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1.总体文学就是比较文学。
(X )错误。
总体文学虽然与比较文学有密切的联系,但比较文学不等同总体文学。
比较文学是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同时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联系。
而总体文学是将文学作为一个整体的角度去追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如从世界的角度来研究戏剧和小说的发展,以寻找规律性的现象。
2.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
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这就是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
(X)错误。
这种说法将比较文学的“互识”和“互证”功能混淆了。
题中所说的是比较文学的“互识”功能,而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是指以不同的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和,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3.在具体的某部(篇)文学作品中,题旨可以随着作者的意愿而千变万化。
(X )错误。
题旨是题材中所蕴含的旨意。
在一部作品中,它是局部的、有限的、相对稳定的,不象主题那样覆盖全局,也不象主题那样随着作者的意愿而千变万化。
4.“在远东国家中,迄今为止还没有按照类属对文学现象进行过系统的分类!”(X )答:这种说法不够确切的。
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成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已经对诗歌进行了风、雅、颂的分类,后来,班固、曹丕、陆机、挚虞等都进行过分类。
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功能”为标准,建立了三十四种文类的系统,同时,他在这个系统之外,创造性的提出了“体性”的新的研究层面。
因此上述说法是不确切的。
5.哲学思想可以离开文学而存在,文学却不可能完全离开哲学思想而独立。
(V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文学家是人,是思考着的人,他必然受到某一时代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也必然对遭遇的一切进行思考。
好的作品必然在某些方面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6.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文化的互识、互证、互补。
(V)7.中西方比较文学,应避免将西方理论当做“解牛之刀”,把中国文学文本视为“被解之牛”,因为这种做法是西方中心论的单向阐释。
(V ?)正确。
因为这种西方中心论的单向阐释,是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中国文学,但是并不真正构成比较的基础,所以要在中西文学比较中避免。
8.文学翻译与一般文字翻译不同,不只是文字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观念的传递,翻译涉及译者的个性因素,更涉及译者的文化心理积淀,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创造性叛逆”。
(??V)正确。
因为时翻译文学不可能脱离译者的文学再创造而存在,翻译家的责任不仅是有创造性地再现原意,而且在两种语言相切的地方,吸取外来语言的优长,发展本土新的语言,形成新的文字因素,所以正确。
9.比较文学人类学缺类研究发现,汉传统文学以致汉文学影响的传统东亚文学都没有史诗这类文学作品,而这恰恰是西方文学传统中的精品。
(?V ?)正确。
西方文学传统中有许多优秀的史诗,例如《荷马史诗》等,而汉传统文学以致汉文学影响的传统东亚文学都没有史诗这类文学作品(虽然在少数民族文学中存在),所以正确。
1 0.中国传统诗歌主要是抒情,西方传统诗歌则有大量叙事。
(?V)正确。
在中国,诗歌传统是以抒情为主,那些作品传承着中国诗歌以抒情为主的文化传统;在西方,古代诗歌最初以史诗的面貌叙说人间英雄和天上英雄,讲述各种冒险故事。
因此上述说法是正确的。
名词解释文类学: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是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域下对文类问题的探讨,既包含上述各个层面的问题,也包括某一文类的跨国界流传演变现象和缺类现象的研究。
相对于民族文学中的文类学研究,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更加宽泛和复杂。
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是在不同个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
简答题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的条件和标志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 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着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 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何谓异质文化的互识、互证和互补异质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首先建立在相互认识的基础之上,其次才是互证和互补。
“互识”是对不同文化间文学的认识、理解和欣赏。
十九世纪初的歌德,十分关注世界文化的交流,西方一般都把比较文学这一学科产生的思想渊源追溯到歌德谈话中出现的“世界文学”概念,而这次谈话恰是对中国文学的浓厚兴趣开始的。
“互证” 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和不同的应和,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同国家的社会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这就决定了文学也会有规律性的同步发展。
