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能避障车》教学设计

《智能避障车》教学设计

《智能避障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基于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二节《信息的编程加工》进行课程内容开发,以mbot教育机器人为载体,利用基于scratch的编程工具Mblock进行机器人编程教学。

本节内容在学习程序设计中,加入机器人硬件,通过实现智能避障车的过程,介绍机器人程序设计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已经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具备了本节课学习的能力要求。

虽然通过前一节课,学习了Mblock中的编程方法,但大多数学生还没形成程序设计思维,对于实际操作机器人和机器人编程来说,也还比较陌生。

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降低起点,逐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能在程序设计中熟练运用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2、过程与方法:
能够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转化为程序设计的流程图,并在程序中加以实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科技素养,激发创新精神、探究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应用、机器人程序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机器人程序设计方法。

五、教学方法
本课的设计贯彻“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置身于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氛围中。

使用实物演示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并画出智能避障车流程图;使用小组竞赛的方法组织教学,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效率;对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通过讲授法统一指导。

六、教学媒体
1、mbot教育机器人
2、Mblock编程工具
3、知新网络教学评价系统
4、信息技术学习平台
5、多媒体机房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始终坚持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以任务驱动和学生自主活动为着力点,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和编程思维的引导,教学的重难点都融入在智能避障车的实现过程中。

由于教学内容的客观情况,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设备数量和时间限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调试机会;在“明确问题”环节,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教学内容范围,如何做到既能解决学生的疑问,又不偏离教学方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