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利用家谱资源编纂县志

如何利用家谱资源编纂县志

·方志论坛·如何利用家谱资源编纂县志陈平军摘要家谱集中了哲学、历史、地理、礼仪、风俗等多方面的知识,是研究社会发展、进步和研究过去社会状态、生活情景最基本的资料之一。

当然,家谱也有局限性,应当甄别地继承,吸取精华,扬弃糟粕,去伪存真。

作为史志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家谱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方志编纂提供更多、更可靠的史料。

关键词家谱志书资料关系家谱是族人为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秉承百善孝为先、奉先思孝、不忘根本的家族史料。

在社会发展中有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的作用。

是一种能够比较真实反映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载籍。

家谱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方面是县志所欠缺的。

县志是公开性文献,家谱为私藏性资料,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后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应该受到重视。

县志记述内容往往仅能及于朝政之实施、与制度之创立、地方之建置、财计之丰歉、人物之得失以及边民之入居。

家谱是家族史,可以补充县志资料的不足,是研究编纂地方史志的重要史料。

家谱是溪流,县志是江河;家谱是目,县志是纲。

不知历史和根底的家族,如无根的浮萍,读了家谱,会使自己变得充实踏实起来。

家谱记载的许多优秀人物品格和事迹,对读者有很好的引导、启迪作用,还能让后人吸取先人或亲人的经验教训,是综合性很强的文本,里面牵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文艺、体育等各个方面,人们生产、生活的全部内容,家谱里几乎都有记载,它集中了哲学、历史、地理、礼仪、风俗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其他任何文本都无法达到和取代的。

因而家谱是研究社会发展、进步和研究过去社会状态、生活情景最基本的资料,这一点,县志是不可比的家谱编修历史演变中国家谱编修的历史源远流长。

周朝开始设史官修谱。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设掌管宗族世系的官员,负责王族修谱。

秦汉时期,帝王、诸侯、士大夫谱牒相继出现,家谱编修在世家大族中已相当普遍。

隋朝的谱牒已达百余种。

唐朝设立宗正寺,官修《氏族志》、《姓氏录》等,私家族谱开始出现。

宋代,随理学兴起,宗法倡立,作为宗族典籍的家谱,其编修已经扩散到广大平民族群。

元明以来,家谱的体例逐渐向史书、志书学习,出现史志化倾向,体例繁杂,在世系之外,传志齐全,到明代业已定型。

清代家谱在世系之外,人们的着重点是在传记方面。

明、清两朝是族谱编修最为兴盛的时期,朝廷设宗人府,掌管皇族谱籍。

新中国成立后,谱学研究基本停止,家谱的文献价值在我国一直处于尚未被开发利用的状态。

家谱大多深藏民间、秘不示人,学者在搜集家谱资料时十分困难。

历次政治运动使家谱成为封建残余被扫地出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民间旧存族谱相当一部分遭到焚毁的厄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港、澳、台地区及世界各地宗亲寻根问祖热的兴起,民间修谱再现高潮。

20世纪90年代,民间流传“政府在修志,百姓忙修谱”之说,就反映了这个不容忽视的历史现象。

回顾家谱编修史与方志编纂史,不难发现它们的历史进程非常相似。

目前全国上下都已经进入第二轮修志阶段,而民间修家谱之热潮依然不减,笔者有幸参与《紫阳县志》(1986 2010)的续修和《中华义门陈大成宗谱·果石庄·陕西紫阳磨沟文彬公支系谱》编纂,深感家谱编修与县志编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虽然是两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及应用,但不能不引发史志工作者的深入思考。

它们既是点与面的关系,又能互相印证。

合理利用家谱资源家谱中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编纂县志很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

家谱的体例大致前有序、凡例,中有姓氏源流、先世考、像赞、恩荣录、祠堂、坟墓、族产、族规、家礼、世系、传记、仕宦录、艺文、字辈等,后有跋、附,有的家谱还有大事记、谱引和其他一些专题记叙等。

其中记载的资料与县志各专业志、篇、章密切相关:(一)姓氏源流、先世考是家谱记述的首要内容,主要记述族姓的历史源流、得姓始祖及派系、迁徙等情况和郡望、堂号的历史典故等。

其中在县志记述范围内的人口登记等价值最大,可为人口、人物、民政(地名)、文化等专志提供资料。

家谱登录该家族的全部成员的姓名、生卒年月日、婚姻状况、子女等。

整理出该家族人口的生命表,计算出这些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有偶率、初婚年龄、生育率等人口志所必需的基本数据。

家谱与官方的户口资料相比有完整、真实的优点。

修家谱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显示本族的兴旺发达、源远流长,以此告慰祖宗、昭示后代,所以对本族人口绝不会故意遗漏,也不可能随便虚报。

对生卒、婚配的时间和子女数量等数字,大多是根据经常性的记录或本族、本支的申报,加上有族规、辈分等因素的约束,一般也是精确的。

家谱数据比官方登记数据准确,故可以作为人口志的佐证资料。

家谱记录的先人迁徙足迹,可以为人口、民族的形成、流动以及移民情况等提供专志资料。

家谱一般都详细地记载了先辈在何时由何地迁到了何地,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该家族迁移的历史。

尽管由一两部或者几部、几十部都不能完全反映当地居民的迁徙历史,但也可以根据家谱资料的对比再综合其他信息得出结论。

如:《中华义门陈大成宗谱·果石庄·》所记载的陈氏家族的迁徙过程与陕南地区明清时期湖广移民大开发的史实结合得出一个结论:紫阳县大部分居民都是明清时期的湖广移民,这些学术观点为学者陈良学先生著述《明清时期川陕湖广大移民》提供了很好的佐证,也为《紫阳县志》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二)荣恩录、传记、仕宦录是家谱必不可少的内容。