人们对文学的审美活动,也有共同的规律,只有通过多种不同文化体系的互相参证,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其共同性,同时反证其不同性,达到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
“互补”。
互补包括几个方面:其一是在与“他者”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并突出自身的特点。
其二是指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但决不是把对方变成和自己一样。
其三是“互补”还表现为以原来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或误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从而获得对该文本的全新的阐释和理解。
两种文化中不同文学的“相遇”不能不用一种文化框架去解释另一种文化中产生的作品,这不仅不会将一种文化的作品变得和另一种文化的作品一样,而是对原有的文化增添新诠释、新风貌,是原有文化的新发展。
其四“互补”还包括一种文化的文本在进入另一种文化之后得到新的生长和发展。
3、影响研究的价值与局限。
影响研究形成了一套经典的最传统的比较文学实证关系的研究范式,并逐步确立了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局限在于其研究范围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把文学范围限制在欧洲文学内部,同时把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排除在外。
其次,强调事实联系,在研究方法上单纯遵循实证主义,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走上了缩小了研究范围,限制研究领域的自我设限的道路。
他们把因果关系的考察看成影响研究的一个法则,探索某一件外国作品或某一个外国渊源来解释另一个作品的途径,他们把文学的比较研究化成了简单的、机械的因果模式,完全忽视了审美的判断和哲学的思考,比如鲁迅的“狂人”曾借鉴了果戈理、尼采笔下类似的形象,然而我们不能因此把他们归结为原因,把“狂人”归结为结果,完全从自然科学的因果论来解释文学间的影响是不科学的。
4 、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也称“创造性背离”,最早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尔皮提出。
由于文化与文化的差异、语言与语言的差异以及译者的表达、气质等与原作者有差距,这种叛逆是必然的,给原作注入了新的生命。
文学翻译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就必然存在叛逆,创造性叛逆不是误译,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表现形式是翻译中的删减、增加和意译,这在诗歌翻译中尤为突出。
5.? 怎样理解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请举例说明。
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是指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收营养,谋求新的发展。
具体的说,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在与“他者”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并突出自身的特点。
其次。
“互补”是指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但决不是把对方变成自己一样,也不是把自己变成和对方一样。
再次,“互补”还表现为以原来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或误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因而获得对该文本全新的诠释和理解。
最后,“互补”还包括一种文化的文本在进入另一种文化之后得到了新的生长和发展。
6.简述中西诗歌比较研究应注意的事项。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的范围既包括英、法、德、意、俄、西班牙等欧美各国的诗歌,也包括了中国的汉、藏、蒙、维吾尔等各族的诗歌,还包括了与诗歌有关的语言学、心理学、哲学、民俗学、历史学与艺术等众多学科领域。
因此,中西诗歌的比较研究,是包含了众多对象与众多层次的复杂的研究工程,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地、辩证地、宏观与微观结合地从事这一研究。
与此同时,还应调动多种研究方法,采取多种研究视觉,同时紧紧围绕文学研究这个中心。
例如,在从事垮学科研究的中西诗歌比较研究时,应充分注重它的文学性。
( 5 分)对中西诗歌比较研究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既要用宏观的比较文学眼力把握研究对象,又要用微观的细究来扎实地处理中外诗歌现象。
与此同时,还应当平等和综合地运用中外各家理论之长来推陈出新,避免陷入欧洲中心主义或其他中心主义模式的窠臼。
唯此,才能符合浩瀚悠久而又自成体系并丰富多彩的中外诗歌实际,也才能发扬比较文学之长去获得更加全面与可信的科学认识。
( 5 分)7.举例说明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技巧渗透现象。
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在中外文艺活动中是较多见的。
在西方艺术中,一种艺术技巧向另一种艺术渗透,如绘画进入诗歌,叙事进入音乐等更是常见。
美国的艾肯就是成功的利用了音乐的象征和技巧的小说家和诗人。
艾肯在他的诗中“让我们听见这种缥缈飞逝的心灵的音乐的全部协奏”。
众所周知,T?S?艾略特更是在他的诗中,自觉地、积极地引进了音乐的技巧。
海伦?加德纳认为艾略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诗《四个四重奏》由四首诗组成,每一首诗都分成五个部分,可以看成是“都有自己结构的五个乐章”。
由此可以看出,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
(10 分)8、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9、什么是“期待视野” 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10、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 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