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复习资料一、填空1.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 基础性)、(普及性) 和(发展性 )。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6.《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 (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 等四个学习领域。
7.“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8.教学活动是师生 (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 )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9.《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 : 数学 (抽象)的思想、数学 (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10.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 ( 发现和提出问题 ) 是创新的基础 ; ( 独立思考,学会思考 )是创新的核心 ; 归纳概括得到 ( 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111.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 ( 数据 ) 和客观世界中的 ( 随机现象 ) 。
12.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 ( 数学课程资源 ) ,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13. 《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4. 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是第二学段数学思考的目标之一。
15.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6.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17.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18.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 动手操作 ) 、( 自主探索 ) 与( 合作交流 )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9.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 组织者 ) 、 ( 引导者 )与(合作者)。
20.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 ( 现实的 ) 、 ( 有意义的 ) 、( 富有挑战性 )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21.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
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2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2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224.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25. 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来(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
26.《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 : (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7.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28.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二、选择题1.教师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 ( C ) ,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A、探究式B、自主式 C.启发式D、合作式2.《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 ( B ) 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A、空间图形B、图形与几何C、几何与直观D、图形与直观3.推理一般包括 (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D、合情推理和逻辑推理4.“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 A )次。
A、一B、二C、三D、四5.在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速度要求( B ) 。
A、3-4 题/分B、1-2题/分C、2-3题/分D、8-10题/分6. 在第二学段知识技能方面要求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 ; 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 了解 ( C )的意义。
A、分数B、小数C、负数D、万以上的数7.在第二学段情感态度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养成( D )、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3A、克服困难B、解决问题C、相信自己D、乐于思考8.( B )的含义是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 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休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A、理解B、了解C、掌握D、经历9. 在设计一些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时,教材可以展现( C)的过程。
A、“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求解验证” B 、“经历收集数据一查阅资料-- 独立思考”C、“知识背景一知识形成 - 揭示联系” D 、“合作交流 - 实践检验一推理论证”10.( D ) 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
A、文本资源B、社会教育资源C、生成性资源D、信息技术1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C )。
A. 联系生活学数学B.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2.《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 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动词。
“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A)的动词。
A. 过程性目标B.知识技能目标C.结果性目标13.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 C )。
A、成绩B、目的C、过程14、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C )过程。
A. 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15 .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一个特点就是( C )。
A.强调探究性学习B.强调合作学习C.内容密切联系生活D.强调 STS课程设计思想16、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 ( B )。
A. 学生是发展的人B.学生是自主的人C. 学生是独特的人D.学生是独立的人17.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 ( A ) 。
A. 认知内驱力B.学习动机C.自我提高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418.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 ( A )。
A. 及时复习B.及时休息C.过度复习三、简答题。
1、简述应用意识的含义 ?一方面 ,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①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②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①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②指对数学有一种正确的观念,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2、简述行为动词“探索”的基本含义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3、简述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应包括哪些内容: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4、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并处理好哪几个关系?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5、简述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如何体现?5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6、简述《标准》中总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7、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与数量;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8、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体现在: 1、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9、怎样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6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10、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一一定理( 公式 ) 一一例题一一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什么样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11.谈谈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体会,并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