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练二以水文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1.(2019·山东高考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呼伦湖(如图)是我国第五大湖泊,属于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水系,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素有“草原明珠”的美誉。
湖水补充来源除湖面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外,主要依靠地下水的补给和地表径流。
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为其主要补给河流。
湖泊东北部的新开河长25千米,流向受呼伦湖和海拉尔河水变化的制约,顺逆不定,是呼伦湖的吞吐河流。
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呼伦湖已经呈现富营养化状况。
(1)新开河的吞吐受图中其他河流流量影响较大,据此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推断在新开河以吐为主的年份呼伦湖盐度变化并说明理由。
(3)2012—2015年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径流量增加,但呼伦湖水位涨幅并不大,分析其原因。
(4)说明近年来入湖营养盐类物质的主要来源。
解析:第(1)题,材料“湖泊东北部的新开河长25千米,流向受呼伦湖和海拉尔河水变化的制约,顺逆不定,是呼伦湖的吞吐河流”说明新开河的吞吐主要受呼伦湖与海拉尔河水位变化的影响。
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为呼伦湖的主要补给河流,因此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流量较大时,呼伦湖水位上升;若海拉尔河流量较小,则呼伦湖水流入新开河,新开河表现为吞;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流量较小时,呼伦湖水位下降,若海拉尔河流量较大,则新开河水流入呼伦湖,新开河表现为吐。
第(2)题,新开河“以吐为主”的年份说明新开河水流入呼伦湖,则呼伦湖为内流湖,蒸发为湖水的排泄方式。
陆地径流将盐分带至湖泊,但无径流将盐分带出,盐类物质不断累积导致盐度上升。
第(3)题,呼伦湖水位的变化受补给水量、湖泊面积、植被以及河流调节等多种因素影响。
呼伦湖是我国第五大湖泊,面积较大;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流域内草原广布,能很好地调节径流;新开河为吞吐型河流,对呼伦湖水位有调节作用。
因此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径流量增加,但呼伦湖水位涨幅并不大。
第(4)题,“受人类活动影响,呼伦湖已经呈现富营养化状况”说明近年来入湖营养盐类物质的主要来源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呼伦湖流域以畜牧业为主,粪便易随地表径流流入湖中;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使营养盐类入湖。
受人类活动影响草原退化,使更多营养盐类随径流进入湖区。
答案:(1)新开河吞: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流量较大,海拉尔河流量较小。
新开河吐: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流量较小,海拉尔河流量较大。
(2)盐度上升。
该区域气候较干旱,湖水蒸发旺盛;此时湖泊成为内流湖,入湖径流带来的盐类物质不断积累,盐度上升。
(3)呼伦湖面积广大;流域内草原广布,调节径流;新开河为吞吐型河流,对呼伦湖水位有调节作用。
(4)呼伦湖流域以畜牧业为主,牲畜粪便随径流入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流入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草原退化,使更多营养盐类随径流和风进入湖区。
2.(2019·天津高考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地震区,穿行于高山峡谷,出岷山后向南从成都平原西缘穿过。
下图示意不同时期岷江出山口河段。
都江堰水利工程(下图)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岷江出山口处,始建于公元前256年。
该工程修建前,成都平原缺乏发展种植业的灌溉水源,而岷江洪水泛滥时又成为一片汪洋;该工程修建后,岷江分为内、外两江,内江为成都平原提供灌溉用水,枯水期内江水量占60%。
为了保证内江的水量,每年年初在凤栖窝河段挖沙,即“深淘滩”。
2000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修葺和完善,尤其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了外江闸与多处引水工程。
(1)简述都江堰修建前后岷江对成都平原种植业生产条件的影响。
(2)分析与外江相比,枯水期内江水量较大的自然原因。
(3)分析每年年初在凤栖窝河段“深淘滩”的原因。
(4)推测修建外江闸的作用及关闸时段(枯水期或洪水期)。
解析:第(1)题,岷江发源于高山地区,受东南季风影响,流域内降水量大,河流泥沙搬运能力强,到成都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流速变缓,泥沙在此沉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河流汛期水量大、汇水速度快,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都江堰修建后,将岷江分为内江、外江,能有效地调节河流径流量,汛期时外江水量多,内江水量较少,减少洪涝发生频率,而枯水期内江水量多于外江,减少了旱灾发生频率;使内江水量较为稳定,保证了成都平原农业灌溉用水量。
第(2)题,观察图中岷江都江堰修建的河段,河流形态是弯曲的,且内江处于河流的凹岸(侵蚀岸)、外江处于凸岸(沉积岸),受惯性力的作用河水大量流向凹岸,使得内江水流速快,泥沙侵蚀搬运能力强,河水深度大,因此内江水量大于外江。
第(3)题,“深淘滩”即挖沙、淘沙,每年年初在此“深淘滩”的原因为:岷江水量大,泥沙搬运能力强,此河段水流速度较慢,每年都有大量泥沙沉积,挖沙有利于减少内江河段河流的泥沙沉积量,使河床深度增大,河床蓄水能力增强,从而提高枯水期进入内江的河水量。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量少,年初时河流处于枯水期,河水深度小,便于下河挖沙。
第(4)题,雨季河流水量大,进入内江的水量多,能够满足成都平原地区的用水需求。
而枯水期进入内江的水量约为60%,但由于枯水期河流总水量较少,再加上成都平原工业、农业活动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成都平原地区的需水总量增大,为了增加水源、缓解缺水状况而修建外江闸,使枯水期进入内江的水量增大,从而保证内江供水量。
答案:(1)修建前:涝灾多发;带来肥沃土壤。
修建后:提供灌溉水源:减少旱涝发生频率。