恩荣录主要记载朝廷、政府、达官显要对显祖及其家庭成员的封赠、褒扬及与本族荣誉有关的文字,这些内容可为人物、文化、建设等专志提供资料。

家谱就是人谱,是有血亲关系的男人谱。

要撰写有些人物传记,必须利用家谱资料。

传记与仕宦录主要记载族人事迹、科第、任职等情况,是人物传、表的重要资料来源,也能为其他专志提供资料。

传记主人的文化活动,可为文化专志提供资料;传记主人的武功记述,可为军事专志提供资料;能工巧匠能为相关专志提供资料;道、释人物能为宗教专志提供资料等。

古代县志的职官录大多来源于此。

如:《陈氏良民宗谱》记载:陈义墀,鸿燧次子,榜名丹墀,字觐光,号彤侯,生于1865年(同治四年)7月13日戌时。

于1884年(光绪十年)入邑文庠,1885年房备,1888年荐卷,1890年补增缺,1891年中试12名举人,1892年会试房备,1895年至1896年两次荐卷,1989年大挑1等分云南,亲老告近,改掣山西,即补知县加同知衔。

历任两次寿阳,一任和顺,政绩卓著,遗有画像。

1915年告假归田,侍奉双亲。

于1929年正月5日辰时寿终内寝,葬于紫阳县城北坡。

赞曰:态度雄伟,心胸慈祥,颖悟奇特,奋志云窗,穷达守善,忠孝名扬,哲人虽萎,家国之光。

该资料就可以作为《紫阳县志·人物志》(1989)的可靠资料。

可惜,由于首轮县志资料征集过程没有征集到,只能作为第二轮县志人物志的遗漏进行增补。

(三)祠堂、坟墓、名胜古迹记载较详。

祠堂的始建、重修、规模、位置等均有记载,有些谱还专设《祠堂志》,记叙相当详尽。

坟墓往往配有绘图或照片,注明葬主名号、位置、四至、风水等。

其资料可供建设、文化、风俗、人物等专志选用。

族人聚居地的名胜古迹也是家谱记载的内容之一,有的记载当地的景观,有的记载山水、亭、台、楼、阁、桥梁等,可为旅游、建筑、交通等专志提供资料。

如:《陈氏良民宗谱》中记载的义门书院既可以成为建筑志的资料又可以作为教育志的参考。

(四)家训、族规复杂多样,涉及规范族人日常行为、祭祀、婚姻等方面,大部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标准积极的一面,如冠礼、笄礼、婚礼、丧礼、葬礼、祭礼等,是研究民俗的重要资料。

可为人口、风俗、精神文明建设等专志或章节提供资料。

“族规”、“家法”、“祖训”、“家训”、“家诫”的内容不少是“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的封建主义思想。

也有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起积极作用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友兄弟、睦近邻、慎婚姻、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这些都是今天大力提倡的精神文明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等思想内容范畴。

如:《中华义门陈大成宗谱·果石庄·陕西紫阳磨沟文彬公支系谱》所记载的“明孺人家训辑略和入太君家训”都是反映先进的儒家思想的典范。

(五)世系、世录是家谱主体内容。

世系涉及族中成员的名、字、号、辈分、排行、生卒、婚配、子女、职业、文化程度、功绩、葬地、迁徙等是族人的简要履历,信息量相当丰富,大部分资料不是直接可用的,必须经过研究、比较才能有所收获。

可以从生卒年统计出这一族人的寿命情况;从子嗣繁衍统计出这一族人在某一时段人口增长情况;从儿童早殇统计数据与同一时期的灾害、瘟疫、战乱等并考察,找出因果关系;从职业统计看社会分工,分析社会经济状况;从文化程度、功绩统计分析族人教育情况等。

这些内容可为人口、文化、卫生、教育、风俗、人物和经济部类等专志提供资料。

(六)族产及契据在家谱中占一定分量,有许多珍贵史料。

有的族谱中载有遗嘱、合同、合约、田租契据、祠田管理文书、房祠产出售文契、祖山育林禁约以及因田产、墓地纠纷而引起的讼案和判决书,其内容、格式、行文都是研究历史经济难得的原始资料,还可为农业、林业、商业、税务、财政等专志提供资料。

(七)艺文收集有族中文人著作,有的也收集名人撰写与本族有关的著作、文章、诗、词等。

在这些文字中记载与一地相关的史料,可为文化、艺文和其他专志提供直接资料。

如:《中华义门陈大成宗谱·果石庄·陕西紫阳磨沟文彬公支系谱》所《》就已经收录在1989年版的《紫阳县志》艺文志。

(八)家谱的序、跋、附含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有些家谱的序文随续修次数的增多而多达几十篇。

其内容涉及了本姓源流、始祖迁徙、定居开基、修谱缘起、谱学理论等,也有涉及对本族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

跋、附一般陈述修谱经过和相关事件,可为人口、文化、人物等专志提供资料。

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谱研究是地方史志研究的基础。

家谱的资料具体、详细、准确程度是其他来源的史料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要修好县志,研究当地的一些比较有影响的大家族的家谱很有必要。

辩证处理利用关系家谱与县志编纂的关系十分密切,历代政府、名人、史志学者都十分重视家谱研究。

唐朝刘知几在编纂《史通》时就主张把谱牒编入。

宋朝乐史编纂的《太平环宇记》中辟《姓氏》等门类,广辑族谱入书。

郑樵在所编的《通志》中亦辟有《氏族略》,辑入的家谱达170余部。

清朝章学诚认为:“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方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从史学角度阐明传、谱、志、史的性质和相互地位关系。

他还主张设立志科,提出“民间修造谱牒和传状志述……都要呈副报告于志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