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立体裁剪》课程标准

最新《立体裁剪》课程标准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立体裁剪》课程标准课程代码:512079 总学时:90学分:5艺术设计系服装教研室制订2011年1月20 日《立体裁剪》课程标准课程编码:512079 课程类别:专业技能模块适用专业:服装设计授课单位: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分:5 学时:90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范君 2011年1月20日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陈玉红 2011年2月10日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立体裁剪》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单位重点建设专业群重点建设课程之一,也是服装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该课程采用立体造型的手段,在人体或人体模型架上,直接进行服装三维立体设计,解决平面结构设计难以解决的不对称、多皱褶的复杂造型,从而把设计艺术转化为实用服装,是集服装设计、面料使用、裁剪制作和审美、技术、应用于一体的综合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培养学生的立体结构设计能力和样板获取能力。

依据企业生产实际制板人员应用立体裁剪技术制作服装样板时所需要的岗位能力要求,教会学生熟练应用立体裁剪技术圆满完成制作样板的工作任务,具备相应的岗位任职能力。

1.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的性质:《立体裁剪》是服装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立体裁剪是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服装制版方向)的一门专门化方向课程。

其功能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立体裁剪的基本知识、具备处理立体裁剪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达到服装制版人员相应的上岗标准。

立体裁剪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造型、裁剪,面对人体模型,直接感受面料的特征及可塑性,并可做出平面裁剪所无法做到的造型,不仅可独立操作,而且可以与平面裁剪相结合,达到完美的效果,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体形特征,加深学生对服装立体性的理解,明确人体对服装的基本要求,掌握立体裁剪的基本方法,并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与其他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课程的作用: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我们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分析,将服装典型种类的生产过程所需的知识能力序化为课程的学习内容,重构了基于岗位能力系统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立体裁剪》课程处在中间环节,在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程的知识能力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岗位工序、技能点较多,创新开发面宽,能够较全面的培养学生具备企业需求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

本课程与前后续课程关系: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纸样》、《服装工艺实训》。

在后续课程《服装CAD制板》、《女装技术项目》、《毕业设计》及企业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2课程基本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的职业行动能力,坚持以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多元智力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紧紧盯住产业需求、牢牢贴近一线服务,专业融入产业、规格服从岗位、教学贴近生产。

培养具备服装产品设计能力、服装板型设计能力、服装工艺设计能力,能够适应服装行业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1.3课程设计思路充分调研行业企业,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行业、企业岗位群的行动领域,找出企业工作岗位对员工的主要岗位能力要求,然后进行归纳、序化、整合,并注入方法论和教学论,选用典型产品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并融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

以“源于企业的工作任务”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技能要求”为标准进行课程设计,实现知识的重构。

设置专业学习领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设计真实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并以此为教学载体实施教学,实行学校、企业双方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以基于企业工作过程的实际工作实景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引导教学和岗位训练等为主要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与工作,实现了课程的职业性。

以企业生产服装种类的4类典型款式为载体,设计了4个学习项目。

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设计了8个学习性工作任务,4个技术支持任务,2个综合实训任务,教学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实现了课程的实践性。

本课程正在建设有课程网站,不仅对在校学生开放,而具还对校外的学习爱好者开放。

学习者能够通过网络上的学习指导、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学习工作单、自学视频、学习资源库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能在网络上进行在线测试、提交作业、互动交流等多样化学习。

教学完全实现了开放性。

以多种服装种类的生产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一体化教学,职业能力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多种不同服装种类的设计、生产技术,为拓宽就业渠道奠定了良好的能力基础。

2.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立体裁剪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操作方法和技巧,并利用项目化教学,将课程的知识点、能力要求体现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立体裁剪来体现设计意图;用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相结合,使服装结构造型设计更准确,制作高级成绩;用立体裁剪制作高级礼服。

培养学生具有勤奋刻苦、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素养,为提高学生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专业能力1. 掌握立裁的用具、材料、量体及人体模型的选择。

