置的油管压力P tal。

5) 注气点以上的总气液比为油层生产气液比与注入气液比之和。

假设一组总气液比,对每一个总气液比都以注气点油管压力为起点,利用多相管流向上计算油管压力分布曲线D1、D2 …及确定井口油管压力。

6) 根据上步结果绘制总气液比与井口压力关系曲线,找出与规定井口油管压力相对应的总气液比TGLR。

7) 由上步求得的总气液比中减去油层生产气液比可得到注入气液比。

根据注入气液比和规定的产量就可算得需要的注入气量。

8) 根据最后确定的气液比TGLR 和其它已知数据计算注气点以上的油管压力分布曲线;此线即为根据设计进行生产时的油管压力分布的计算曲线,可用它来确定启动凡尔的安装位置。

3、定井口压力和限定注气量条件下怎样确定注气点深度和产量?1) 假定一组产量,根据可提供的注气量和地层生产气液比计算出每个产量所对应的总气液比TGLR;2) 以给定的地面注入压力P so,利用(2-16a)式计算环形空间气柱压力分布线B,用注入压力减∆P(0.5~0.7MPa )作B线的平行线,即为注气点深度线C。

3) 以定井口压力为起点,利用多相垂直管流,根据对应产量的总气液比,向下计算每个产量下的油管压力分布曲线D1、D2 …。

它们与注气点深度线C的交点,即为各个产量所对应的注气点a1、a2、a3…和注气深度L1、L2、L3…。

4) 从每个产量对应的注气点压力和深度开始,利用用井筒多相管流根据油层生产气液比向下计算每个产量对应的注气点以下的压力分布曲线A1、A2、A3…及井底流压P wf 1、P wf 2、P wf 3…5) 在IPR曲线图(图2-40)上,根据上步计算结果绘出产量与计算流压的关系曲线(油管工作曲线)。

它与IPR 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压力和产量,即为该井在给定注气量和井口油管压力下的最大产量Q 相应的井底流动压力P wf ,亦即协调产量和流压。

根据给定的注气量和协调产量Q,可计算出相应的注入气液比,进而计算出总气液比TGLR;6) 根据上步求得的井底流压P wf 和产量Q,以井底为起点用井筒多相流计算对应的注气点以下的压力分布曲线A,与注气点深度线之C之交点a,即为可能获得的最大产量的注气点,其深度L即为工作凡尔的安装深度。

7) 根据最后确定的产量Q 和总气液比TGLR,以给定的井口压力P wh为起点用井筒多相管流向上计算注气点以上的油管压力分布曲线D。

它可用来确定启动凡尔的位置。

4、从井口到井底依次出现的流动形态?雾流、环流、段塞流、泡流、纯油流5、泵的工作原理:抽油杆柱带着柱塞向上运动。

活塞上的游动凡尔受管内液柱压力而关闭。

此时,泵内(柱塞下面的)压力降低,固定凡尔在环形空间液柱压力(沉没压力)与泵内压力之差的作用下被打开。

如果油管内已充满液体,在井口将排出相当于柱塞冲程长度的一段液体。

抽油杆柱带着柱塞向下运动。

固定凡尔一开始就关闭,泵内压力增高到大于柱塞以上液柱压力时,游动凡尔被顶开,柱塞下部的液体通过游动凡尔进入柱塞上部,使泵排出液体。

由于有相当于冲程长度的一段光杆从井外进入油管,将排挤出相当于这段光杆体积的液体。

柱塞上下抽汲一次为一个冲程,在一个冲程内完成进油与排油的过程。

6、抽油机平衡的方法:气动平衡和机械平衡。

7、影响泵效的因素:排出部分漏失;吸入部分漏失;其它部分的漏失。

提高泵效的措施:1)选择合理的工作方式;2)确定合理沉没度;3)改善泵的结构;4)使用油管锚减少冲程损失;5)合理利用气体能量及减少气体影响。

7、水力压裂的基本概念、原理。

水力压裂是利用地面高压泵组,将高粘液体以大大超过地层吸收能力的排量注入井中,在井底憋起高压,当此压力大于井壁附近的地应力和地层岩石抗张强度时,在井底附近地层产生裂缝。

水力压裂增产增注的原理主要是降低了井底附近地层中流体的渗流阻力和改变流体的渗流状态,使原来的径向流动改变为油层与裂缝近似性的单向流动和裂缝与井筒间的单向流动,消除了径向节流损失,大大降低了能量消耗。

8、压裂液滤失到地层受三种机理控制,即压裂液的粘度,油藏岩石和流体的压缩性及压裂液的造壁性。

9、酸和岩石反应的三个步骤:①酸液中的H + 传递到碳酸盐岩表面;②H + 在岩面与碳酸盐进行反应;③反应生成物Ca2+、Mg2+和CO2气泡离开岩面。

10、麦克奎尔-西克拉曲线的指导意义:①在低渗油藏中,增加裂缝长度比增加裂缝导流能力对增产更有利。

②对一定的裂缝长度,存在一个最佳的裂缝导流能力。

11、影响酸岩反应速度的因素:面容比;酸液的流速;酸液的类型;盐酸浓度;温度;压力。

12、砂岩地层为什么只用土酸而不用HF、Hcl?土酸液中的盐酸成分溶蚀碳酸盐类物质,并维持酸液较低的pH值,依靠氢氟酸成分溶蚀泥质成分和部分石英颗粒,从而达到清除井壁的泥饼及地层中的粘土堵塞,恢复和增加近井地带的渗透率的目的。

13、自喷井生产系统的流动过程:1)油层中的渗流:从油藏到井底的流动;2)井筒中的流动:从井底到井口的流动;3)水平或倾斜管流:从井口到分离器的流动;4)嘴流:对自喷井,原油流到井口后还有通过油嘴的流动。

14、酸压与水压的异同点:酸压和水力压裂增产的基本原理和目的都是相同的,目标是为了产生有足够长度和导流能力的裂缝,减少油气水渗流阻力。

主要差别在于如何实现其导流性,对水力压裂,裂缝内的支撑剂阻止停泵后裂缝闭合,酸压一般不使用支撑剂,而是依靠酸液对裂缝壁面的不均匀刻蚀产生一定的导流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