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词语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
——妙用成语
渔 翁 得 利
揠苗助长
负 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罪 守株待兔
根据诗词句猜成语
1、黄河之水天上来( 源远流长 )
成语拾趣
2、此曲只应天上有( 不同凡响 )
3、说尽心中无限事 ( 畅所欲言 )
4、白云深处有人家( 空中楼阁 )
5、相逢何必曾相识 ( 一见如故 ) 6、卷我屋上三层茅 ( 风吹草动 ) 7、问君能有几多愁 ( 对答如流 )
考点阐释
“正确使用熟语”是“正确使用词语”的重要组成 部分。熟语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格言、歇后 语等。对熟语的考查主要以成语为主。 正确使用熟语就意味着能准确理解它的本义、引 申义、比喻义,并能妥当运用。考查时往往在熟语运用 中将正误选项相杂,这就需要具备结合给定语境辨析熟 语的能力。
考情分析
决裂后重又团圆。
小试身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上半场比赛,面对小牛队内线的包夹防守,林书豪外线强行切入,效果 不错;下半场比赛关键时刻,林书豪故伎重演,突破后再度滞空拉杆上篮 得手,并造成奥多姆犯规。 B.“你信或不信,政策就在那里;你认或不认,事实就在那里;你想或不 想,亲人就在那里,望穿秋水,只盼君归。”这一人性化的“清网行动” 通告,引来众多网友围观。 C.中国人并不缺少道德基因,2011年“小悦悦事件”终于让中国刮起了一 场“道德风暴”,“拒绝冷漠,传递温暖”的呼喊不绝如缕。 D.食品安全方面的电视节目收视率日新月异,但如果缺少专业知识和调查 研究,就会误导观众,甚至会毁掉一个企业。
1.命题形式:考查形式稳定,主要是单项选择题 (4选1),要求选出使用恰当或不恰当的一项。 2.命题特点:(1)考查重点明确。一是熟语中的 成语是考查重点,二是考查的误用类型一般集中 在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不合逻辑等 方面。 (2)所考熟语一般是常用且易误易混的。尤其突出 “三不辨”(不辨词义、不辨对象、不辨色彩)、 “三不合”(不合语境、不合逻辑、不合习惯)。 (3)语料多选自报刊中的时事热点材料,贴近现实 生活,时代感强。
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巴勒斯坦的斯瓦特被誉为“东方的瑞士”,但自从以巴之间一系 列武力冲突事件以来,来这里旅游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 B.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型、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 写和议论中,倾注着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C.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 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D.(鲁迅)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 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解析:A“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这里指“旅游的 人”,用错对象。B“楚楚动人”形容女子打扮鲜明,姿态娇柔,能打 动人。句中用来形容“文章”,使用对象错误。C“汗牛充栋”的意思 是形容书籍很多。它只能指书多,不能指人多。D“如坐春风”比喻受 到良师的教育。说的是听者的感受,不要误用到说者身上。
(6)你读了那么多儒家经典,应该懂 得做人要正派的道理。现在这样到处刺 探他人隐私,是很不道德的。古人不是 说过要“目不窥园”吗?