2.能准确而美观的标示基准线,理解基准线在整个立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立裁,理解省道的形成原理以及省与褶裥、分割线之间的等效互换性,各种领形的结构设计原理,加深对前导学习内容的理解。

4. 能准确进行裙装类、夏季上装类、女时装西服类、礼服类等典型服装品种的款式分析,进行人台的标示线设计,掌握立体裁剪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巧。

5. 能独立完成各类成衣的立裁。

6. 能依据形式美法则和面料性能及流行趋势进行各类成衣构思与设计。

7. 能根据客户要求对各类成衣进行立体构成设计。

方法能力1.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学习经验,积累丰富的立体构成技术,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具有发现新问题并进行系统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备有计划地组织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自主探究新问题的能力。

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积累自行创作的历程。

5.培养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和市场资源进行搜集素材和积累素材,学习应用各种资料的能力。

社会能力1.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较高的职业素养。

2.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较好的与人沟通。

3.具备创新能力和不断学习的能力。

4.具有市场调研、预测服装流行色和流行款式等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团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课程内容与要求3.1课程内容本学习领域由时装裙立体裁剪、夏季上装立体裁剪、女时装外套裁剪、礼服立体裁剪四个项目组成。

4.课程实施4.1教学条件4.1.1软硬件条件:配备立体裁剪工作室。

4.1.2师资条件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集体备课,课程之间相互贯通,每个环节落实专门老师,每位教师都必须熟悉整个教学流程,分工合作。

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具有“双师”结构特点的教学团队。

4.2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以课堂教学、学生实践操作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辅以课外练习。

课堂讲授着重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操作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立体裁剪再现服装造型的能力,授课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实践经验的学习,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尽可能应用针对性、多样化手段实施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

(2)教学中应突出技能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强化案例和流程教学,让学生边学边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3)教学中,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在完成教师设计的训练活动中,既学会立体裁剪必须具备的知识,又练就立体裁剪各项基本技能。

(4)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敬业爱岗、善于沟通与合作的思想品质。

4.3教材编写(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以立体裁剪操作的各项任务为主线、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3)教材在内容上应既实用又开放,即在注重立体裁剪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把立体裁剪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融入教材,以便更加贴近立体裁剪操作的实际应用。

在形式上应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文字表述要深入浅出,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

(4)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立体裁剪的综合职业能力,教材应该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技能训练活动。

各项技能训练活动的设计应实用、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5.教学评价、考核要求(1)突出过程评价与阶段(以工作任务模块为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训练活动、阶段测验等进行综合评价。

(2)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培养学生读解图样、分析结构的能力,引导学生以职业能力为工作任务的主动学习方式。

(3)评价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在评定时给予鼓励。

考核要求:1、考核形式:以平时作业、课堂考核、考试等方式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2、评定方法: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6.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注重实训指导书的开发和应用实训指导书既是教师训练学生的指导文件,也是学生参加实训的参考书,所以在编制时必须注意可操作性,要求文字简练,脉络清晰。

(2)常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开发并应用一些直观的、形象生动的立裁作品(包括实物、图片、幻灯片、录像带、视听光盘),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接受课程知识,熟练掌握立体裁剪操作流程。

(3)充分运用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利用现有的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媒体多样化、教学活动双向化、学习形式合作化。

(4)开发和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本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培养学生处理立体裁剪的实际能力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

为此学校应与各设计公司厂家建立广泛的合作,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培训资源,让学生在企业老师的带教下参与企业工作实践,为学生尽快成为合格的立体裁剪操作人员创造条件。

7.其他说明参考教材:《服装立体裁剪》张文斌王朝晖张宏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立体裁剪》徐春景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立体裁剪与制板》魏静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立体裁剪》李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名师时装立体裁剪》祝煜明、黄国芬著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意大利立体裁剪》尤伽著中国纺织出版社《服装立体裁剪技术》刘咏梅著金盾出版社《服装立体裁剪技法大全》王善珏著上海文化出版社《服装立体制板》王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跟我学立体裁剪》杨红明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服装设计教研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