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关系复习资料(2016)

国际关系复习资料(2016)

国际关系分析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章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1)文献回顾;1、从前人的研究方法基础深入,从而产生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效果。

2、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走弯路,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3避免重复前人已经完成的结果。

4、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的缺陷或不足确认自己的方向。

(2)寻找研究问题;三个条件1.所选择的问题应该是一个没有答案或是现有答案有缺陷的问题2.所选择的问题应是一个有学术或社会意义的问题 3.所选择的问题是研究者有可能回答的问题,即这个问题的难度在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条件之内(3)提出合理假设:有了问题之后研究者需要提出假设,即可能的答案(4)检验假设:首先要制定出检验假设的标准,举例并进行逻辑论证(5)得出结论:是对一个问题的答案二、国际关系学属于什么范畴?(政治学)国际关系的研究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全球范围内的跨国界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第二章一、国际体系:由三个要素组成国际行为体国际格局国际规范国际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从事跨国活动的国家、组织和个人等国际格局:国家之间的实力分配和大国间的战略关系国际规范:国家间在长期互动、交往中形成的并对国家行为具有不同约束力的习惯、规则法律等。

二、维也纳体系:拿破仑用战争向欧洲输出革命,欧洲的封建君主非常惧怕,他们联合对抗法国。

维也纳体系恢复欧洲的封建统治,并且把拿破仑统治下已经解放的民族重新置于战胜国的民族压迫之下,这是一种历史的逆流、历史的反动。

但是体系作为国际关系的一个转折,它开启了用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

三、凡尔塞——华盛顿体系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以后,是战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建立的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

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一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它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四、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的国际会议。

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以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新的国际格局正在形成之中。

五、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无政府)为什么国际社会形不成中央政府?(没有军事暴力垄断权)国际道德与国内道德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国家可以违反社会规定,私人不能)六、什么是国家?(国家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制度。

)一个有国家的世界与一个无国家的世界,何者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世界政府的情况下,人类可能在没有国家的状态下保持秩序。

在没有世界政府的情况下,没有国家人类就会相互屠杀。

)第三章:一、国家的基本形态有哪几种?民族国家与其他国家形态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国家的形态有:城邦、分封制国家、君主国家、帝国与民族国家区别:主权成为国家基本构成要素,国家权力在民成为道义原则。

其他形态的国家的构成要素只是土地、人口、政府,无需要主权,国家权力在统治者而非民众。

二、国家主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国家主权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基本内容:对内的管辖权,对外独立权,平等权和自卫权陆地主权即领土边界海洋主权沿陆地基线向外12海里的领海,12到24毗邻区,拥有海政管理权,12至200海里为专属经济区。

大陆架主权大陆架自然延伸领空与太空主权领空是领土和领海之上的大气层。

大气层上外空为人类共有性质;1.国家主权的基本性质不变。

对内为最高权威,对外排他性、不可干预性和不可让与性。

第四章一、国家利益与对外决策中的地位是什么?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决策的出发点决策者在对外决策中最大限度来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在多数情况下,国家利益与决策者的利益是一至的。

二、民族主义最大的破坏作用是什么1.加剧大国冲突:经常成为大国关系的恶化力量2.破坏国际次序:不加限制的民族自决原则容易引发分离主义和国家解体,从而成为当代破坏国际次序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3.制造民族仇恨: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制造民族歧视、仇恨和排外等行为第五章一、实力与权利的有何区别?(前者为绝对能力,后者为相对能力)权力的性质是什么?(目的与手段的双重性)国际权力的决定三要素?(实力对比、国际规范、相互关系)二、发展与崛起有何区别?崛起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发展是指绝对实力的增长,而崛起是指相对实力的增长大国崛起的条件:1.安全条件基本生存保障2.政治条件是获得国际承认,内部实现政治稳定。

3.经济稳定具有大规模出口能力和技术赶超能力。

三、兼并战略、结盟战略、搭车战略有什么区别?兼并战略:是指通过不断吞并他国领土来积累自身死了的决策结盟战略:是指以自己为盟主与世界上尽可能多的强国结成同盟的战略,霸权国家为盟主。

搭车战略:结盟战略与搭车战略都是借助其他大国的力量,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霸权国家为盟主,后者试图以本国为盟主。

第六章:一、和平与安全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和平不必然带来安全?和平是指没有战争的状态,而安全是指没有威胁、恐怖和不确定。

和平是关于安全状态的概念,而安全是关于安全程度的概念。

我们可以把国际安全划分为“和平”、“非战非和”和“战争”三种性质(和平是安全状态,安全是威胁大小的程度)在和平条件下,威胁依然存在二、冲突为什么是合作的基础?合作与和谐有什么不同?合作基础是:有关双方选择的互相妥协,是建立在冲突上的(国家利益决定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而且冲突与合作是国际关系的表现形式)。