(2) (与外江相比,)内江位于河流凹岸,流速较快,泥沙淤积量较少,水深较深。
(3) 岷江输沙量大,该河段泥沙大量淤积。
挖沙可减少内江泥沙淤积,加深河床,增加枯水期宝瓶口进水量;年初降水少,为河流枯水期,便于挖沙。
(4)作用:增加枯水期进入内江的水量;关闸时段是枯水期。
理由:随着成都平原人口增多、经济发展,枯水期内江水量难以满足需要:关闸拦截外江分水,增加内江水量。
专练三以人口、城市和交通联系为背景的要素整合题1.(2019·全国高考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冰上丝绸之路”是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海运航道。
2017年7月,中俄领导人正式提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俄罗斯邀请与中国合作共建的,是东北航道。
这条航道,西起西欧北部海域,东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途经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和白令海峡,是连接东北亚与西欧最短的海上航线。
材料二苏伊士湾经济特区地处埃及的东北部,具有经济特区的性质,总面积达233平方千米;工业区内由中埃双方合资开发的面积22平方千米,合作项目主要为纺织工业。
左图为传统航道路线与东北航道图,右图为埃及棉花、重要城市分布图。
(1)与传统航道相比,说出“冰上丝绸之路”的优势。
(2)分析中俄两国合作打造“冰上丝绸之路”面临的困难。
(3)简要分析尼罗河谷地沿岸地区棉花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4)指出埃及城市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5)分析埃及苏伊士湾经济特区吸引中国纺织工业移入的有利因素。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及题图可知,“冰上丝绸之路”东起东亚太平洋沿岸,途经太平洋、北冰洋和大西洋,连接北欧、东欧和西欧地区,比传统的海水航线短,大大节省运输成本;且不会经过马六甲海峡、索马里海域等海运繁忙、海盗猖獗的海域,不稳定因素相对较少,航运安全程度提升。
第(2)题,中俄两国合作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主要途经北冰洋海域,该海域海面冰期较长,有大量的浮冰、冰山,通航时间较短且给船舶的航行带来巨大的挑战。
其中的东北航道主要途径北冰洋沿岸,人口少,船只补给存在问题,基础设施差,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持该航道的建设。
第(3)题,尼罗河谷地沿岸地区地处沙漠地带,因此棉花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是水源条件及土质条件。
第(4)题,城市往往由农村发展而来,且一般位于交通便利地带。
埃及尼罗河谷地地势低平,水源充足,灌溉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地中海沿岸气候较湿润,农业条件较好。
所以,埃及城市集中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带。
第(5)题,埃及苏伊士湾经济特区吸引中国纺织工业移入的有利因素首先要考虑埃及苏伊士湾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如当地盛产长绒棉,有纺织工业的资源优势以及传统生产基础;地处国际要道上,利于物资集散;同时,中国与埃及等非洲国家之间资金、技术等方面互补性强;近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部分产业升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该合作有利于我国的企业开拓阿拉伯地区的海外市场;当地优惠的政策也是吸引因素。
答案:(1)作为东亚连接北欧、东欧及西欧地区的最短航线,相比传统的海上航线,“冰上丝绸之路”可以大大缩短航程;节省油耗,降低航运成本;“冰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比较单一,主要经过俄罗斯北部地区,不稳定因素相对较少;北极圈的特殊地理环境,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免遭海盗的侵袭,提升航行安全程度。
(2)北冰洋海面冰期较长,通行时间短,有大量的浮冰、冰山,给船舶的航行带来巨大的挑战;东北航道沿途补给点很少、基础设施明显落后;开发这一路线,资金和技术投入量大。
(3)灌溉水源较丰富;土质较好(土壤透气性好或土壤肥沃)。
(4)特征:集中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带。
原因:尼罗河谷地地势低平,水源充足,灌溉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地中海沿岸气候较湿润,农业条件较好。
(5)埃及当地盛产长绒棉,有纺织工业的资源优势以及传统生产基础;地处国际重要交通要道上,利于物资集散;中国与埃及等非洲国家之间资金、技术等方面互补性强;适逢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利于我国的企业开拓阿拉伯地区的海外市场;优惠的政策。
2.(2019·北京高考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爱沙尼亚面积约4.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31.3万人(2015年)。
该国于2004年加入欧盟,近年来与俄罗斯经贸联系密切,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爱沙尼亚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制造、电子、纺织和海产品与肉类加工业,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区域产业促进城市发展。
塔林港封冻期短,且多深水码头。
下图为爱沙尼亚位置示意图,下表为塔林气候资料统计表。
(2)爱沙尼亚的自然条件不利于发展种植业,简析其原因。
爱沙尼亚森林覆盖率高达48%,超过半数仍处于原始自然状态。
2012年该国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全世界空气质量最优的国家。
(3)分析爱沙尼亚空气质量优的原因。
(4)塔林港被视为爱沙尼亚最具发展潜力的港口,阐述其主要理由。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爱沙尼亚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公路、铁路等交通线沿线,并且分布上呈现出地域差异,表现为北多南少。
该种分布源于该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而沿海地区交通条件好,有利于发展工业和对外贸易;同时,海岸地带海洋资源较丰富,有利于开发海洋资源;根据材料,该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而南部地区多以畜牧业为主,城市分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