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大讨论演讲稿亲爱的朋友,还记得这首歌吗?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正象歌中唱的那样,一代代优秀青年站在时代的峰顶浪尖,用激情叙写辉煌。
追循火红的足迹,在新世纪继续解放思想的大潮中,作为深圳青年、大运青年我们更要身先士卒,勇当先锋。
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龙亲爱的朋友,还记得这首歌吗?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正象歌中唱的那样,一代代优秀青年站在时代的峰顶浪尖,用激情叙写辉煌。
追循火红的足迹,在新世纪继续解放思想的大潮中,作为深圳青年、大运青年我们更要身先士卒,勇当先锋。
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龙岗与世界没有距离,深圳申大成功,作为主场馆所在地的龙岗,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龙岗将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组织管理,配合市委市政府举办历史上最精彩、最成功的大运会。
风物长宜放眼量,龙岗突破常规,解放思想,着眼大运,更超越大运,强力推进五个龙岗建设,实现大运短期效应与发展长远利益的协调,充分发挥大运会对龙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催化剂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建设和谐龙岗;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效益龙岗;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龙岗;以绿色理念引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建设生态龙岗;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增强凝聚力和辐射力,提升软实力建设人文龙岗。
努力把龙岗打造成体现后现代理念、代表深圳21世纪发展水准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龙岗从未停止过开拓创新的脚步,他创新推出的大综管新格局建设,在行政资源有限、管理任务繁重的条件下,探索出一条有效提升基层管理效能的新路子,获得国家发改委等单位在人民大会堂颁发的第七届中国改革十大创新案例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现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站在继续解放思想大潮的风口浪尖,深圳,你能否成为新世纪思想解放的先锋?当代青年,你又能否成为深圳思想解放的先行者?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思想解放、青年先行,我们青年一代一定要居安思危、自主创新,做到理念不为定势所困,思想不为成绩所累,视野不为眼前所限,动力不为艰难所惧,勇当深圳思想解放的先锋。
青年朋友们,嘹亮的号角已经吹响,新世纪思想解放的事业正需要你我的参与!是的,我们不能驰骋疆场,轰轰烈烈,但我们可以立足本岗,兢兢业业。
小草虽小,应该为充实辽阔草原的郁郁葱葱而骄傲,小我虽小,应该为成为特区建设的一员而自豪。
波光粼粼,我只是浪花一朵;霞光万丈,我只是金光一缕。
但平凡的我坚定而执着,我愿意做一个忠诚的卫士,用大运青年的激情,撞响思想解放的大吕黄钟;我愿意做一个小小的音符,将我的青春溶入思想解放的壮美旋律,谱写出新时代的华彩乐章。
我永远不会忘记,XX年6月12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鲜红的党旗下,我庄严地举起右拳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从那一刻起,我知道我的一切已经不再属于我自己,我将更属于培养我的党和人民。
我的人生从此有了新的起点。
我也深深知道,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党员,首先意味着责任。
xxxx年x月我以一个学生党员的身份进入xx省xx中学工作,由一个受教育者转变为一个教育者,角色的转变意味着责任的加重。
成为南通中学政治学科的一员,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没有任何经验可言。
但我坚信只要虚心学习,带着责任心去做事,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
在政治学科,林xx老师的敬业精神,张xx老师和刘xx老师不同风格的教学艺术,黄xx老师的严谨,梁xx老师的朴实,张xx老师的执着,王xx老师的稳健,朱xx老师的开朗------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他们共同拥有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党员,更意味奉献。
从xx年到现在,我连续送了三届毕业班,这三年不仅给我提供了与许多优秀老教师并肩作战的机会,而一些老党员的奉献精神更是深深地震撼着我。
共产党员姚xx同志是我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行政事务已经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可他还担任着高三毕业班的物理教学。
对于教学,他同样倾注了满腔的热情。
有时,为了一些“双差生”,他始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对学生耐心说教,循循善诱,用他的爱心感化着学生。
每天,他几乎都要工作到后半夜,不经意间,他的双鬓已经凭添了几缕白发。
还有老党员陆xx同志,带病坚持工作,曾两度晕倒在讲台上;王xx老师,已过退休年龄,可为了学校的教育事业,仍耕耘在教学第一线。
------看到这些,我不禁想起于谦的一首诗《石灰吟》: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真实写照。
所以,在高考前教学最紧张的时候,学校通知我,要我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教学比武,我熬了几个通宵赶写出教案,并制作成课件。
有人对我说,你教毕业班,可以不参加比武的,何必这么辛苦呢?我笑着说,谁叫我是共产党员呢。
当我集中精力忙于毕业班的冲刺,取消了原定的婚期时,有人对我说,这是你的权利,为什么要放弃?我笑着说,谁叫我是共产党员呢。
当我作为青年教师成为“文明与我同行”的教师巡视员时,有人对我说,你是高三教师,完全可以不参加,比你更年轻的教师多的是,我笑着说,谁叫我是***员呢。
我想,人的一身要递交两份答卷,一份交给社会,让群众认为你不错;一份交给自己,让你回首往事时感到人生无悔。