分析:目不窥园:汉代董仲舒专心
读书,“三年目不窥园”。后用来 形容埋头读书。
(7)在居委会张大妈的劝说下,吴师 傅和邻居石大嫂终于和好如初,破镜 重圆了。
分析: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
解析:望穿秋水: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A故伎重演:老花招或老手法又 重新施展。C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 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D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 展很快。)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早已高调宣布退休的达赖再次向其信徒发出号召,鼓动信徒参与“自 焚” 等和平运动。其浓重的血腥味再次证实达赖“和平运动”,不 过是欺世盗名而已。 B.叙利亚局势急剧恶化: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之间流血冲突不止,外部力 量也正紧锣密鼓地向反对派提供武器装备。叙利亚滑向全面内战的可能 性正在加大。 C.今年第一个销售周期,地处内陆的泰安市的房屋均价已突破5000元大 关,而市府附近的“国山墅”更达到每平方米14000元的高价,令工薪 阶层望尘莫及。 D.进入2012年2月份,原本在2011年表现低迷的股市,上演了“七连阳” 的好戏,但大多数人却无法用自己的知识与资金来坐收渔利,令众多散 户大呼遗憾。
【例1】指出下面句子中划线熟语使用上的错误。 ⑴他们到底扶持起了多少畜牧企业没有人记得清,只
记得他们所到之处,大量畜牧企业脱颖而出。
答:“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现出来,不能用于物。
⑵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 成疾仍坚持工作。 “日理万机”的意思是一天之中要处理上万件事务, 答: 常指君王和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这 个熟语词义很重,用在“李老师”身上就犯了“大词 小用”的毛病。 解析:这里成语使用犯了用错对象的错误。
D
相敬如宾 夫妻互相尊敬,向对待宾客一样 夫唱妇随 夫妻和睦,感情融洽 江郎才尽 人文思枯竭,已写不出好文章 挥洒自如 书写时笔墨的运用不受约束;举止潇洒,从容不迫 倚马可待 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呼之欲出 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人选已酝酿成熟,即将就任 信手拈来 写作时语言、文字、材料能随手拿来 鸿篇巨制 规模巨大,篇幅很长的著作 勾画了了 勾画明白、清楚 韦编三绝 读书勤奋 相濡以沫 在困境中相互救助 纵横捭阖 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 含英咀华 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洛阳纸贵 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日理万机 国家领导人政务繁忙 举案齐眉 夫妻互敬互爱
(3)九寨沟之奇,奇在水,奇在云, 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 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不由得不让人惊叹 大自然的巧夺天工。(2011·四川高考) 【分析】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 过天然。只用来形容人的技艺高超, 不能指自然奇观。使用对象错误。
(4)同学们有不懂的问题应虚心向
老师请教,不耻下问。
) A.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温总理对于一些地方房价还没有回到合理价位, 调控不能放松的表态,让市场对楼市调控政策放松的预期落了空。 B.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 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C.中国古典诗歌所用的许多物象,本是无情无知的,但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继 承、运用和发展,积淀了丰厚的象征意蕴,成为传统的审美意象。 D.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起惊世骇俗的丑闻,它再次给有关部 门敲响了警钟:药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解析】A项,“对于”应改为“对”,“对于”指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 “对”和“对于”的用法差不多,但是“对”所保留的动词性较强,因此这句 话中只能用“对”。B项,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前面的“从 根本上”语义重复,应删去“从根本上”。C项,“积淀”指积累沉淀。合乎 语境。D项,惊世骇俗,常指人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一般人感到震惊。在这里 形容丑闻,犯了使用对象不当的错误,可用“骇人听闻”。 【答案】C
解析:A项“欺世盗名”:欺骗世人,窃取名誉。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项“紧锣密鼓”: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搭配不当。 C项“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用错对象。D项“坐收渔利”:比喻利用 别人的矛盾而从中获利。此处语境是利用自己知识与资金,用错对象。 答案:A
3、(2012 浙江高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易张冠李戴,用错对象的成语
洗心革面 萍水相逢 明日黄花 汗牛充栋 罄竹难书 擢发难数 行云流水 多事之秋 一挥而就 青梅竹马 耳鬓厮磨 彻底悔改,重新做人 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过时的事物 书多 罪恶多得写不完 罪恶多
诗文舒展自如,无拘束;事物流转不定,易消逝 国家不安定 才思敏捷,写文章快 男女儿童一起玩耍、天真无邪 亲密相处、相爱的情景(男女)
[分析]“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 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句 中是学生向老师请教,用“不耻下问”, 显然用错了对象。
(5)身处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面对 层出不穷的新发现和浩如烟海的新技 术,你也许会发出“我落后了”的感 叹。于是,“终身学习”的理念应运 而生。 分析:浩如烟海:形容书籍、文献、 资料等非常丰富,不能用来形容新技 术。
成语误用类型直观图
望文生义 用错对象 褒贬误用 不合逻辑 搭配不当 重复累赘 谦敬错位 自相矛盾
成 语 误 用 类 型
考点2 避免张冠李戴,对象不当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和“方向性”, 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把使用的对象、特 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错,如果把握不准,就 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出现张冠李戴 的错误。如“巧夺天工”是指精巧的人工胜过 天然,只能用于人工制作的东西,不能用于本 来就是自然的东西;“豆蔻年华”只能指女子 十三四岁的年纪,而不能用于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