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田野考古学_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_课程笔记

1934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城子崖》
1945年夏鼐对宁定阳洼湾遗址的发掘
对梁思永先生土质土色划分地层的科学方法的应用
考古学年代学理论:墓葬填土的遗物,要早于墓葬里的随葬品,早于墓葬的形成年代。
在一座齐家文化的……………………,确定仰韶早于齐家,纠正安特生关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错误,为建立黄河流域有关新石器时代的年代序列打下基础。
田野考古学之定位
一、学科诞生的标志
发掘是田野考古的核心容,是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是考古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
能否独立主持、科学完成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是界定是非考古学家的标准。
田野考古的基本容: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田野考古报告的整理
考古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利用考古文献来研究问题
二、学科发展的基础
仰韶文化与历城城子崖龙山文化的早晚
后岗小屯殷墟商文化
30年代梁思永先生发掘后冈三叠层,从根本上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早晚问题。
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西来说
40年代,夏鼐在宁定阳洼湾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根本上否定了安特生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理论。在齐家文化的墓葬填土中发现两块典型仰韶文化的彩片。得出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
1926年济对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
中国学者独立开展田野考古发掘的第一人;
1928年,吴金鼎在发现城子崖遗址
我国学者第一次独立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后经发掘发现命名了“龙山文化”;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队殷墟的发掘
所长傅斯年组建考古学组,并选定在殷墟发掘。考古所所长济主持。我国政府学术机构第一次独立主动进行的考古发掘;
规化
1984年,举办全国田野考古工作领队培训班,颁发领队证书。
1984年,颁布《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实行)》
这两个措施,推动了全国田野考古工作的规化,使田野考古工作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快速发展
其他大学陆续开设考古学专业;
秉琦提出“考古区系类型理论”之后,各地区田野考古学的课题意识和学术意识得到加强,建立各地区的文化序列,从而推动考古学科的发展;
3、理论基础
考古学许多理论的形成是从田野发掘中得来的。
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考古学基础理论——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
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田野考古学不断科学化和蓬勃发展基础之上的。
(考古学文化定名理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文明发生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
四、学科交叉前沿
数字化趋势更加明显
利用GIS
开发推广田野考古计算机管理系统分析考古材料
利用互联网公布和传递考古材料
使用电子全站仪测绘和记录考古材料
电脑、数码相机、录像机的使用
考古学的记录和分析手段已跨入了数字化时代
田野考古学要求
一、专业素质的要求
美国1979年《考古学基础》:
应是一个理论科学家,站在哲学研究的高度
应是一个方法论专家,为达到理论研究上的目的,规定研究所采用的技术和手段
1948年,秉琦发表《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报告
首次将考古学地层学和类型学相结合的成功例
中国考古类型学之父;
构建中国考古学学科理论“秉琦理论”
九个事件、九个人物
2、两个阶段的划分
前一阶段,1921——1931年,按深度计层发掘,地质地层学
后一阶段,1931——1948年,按土质土色发掘,考古地层学,能够正确把握堆积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的考古地层学理论。
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为田野考古的繁荣带来了新的机遇,调查、发掘遗址的数量和规模都有空前的扩大;
专门讨论田野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论著不断出现,推动了考古学方法论的建设和学科自身体系的建设。
编写出版了有关田野考古学方面的工具书和教材《工农考古知识》、《田野考古工作手册》
《田野考古学》
3、二十世纪后期的多学科参与和数字化趋势
高科技手段被引入田野考古和研究工作中:
物理勘探、化学勘探、航空考古勘察、碳十四测年、孢粉分析、灰像法分析、岩相分析、金相分析、微痕分析、中子活化分析、人骨鉴定、人种研究、考古DNA分析等。
多学科交叉更加实验场(对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的发掘和收集外,对遗迹的保护,不仅要研究也要保护)
1、材料基础
获得考古学研究的材料,遗存是通过发掘获得。
从考古材料出发,被考古材料牵着鼻子走,以材料为基础。
例子:忠培:
6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巨大变化:考古材料,考古发现的积累速度与规模已远远超越了考古研究的速度与程度
田野发掘材料的爆炸性增长,研究滞后于考古材料的发现
2、实证基础
考古发掘对解决学术问题的争论
1929年裴文中对店遗址的发掘,发现第一个人头盖骨,随后又发现大批石制品和人类用火遗迹。把中国的历史提前了数十万年。
1931年梁思永对后岗遗址的发掘
第一次按土质土色划分地层,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方法
三叠层的发现,解决了小屯、龙山、仰韶三种文化的年代早晚关系
中国田野考古学的科学化,地层学之父,揭示考古学的层位关系,为考古学年代学的建立奠定基础。
埋藏地下的遗存进行田野考古发掘,与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测绘学
全部遗存都是以物质形式存在。因此许多用来进行鉴定和检测的仪器设备都有可能运用考古学中。
自然遗存对考古学以外的学科提供研究材料
文化现象对许多人文学科有研究,蕴含多方面的文化容
技术手段
五、公众关注的热点
电视传媒关注的热点节目之一
社会成功人士对考古工地和文物库房产生浓厚兴趣
应是一个有动手能力的技师,具有发掘和整理的技术、技能,能够独立开盏工作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受民众关注
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的《公众考古学》出现
田野考古学简史
一、解放前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举要与阶段划分
1、解放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田野考古工作
1921年,安特生在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
时间、地点、人物、容、意义(打破两个治学传统:史学和金石学,获取科学的研究古代人类历史的材料);
二、新中国成立后田野考古工作取得的新进展
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体制建设和队伍建设
设立文化部下文物局、中科院下考古所
建立了田野考古工作的审批体制
1952年,北大设考古专业
1952—1955年,举办四届考古培训班
1959年编写《考古学基础》,关于田野考古学的指导书目
2、二十世纪后三十年的规化和快速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