不同:合作是以利益冲突为前提,和谐不存在利益冲突。

第七章一、国际危机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国际危机管理条件有哪些?一是事发突然,用于解决冲突的决策时间比较有限二是国家重大利益受到严重威胁。

三十冲突本身有升级为军事冲突和战争的危险管理条件:(1)挑战方有可能部分地放弃已获得的重大利益(2)双方或多方都有解决国际危机的意愿。

(3)在较短时间内存在沟通、妥协的渠道和方法二、国际维和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国际维和中的“有和平可维持”的含义是什么?一是防止已经发生的军事冲突蔓延和升级,二是促使促使已经发生的军事冲突结束。

和平可维持是指军事冲突双方有意愿暂时体停止打击对方的军事行动。

第八章一、中国的战略核威慑经历了那些阶段?怎样更好的维护国家利益?-第一阶段:1964年之前,这个阶段的战略被称为心理威慑或抵消性威慑,即视美国的核力量为“纸老虎”,使美国的核力量对中国不形成威慑。

第二阶段:在1964之后,这个阶段称为存在性威慑,中国开始拥有和武器能力,但还没有可靠运载能力或有效的报复手段。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个时期的战略称为最低威慑,建立不在核武器的数量上,而是考虑中国的核武器报复能力。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个时期最低可信威慑,这时中国的核威慑的可信是建立在核武器的机动能力上。

国家利益维护:(1)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这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国际地位和切身利益决定的。

①中国近代饱受战乱和贫困之苦,深知和平的珍贵,这种经历和认识促使中国外交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目标。

②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绝不会去侵略和奴役别国人民。

③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突出问题。

从优化国际环境,维护中国安全、领土完整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出发,也要把和平与发展作为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

(2)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九章一、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有哪些?意识形态对身份的认同有什么作用?第一,为人们提供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思想框架。

第二,帮助人们明确他们的行为目的和行动指南。

第三,帮助人们建立共同的政治身份认同。

意识形态一致的人们自然地认为他们同属于一个群体,并以此区别于其信仰不同的人。

现代政党政治是典型代表,不管民族、种族是否一致只要他们的政治信仰一致时,他们就会在政治上支持,反对与他们不同的政党。

第十章一、国际法的基本原则?(1)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是在自己的主权范围内行使主权的,只有国家主权存在,才能保证国家领土主权不可侵犯,才能保证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原则:互不侵犯原则是指各国在其相互关系中不得以任何借口进行侵略,不得以违反国际法的任何其他方法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胁侵犯另一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完整,不得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3)民族自决原则:国际法上民族自决原则的含义是指,被殖民主义奴役和压迫的民族,有采取国际法确认的一切合法手段,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的主权国家,并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社会政治制度发展民族经济的权利。

(4)善意的履行国际义务原则:是指一个国家应善意履行《联合国宪章》提出的各项义务,善意履行由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产生的各种义务,善意履行其作为缔约国参加的有效双边或多边国际条约所承担的各种义务。

当其参加的国际协议与《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会员国义务发生抵触时,应优先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

十一章一、在国际分工中,什么是水平分工、垂直发工和混合分工?(1)垂直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产业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矿业的分工。

如日本(2)水平型:水平差不多的国家之间的分工,既有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也有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

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大多是水平型形式的国际分工。

(3)混合型:同一部分国家是“垂直型”,而同另一部分国家是“水平型”的分工形式。

三种国际分工的形式,由垂直型国际分工为主,演变成了以混合型分工为主十二章一、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合作的区别是什么?区域化的动力是什么?区别权力的过度与否是判断区域一体化和区域合作的根本区别区域化的动力:1.其他国家地区的竞争压力2.换季全球化的压力3.追去一体化的效益4..增强与领国的政治和安全互信十三章一、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何者将受到更多关注?传统安全主要是指领土完整,即主权不受侵犯,危及主权安全的主要是外来的军事威胁。

一般来讲,非传统安全主要涉及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等。

在中国的安全环境中,周边问题居特别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主要来自邻国。

在过去的很长时期里,我国周边由外来军事威胁而造成的危及国家主权的传统安全问题,一直被普遍关注。

但对由非军事威胁而产生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却没能引起足够重视。

在90年代初,我国周边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已经显现,但还够不成战略威胁,但到了90年代末问题明显严重了,而且90年代初并不突出的国际金融危机、信息安全和恐怖主义破坏活动也成为严重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