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大历史》有感2000字_读后感_模板读《中国大历史》有感2000字筱琨小言最近看完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从小就喜欢历史。
我印象中自己真正看完的第一本书就是《上下五千年》。
那套书一共厚厚的三册,是写给小学生看到的,多是一个个的小故事。
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历史。
上学时开学发的新书,历史课本从来都是第一时间拿回家先翻完了的。
但是,断然不敢说自己懂中国的历史,事实上我真正开始对中国历史开始有点自己的理解,那都是上大学之后的事了。
即便是现在,对于中国的历史,我也只是翻过一两本书,看过些别人讲述的历史故事,而把历史当做一门学问,好好研究一下,就当这本《中国大历史》是个开头吧。
这本书很早就听过,这次翻看,没我想象的晦涩,但是有些内容确实值得多次研读。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是什么力量或者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中国?一、地理环境因素“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正如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类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生存的问题。
在物质不丰富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才有了分工合作,慢慢形成了国家。
按照作者所言,纤细黄土示意耕种,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所以中国社会形成了小块耕地的操作。
泛滥成灾的黄河,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能够调度全国资源,来帮助灾民恢复生活或者是建造大型的水利设施;中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抢夺也需要国防上的集权。
游牧民族每当天气干旱气候不好的时候就偷袭中原,抢夺粮食,所以要修建长城这样的防御设施。
这一点可以通过全国的国防线与十五英寸的等雨线符合作为印证。
二、家族组织与社会秩序中国的农耕方式使人们有一种自然的家族式聚集倾向,那么儒家思想中对于家族伦理道德的强化也使得家族成为中国最牢固的基层组织。
要让这种基层组织稳固下去,提倡家族团结就是一种必然。
“对待其他人的好意,也务必有亲疏之分,有如血缘关系之远近。
所以认为个人或凭私利观行事,或对旁人一视同仁,可能对现代读者富有吸引力,但在古代中国却不和世纪,首先在法律上即会产生纠纷。
迄至20世纪,中国仍缺乏对个人做人权保障的能力,遑论在基督诞生之前。
事实上整个君主时代中国始终维持着一部大体不变的刑法,这套刑法也按社会组织,亦即家人亲疏之分责成个人安分守己,至于各人尚有何种权力,也只能由这社会体制而定”。
不同于西方。
在西方,公民的自由权推广始于两个世纪之前的封建主与城市特权阶级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公民权利从特权阶级推广至全民。
但在中国,在历史上从未产生过城中绅商与官僚的冲突,“中国的官僚从未失去城市的掌握。
事实上中国官吏在城墙之内,权利最盛”。
所以,中国人的亲疏远近十分的明显,无论是多少思想的渗入,都不能超脱家族组织。
所以中国人,准确说汉族人不像其他国家和少数民族,有明确的宗教信仰或是图腾信仰。
在中国,家族延续是唯一的信仰。
在这种信仰之上,形成了其他的各类圈子,组成了这种小圈子内异常坚固,小圈子外格外松散的家族秩序。
三、中国的历史性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
与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样,秦国开始的全面政治改革是一种彻底的翻新,目的在于构建政治上的统一。
“这种政治上的早熟,创造了一个惊人的记录,在此后千百年间梳理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传统。
”从此之后,经历历朝历代,这种着重于中央集权的体制,使得中国人保持着一种集团性格,称之为“集权主义”并不为过。
另外,中国一直缺少一种司法体系,儒家的法律思想离不开家族观念,法家虽然有平等的法制观念,却败在了中国官僚政治下。
总而言之,其后的几千年,无论是恢弘的汉唐帝国,还是到后来外族统治下的元清时代,虽中间偶尔制度上的进步,但仍拗不过这种强大的历史性格。
中国历史中不乏非凡之人物,他们改变了中国的朝代,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进度,却从未在历史性格中带来什么改变。
四、现在中国作为一个怀疑者,觉得发生时间离我们越近的事越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去验证。
新鲜的事情可以作为新闻,但不一定会写入历史。
但是诚如作者所讲:“严格说来,写一本成为定论的现代中国史,刻下时机尚未成熟。
中国的长期革命有如一个大隧道。
需要100年时间才能摸索过去。
当这隧道尚在被探索的时候,内外的人物都难于详细解说当中弯曲的进程。
即是革命人物也会被当前困难的途径迷惑,而一时失去方向感。
今日的原始资料充满着愤怒和焦躁的文字,强调事情之衍化不如理想。
可是着眼于宏观历史,我们不能不以积极的目光视之。
我们所说历史上的长期合理性有何意义?这就是说,纵使事实之衍化对我们个人不能如意,或者在短时看来为荒谬不合理,可是把这些情事前后连贯,又从超过人身经验的角度看去,则它们有其意义;最低限度,这些事迹使我们知道我们生命旅途之原委。
”我想最后这段话,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历史学在今天应有的现实意义。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800字王艺敏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
大卫。
塞格林。
本小说是他第一部作品,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并引起世界性轰动,尤其受到美国学生的疯狂追捧。
