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讲话的艺术生活感悟

讲话的艺术生活感悟

讲话的艺术生活感悟
一个人一生中做得最多的有两件事:一是言,二是行。

言就是讲话。

也许有人会说,讲话有什么难的,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何难之有?其实,这个问题说易则易,说难也难。

最近我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说话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最容易,因为三岁孩子也会说话;最难,因为擅长辞令的外交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

”所以说,作为领导干部,无论在任何场合讲话,讲什么话,都要讲究艺术性。

讲话怎么才能有艺术性?除了云帆先生前文所讲的讲新话、讲实话、讲短话、讲精话、讲情话外,笔者认为,还应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必须具备很强的穿透力。

就是说,别人听了你的讲话后能有所启迪、有所收获、有所震撼。

如果你讲了半天,听众如同喝了一杯白开水,一点感觉都没有,那你的讲话又有何意义!这种穿透力来自哪里?来自道理与知识。

靠道理来说服人,靠知识来吸引人。

综观古今中外,所有好的演讲家都有这个特点。

翻开于丹的《论语感悟》,通篇充满了道理和知识。

那一个个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寓事于理,知识面广,引人入胜,难怪听众如此喜欢听于丹的讲演。

美国总统里根在他的就职演说中,专门引用了我国道家创始人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为他的演
说增色不少。

二是必须具备很强的应变力。

在什么场合、有什么对象讲什么话,这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如果不分场合、不管对象,千篇一律,那样的讲话势必缺少针对性和感染力。

著名作家林语堂,有一次去参加一个演讲会,轮到林语堂发言时,已到了吃饭时间。

林语堂走上讲台说道:“绅士的演说应该像女人穿的迷你裙,越短越好。

”然后简单明了地阐述了自己演说的主要观点就结束了,总共不超过三分钟,没想到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XX年5月,台湾宋楚瑜访问大陆。

5月9日,宋楚瑜到湘潭寻根问祖,在自己的家乡,宋用地道的家乡话进行演说,他说:“楚瑜我回来了,带着堂客回来了。

”马上引来一阵热烈的掌声。

应变力是对能力素质的综合检验,领导干部在讲话中必须认真把握。

三是必须具备很强的思辨力。

思辨力就是思想性和说服力。

有的人讲话啰啰唆唆,讲了半天大家不知道他要讲什么。

还有的人一开口就是老八股,或者大话、套话、空话一大堆,主题不鲜明,说服不了人。

这些都是讲话的大忌。

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在《外交演讲要讲艺术》一文中说,外交演讲一定要有思想性和说服力,为什么讲,讲什么,怎么讲?必须让大家听明白。

同时要多用事实回答提出来的问题。

外交演讲是这样,领导干部平时讲话也应当这样。

XX年12月,温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有一段话很精彩。

他说:“中
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

”这段话有思想性,又有说服力,立刻博得听众的热烈掌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