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的一生要递交三份答卷,一份交给社会,让群众认为你是他们的榜样;一份交给自己,让你回首往事时,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一份交给党,让党旗因为有了你而增光添彩。
我也许不能做到完美,但,我要力争做到优秀,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政法教授建国60周年演讲稿:中国60年法治进程再思考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从法律实用主义到法律理念主义》,其实我是以30年为主,但是也包含了60年。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明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可以说,我本人既是30年的见证人,也是60年的见证人。
我觉得回顾历史是很重要的。
60年的中国法治的发展,可以说经历了四个法律时期,法律实用主义、法律虚无主义、法律经验主义,现在走向法律理念主义。
一、法律实用主义:也称法律工具主义法律实用主义有三大特点,一是法律不要有体系,立法也不要要求完善、完备,有一些法律够用就可以了。
二是法律也不要太复杂,简要的内容就够了,条文不要过多。
三是法律不要太约束人,不要捆绑自己的手脚,法律只不过是做行动准则的参考。
法律实用主义所蕴含的观念,一切都不需要,都不必需要法律,也不需要严格按照法律办事。
可以说实用主义就是工具论。
法律就是国家的工具,而且应该是很得心应手的工具。
二、法律虚无主义法律实用主义可以向两个方面发展,发展得好,我们逐渐走向健康的法治道路。
但是,法律实用主义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走向法律虚无主义。
很不幸,中国第二个法律阶段就叫法律虚无主义。
从1965年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甚至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不仅什么法律都可以被打倒,宪法也可以被践踏。
甚至公检法都可以被彻底砸烂。
这一段时期,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最高指示加上群众运动,就可以无视法律。
最高指示,只要是一个圣旨,一个上谕,那就是一切行动的最高准则。
群众运动也被看作是最天然合法的,一切都崇拜群众运动,这些都成为践踏法律的最大挡箭牌。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常常看到只要以人民的名义,以革命的名义,甚至有时候以国家的名义,什么事都可以干。
当时的口号有一句话“只要是符合全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的利益,那就什么都可以干”。
那么到底谁来说,这是符合中国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吗?那当然只有领袖能够知道。
而群众运动,更是自然的代表群众的最大利益。
从这一点来说,以人民的名义、革命的名义、国家名义,都可以作为实现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最好的围墙。
法律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实际是人治的另一面挡箭牌。
到了法律虚无主义,这种人治已经体现为用群众的名义,以领袖的名义来体现私人的、凌驾于法律上面的意志。
**市中院的院长说了一句话,“我不能够让人民都满意,法院的判决不能够让人民都满意”,据说这句话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你不能够让人民满意,是没有做到法院的性质。
我们可以思考,法律的判决能够符合群众大多数人的意见,大多数人都满意了,那就是一个好的判决吗?法院的判决应该是高度专业化和高度公正的产物,而不是群众来做出的决定。
三、法律的经验主义法律经验主义,就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经历的很长的一段时间。
法律经验主义的出现,有很深刻的历史背景。
我最近总在思考林毅夫教授的一句话,有人问他30年改革开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说:“摸着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是小平同志提出来的,曾经受到一些人的赞扬,也有一些人斥之为经验主义。
法律人也有法律人的两种思考,因为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要走向另外一个岸,要摆脱原来我们国家控制的这么一个社会,要走向一个开放的、改革的社会,那彼岸究竟是什么样呢?吸收外资是什么样的?自己改革农村是什么样的?城市是什么样的?这个彼岸不能看得很清楚。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就显然成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之内,法律发展的最主要的指针。
法律是创造一种制度。
我们应该先创造制度,然后实践,根据制度设计去实践?还是先摸索,有了实践,当实践充分了以后,再上升为法律。
在改革开放一段的时间里,是法律人的两种思考。
或者我把前一种叫做法律理想主义,希望能像美国宪法一样,先做制度设计,可以管200年,甚至更长。
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但是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法律理想主义,用法律制度设计先来开创改革道路,然后再开创改革开放,显然不符合实际。
据我所知,这种东西大概只有几个,《专利法》是这样,必须先有《专利法》的设计,怎么样申请、怎样批准,专利权在哪些,然后才有实践。
第二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是《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我们早有经验,但是要碰到行政诉讼,先有行政诉讼程序的设计,然后才能够有实践。
再例如,1978年我们要颁布一个《中外合资企业法》,吸引外商到中国来投资,办合资企业。
外商说,没有法律不行。
到底权利有哪些,权利怎么保障,必须有法律才能来投资。
当时怎么办呢?当时的委员长是叶剑英同志,他很着急,先令国务院半年之内提交《中外合资企业法》。
我们从来没有经验,只能够借鉴国外,把当时其它国家吸引外资的法律拿过来。
结果看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规定,吸引外商投资,外商投资比例不得超过50%,因为一旦超过50%,董事长就是外国人了,控制权就被外国人掌握了。
所以我们当初拿出来的外商投资企业法,也是外商投资比例不能够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