它的题材新颖,对我来说,便是一个新的阅读里程碑。
主人公霍尔顿是一名中学生,年仅16岁。
你从远处看,戴着在纽约买的红色猎帽,游游荡荡的便是他了。
他可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少年,学习不认真,经常逃课。
终于,因5门功课,只有语文是及格的期末成绩,被学校开除。
他不想回家,从此踏上了社会。
他带着奶奶给他的零花钱,四处游荡。
当晚,他住进了酒店,周围是不三不四的小混混,他们寻欢作乐,扭捏作态,让霍尔顿失望和恶心,让他感受到世间的万恶。
在电梯里,他遇到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妓女,霍尔顿用5元打发走了妓女,但妓女要求10元,霍尔顿不肯,被毛里斯打了重伤,强行拿走了钱。
第二天,霍尔顿遇见了两个教书的修女,捐给她们10块钱。
后来,他和萨丽看了场戏,又去溜冰。
看到萨丽虚情假意的样子,霍尔顿开始讨厌她,与她分别了。
霍尔顿十分难过,约了老朋友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使他想要和妹妹菲比见面,他决定冒险回家。
他回到家,叫醒了妹妹菲比,和她谈心。
等到父母回家了,他也悄悄的离开了。
霍尔顿去他的老师安托里尼那儿过夜,老师让他明白了世间,不是只有自己讨厌,很多人也像自己一样。
他约到菲比,没想到,她一定要跟哥哥去西部。
霍尔顿很无奈,只好放弃了去西部的念头,跟着菲比坐旋转木马。
他坐在长椅上,瓢泼大雨和菲比开心的脸庞,他决定不出走了,最终和妹妹回了家。
本书的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但文章中仅仅出现了两次,也许,他想讲述的不仅仅只是主人公的传奇经历,也想告知人们他的精神世界。
主人公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想做一个麦田守望者,看护儿童。
他想离家出走,远离世事,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多么的不如意。
揭露了当时的美国,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凉,没有人在意他人的感受,社会是黑暗的,道德是坠落的。
在我看来,作者生活的环境是恶劣的,处处是虚伪和假想,那种单纯,与世无争的有头脑的人已是不多了。
作者想呼吁,想呐喊,让人们从这封闭的社会逃出来。
保护每一个没有收到影响的少年儿童。
人生有很多的选择,可以卑微,可以高贵,但最好的选择,就是在内心当一个”麦田的守望者“.现在的社会,看似安宁,但人们的内心却是不稳定的,我们不但不能被这世界感染,还要保护他人,关心他人,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纯洁,少一些虚伪,才能让世界更美好!狼世界读后感一提到狼,马上就能想到狼的凶狠、贪婪和它们凶恶的本性,但是当我在寒假里看了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狼世界》后,不仅让我对狼的生活习性有了很大的了解,还让我对狼有了不同的看法。
狼是群居生活的动物,它们有很严格的等级,不同等级的狼吃不同的食物。
比如说,如果捕捉到猎物,心脏只有狼酋能吃,新鲜的内脏是由狼酋和出类拔萃的大公狼一起分享的,母狼和老狼吃皮和肉,最后剩下的残羹剩饭是给草狼、残狼吃的。
《狼世界》一共有四个故事,其中我最喜欢“残狼灰满”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灰满是狼群的狼酋,在与野猪搏斗时,它为了救它喜欢的黑珍珠,而被咬断了一条腿,虽说狼也可以用三条腿奔跑,但可悲的是灰满本来就是一条跛脚狼!现在又被咬断了一条腿,瞬间变成了一匹残狼。
当灰满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做狼酋时,它只能静静地趴在地上等待死神的到来。
没有想到的是,到了晚上,一只名叫黄鼬的残狼来给它送食物,()灰满无奈地吃了下去,伤好之后,终于有一天,灰满骑在黄鼬的身上,变成了独一无二的双体狼。
在它们回到狼群里时,灰满又成了狼酋,为了保住狼酋的地位,不得不和黄鼬结为夫妇。
可是黄鼬有了小宝宝后,为了不伤到小宝宝,只能将身体挺直,灰满相信,总有一天,黄鼬会为了它的宝宝,把灰满从自己身上摔落,灰满既不想伤害自己的宝宝,又不甘心做一批残狼,最终它还是选择了捕猎时与猎物同归于尽的方式,维护了双体狼的美名。
我喜欢黄鼬自我牺牲的精神,也喜欢灰满不怕危险的品德。
狼图腾读后感800字读狼王梦有感800字---为梦想执着努力《狼王洛波》读后感月亮河读后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总会感觉许多浮躁;在这样一个大都市,总会感觉许多压力;在这样一个年龄段,总会感觉许多迷茫。
偶尔需要慢下脚步,感受一下身边的幸福,感受一下生活的意义,倾听自己内心的追求。
整个图书馆,满满的书架,却始终没有一本是想要读下去的。
“《月亮河》是一个关于勇气、责任、梦想、坚持、苦难和爱情的故事”这样一句话,一种深沉的蓝,漂亮的五角星,流动的笔体,皎洁的明月,唯美的画面,一下子被触动了,一个声音告诉自己,或许现在就需要这样的故事去体味,去感受灵魂的洗礼。
《月亮河》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地理位置极其偏僻的小镇——月河镇,讲述了石宇森的探险见闻。
小说开篇石宇森游山玩水的生活,令人神往,都市气息的文字,想象着青山绿水的清新,转眼进入一个世外桃源,倾听月河镇老人们的辗转讲述。
一个十八岁毅然放弃高考,决心勇敢承担家庭重担的青年——孟峰,他看到父亲为了供他读高中而屡次卖血的收据,他做出了惊人的选择,放弃唾手可得的读大学的机会,背弃了“三剑客”的约定,向天下人放水。
那一刻想到的只有满满的惋惜,扪心自问,当角色换做是自己,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我想没有那样的勇气,没有那样的魄力,毕竟一个远大的理想,满腔的抱负就活生生的扼杀了。
可是想到他父亲蹒跚着脚步去卖血的情景,谁又能不放弃,谁又能继续“吸血”,谁又能无动于衷这样的良苦用心。
第一次从学生转换到农夫,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技能,不同的生活考验,以及乡亲们的不理解,那样的压力下,他并没有因此气馁,淡然当起建筑小工。
小工的经历,并没有消磨他对梦想的追求,反而是他改变了人们对小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