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水哲学思想李宗新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1年。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把水明确地提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全面而深刻地论述,因此称老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哲学家。
首先,老子对“道”的论述有明显唯物主义倾向。
在《道德经》的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
”第四章中说:道“渊兮似万物之宗。
”第八章中说:水“几于道”。
第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第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四十一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而德畜之。
”第六十三章说:“道者,万物之注。
”如果把这些论述综合起来,其主要意思就是:道,是独立存在于天地之先的万物之源。
道生万物,是万物之宗,万物之注;道中有象,道中有物,道法自然。
这些论述可以看出老子唯物主义的倾向是显而易见的。
但老子又同时说,道是非常道,不能用语言来表述,是惟恍惟惚,是难于捉摸的,这也是古代朴素唯物论的共性。
其次,水“几于道”说明“道”由“水”而生。
唯物论的认识认为,人的任何观念、认识和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老子的哲学把“道”与“水”联系在一起,无疑是他从“水”中得到启示,并用哲学的语言来抽象和概括了水的特性。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中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意思说,“道”是不可见的虚体,但它的作用却无穷尽,好似汪洋大海永远装不满。
它又像深渊那样的沉邃,是万物的宗室。
这里的汪洋大海,这里的深渊,无疑都是盛水之物。
最后,水“几于道”也是以水喻道。
因为在老子看来,道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用语言来表达。
但是,水很像道,是道的具象和实体。
因为水的特性和作用都很像道,这样就把“惟恍惟惚”,玄而又玄的道具体化,形象化了。
老子除了直接说水“几于道”之外,还用与水有关的“谷”来形容和解释道。
在《道德经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云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是形容空虚,是存水的地方,这里的“谷”与“道”是一个意思。
老子在这里继续以谷“几于道”来说明“道”是永恒不死的母性,是天地之根本,它的存在所发生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综上所述,老子的“道”是具有明显的物质性。
2“天下莫柔弱于水”柔弱胜坚强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是揭示客观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
老子的《道德经》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在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包阳,冲气以为和。
”即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本身包含着阴与阳的内在矛盾。
“三”是阴阳对立之“和”,从而形万物。
“冲气以为和”,就是说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生和发展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列举了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大小、多少、高下、远近、厚薄、重轻、利害、祸福、愚智、吉凶、兴废、进退、主客、是非、辩讷、公私、贫富、治乱等等。
这些都表明老子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种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看作是一切事物普遍的、恒常的规律。
同时,老子还认为相反相成的对立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在五十八章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些都是老子对辩证法精彩的论述。
以水为题论辩证法的思想是老子水哲学的重要内容,老子关于以柔弱胜刚的认识据说源于他老师常枞对他的教导。
西汉刘向在他的《说苑敬慎》中讲了这么一件事:老子的老师常枞在临终前,老子问老师还有什么事要交待,常枞张开他的嘴巴给老子看,说:“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还在。
”常枞又说:“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没有了。
”常枞问:“你知道原因吗?”老子说:“舌头还存在,难道不是因为它的柔软的缘故?牙齿没有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强的缘故吗?”常枞说:“是的,天下的事理都在这里。
你知道这些,我就没有其他的话再告诉你了。
”老子在《道德经》中进一步借水明阐了这一思想,第七十八章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就是说,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
水性之柔,却无坚不摧。
的确,点点滴滴的雨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可以把坚硬的石头滴穿;排山倒海的海潮、洪水,能吞没农田房舍,冲毁一切坚固的建筑物,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抵挡不住。
因此,可以说,以柔克刚是一条重要的自然法则。
3“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人生哲学又叫人生观,是对人生的幸福、生死、苦乐、荣辱、爱情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是老子水哲学中最精彩的部分。
老子在《道德经八章》中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就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这是老子“上善若水”人生哲学的总纲。
具体包含有3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善利”。
老子认为“水”和“道”的基本特征是善利万物的。
为了说明水的善利,在《道德经八章》中列举了7种表现:“居,善也,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
