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七言绝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山/夜雨时。
• 1、“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句诗看似平淡,实 则内含丰富,请简要分析。 • 开首点题,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 作者采用看似一问一答的方式,表现了夫妻 之间的关怀惦念及宦游人的乡愁及歉意,道 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 7、如果把“君问归期未有期”与“巴山夜雨 涨秋池”对调好不好? • 先写作者的乡愁,再用凄凉的秋夜雨景来加 深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也更见作者之寂 寞,能进一步把作者的思归之情推向高潮, 由此产生想象,也就水到渠成。
• 8、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 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 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时空去写未来,盼 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 2、“巴山夜雨涨秋池”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 境?句中“涨”有什么表达效果? • 是秋天,又是深夜,还有夜雨。在这个秋雨 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在他乡 异域的巴山,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那已经 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 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 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 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 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 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 隽永,余味无穷!
• 9、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 有意重复使用了“期”字和“巴山夜雨”这个短语,是不是犯了 诗歌写作的大忌? • 重复“期”字,意在强调诗人滞留在外、前途未卜、归期无定的 愁苦。 • 第一次写“巴山夜雨”,在于渲染环境与相思,第二次写“巴山 夜雨”是作者想像夫妻相见后秉烛长谈的画面,夫妻追述往事, 回味无穷。 • 这种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 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是作者有意打破常规的成功尝 试。 • 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往复; • 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 照。 • 从意境上看: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 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深婉、隽永,余味无穷。
• 诗歌一、二两句由叙述转为写景,这是实写,后两 句想像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 这是虚写。虚实相映,丰富地展示了彼此的相思之 意。
• 6、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其中它们的内含有什 么不同? • 第一次写“巴山夜雨”是以景衬情,表现其孤寂凄 凉。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想像异日重逢两人同 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丰富地展示了彼此 的相思之意。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隐
诗题中的“寄北”,有的选本作“寄 内”。内即内人,妻子。从诗的内容看, 按“寄内”解释很合适,解为寄给住在 北方的友人也可以。李商隐曾宦游梓州 (今四川三台一带),其妻王氏留在长 安。这首诗大约是其收到妻子的来信后 所作。
作品背景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 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牛僧孺、李德 裕)的朋党之争中。852年随柳仲郢入蜀, 实属迫不得已。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 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 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 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 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 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 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 颇为踌躇满志。“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 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到四川 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三年苦雾 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 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 僚也没有什么交谊。
• “涨”既写出了秋雨满池子,又暗喻了心中 的愁思。
• 3、“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 情。 • 4、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 心境。 •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 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 5、请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相映的写作手法。
诵读这首诗, 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