”在这里,老子把水的品行人性化了,他认为最善的人应该具备7种水德,即:居住,要像水一样,选择深渊、大谷、海洋这些别人不愿去艰苦而低下的地方;心胸,要像大海一样宽阔,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要像水善利万物一样的真诚、包容、甘于奉献;说话,要像水善利万物一样诚实而恪守信用;为政,要像水一样清净、廉洁,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做事,要像水一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善利万物;行动,要像“好雨知时节”一样的把握时机。
老子认为正因为水有这7种美德,所以最接近他的“道”。
这里以水论道,实为以水论人,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根本内容。
第二,“不争”。
如果说“善利”是水和道的基本特征,那么“不争”就是水和道更高境界的特征。
老子的“不争”哲学和他“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道德经》多处谈到这一思想。
在第二章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费始,生而费有,为而不恃,功成而费居。
”第八章中说:“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三十四章中说:“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第八十一章中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在老子看来,“无为”和“不争”是作圣人的标准。
就是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张扬自己,不向万物索取回报,圣人应该像水一样,不做妄为之事,用“无为”的态度看待一切,用“不言”的行为引导大众。
要任凭万物自然的生长而不加干涉,造福万物而不主宰万物,做了有益的事不要居功,不要去争名、争利。
第三,“处下”。
“处下”是“不争”重要表现形式。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处论述了“处下”的表现和好处。
在第八章中说:水是“处众人之所恶”。
第三十三章说:“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六十六章中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这是常理,所以老子说是“处众人之所恶。
”因为水有向低处流这一“处下”的天性,而水“几于道”,说明“水”同“道”一样具有“处下”的特性,像江海的水由百川溪谷的汇聚而成一样为万物所依归。
江海能为百谷之王,正因为它处下,成为众多河流汇聚的地方。
这些就是老子水哲学中“处下”的基本含义。
老子认为“处下”为“上德”。
在老子看来,“处下”能使人具有“上德”。
在二十八章中说:“知其雄,守其雌,天下为溪。
天下为溪,常德为高??知其荣,守其辱,天下为谷。
天下为谷,常德为足。
”四十一章中说:“上德为谷。
”“溪”和“谷”是流水和存水的地方,是低下的地方。
老子在这里把“处下”与“守弱”、“守卑”联系在起来了。
老子认为,知道刚强雄壮,而处于雌柔微弱的地位,这就像天下的溪流,德性就永远不会离失,不废江河万古流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知道什么是荣耀,而安守卑辱的地位.这就好像天下的川谷,德性才能得到充足,所以崇高的德性好像山谷。
“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教导做人要有水一样的美德。
水善利万物,是其宏德;利而不争,为其谦德。
处于守卑,为其厚得,水之极善也。
做人,就应该学习和培养这种美德。
宽大为怀,宽容为尚。
不以一得一孔之见而自执,更不以一时之利害、得失、荣辱、是非而耿耿于怀。
凡事都应超拔达观,善待万物与群类。
只有这样,人与人才能友好相处,人与自然也能容为一体。
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美好的世界就能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篇二:高中哲理散文优美哲理散文欣赏(共16篇)1、信念决定成败小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呢?原本,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没有贫贱与贵福之分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道路上便出现了飞黄腾达、失意落魄与平平而过。
同样都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为何结果却如此迥异呢?当自己一天天长大,才渐渐明白,其实人生的所有事情都是从信念开始的。
大多数时候,成功与失败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医学上曾经做过一个试验,给100个得了同样疾病的人同一种药,然后告诉他们,这药是可以治愈他们的特效药。
有40%的病人治愈了,只因为他们相信这种药可以治愈他们的疾病,反之,一旦病人被告知得了不治之症,那他们的病情将很快会恶化,只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没救了。
当停止并放弃尝试的时候,自己面临的就只是失败,如果相信自己不会失败,也不能失败的时候,就只能去做自己必须做的事。
有这样一个小品,一位催眠大师从观众中选了几个人来做催眠。
大师要其中的一个观众在桌子上躺下,他催眠了这个人。
然后告诉他,现在他的身体坚硬如一块钢板,大师搬来两张椅子,分别放在这个观众的头和脚部,以支撑他的身体。
然后把桌子搬开,这个观众的身体又由两张椅子来支撑头和脚,但竟然能保持着平躺在桌子上的姿势,他的身体真的如同钢板一样坚硬。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催眠大师坚信他能做到,相信能做到就做的到;反之,想着自己做不到结果就真的做不到。
没有人想失败,然而事实上,真正失败的人是他从未好好地尝试过,因为他们害怕失败。
倘若他真去试过,他就会不断汲取经验,并最终走向成功。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想法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一个人的行动会改变一个人的习惯,一个人的习惯会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
在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里,你想获得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你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也就是说信念决定了你想要什么,得到什么。
早在19世纪,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就说过,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类可以简单地通过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来改变自己的生命。
这足以证明人的信念是无穷的,它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
除非有信心,否则,我们将无法实现我们的梦想。
正如韩红所说:“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每个人都是世界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