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生活各活动环节的具体安排与组织
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安排与组织除遵循以上基本原则与策略,还应当关注五类基本活动(入/离园、生活活动、自由游戏、教育活动、户外活动)自身的特殊性。
由于活动类型不同,五类基本活动在具体的安排与组织上也有不同的要求。
这里,我们着重对“自由游戏”
和“教育活动”安排与组织的具体要求进行探讨。
(一)自由游戏的安排与组织
在幼儿园学习环境中,活动区(也称“区域”、“区角”)主要应被用于为幼儿的自由游戏——而不是教育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
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幼儿按自己的兴趣、意愿或想法选择活动区、同伴及材料。
会随意地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包括制造混乱、浪费时间;幼儿只会去重复做那些简单的事情,这样他们就永远也无法掌握幼儿园课程期望他们学会的东西……然而,众多研究表明,这些担心都是不必要的。
一方面,比起教师高控制的环境,幼儿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中更有可能获得广泛的学习经验;另一方面,幼儿——尤其是那些学习品质较好的幼儿——能充分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有关学习品质的研究发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水平除受智力(认知)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怎样学”的影响。
“怎样学”即幼儿的学习品质(或称“学习风格”),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对幼儿来说,“学习态度”主要包括:对周围世界具有好奇心与兴趣、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想象和创造;“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学习活动中表现专注、做事有一定的坚持性、有一定的计划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能够思考自己做过的事并从经验中学习。
当把活动区交还给自由游戏之后,教师该做什么呢?那就是——观察儿童。
我们时常听到教师们抱怨“没时间观察孩子”,而当活动区真正还给自由游戏后,教师便有了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儿童,了解儿童,并根据观察到的幼儿的表现和水平制定或调整教育活动计划,以增强课程的适宜性,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二)教育活动的安排与组织
1. 小组活动的组织策略
特别要强调的是,不能把小组活动简单地等同于“分组活动”,后者有可能只是“集体活动”在形式上的变化(更小的“集体”)。
安排与组织小组活动时,应注意:每次小组活动要有清晰的目标,提前准备好所有的活动材料;活动中提供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材料和工具;观察和了解幼儿如何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经验和方法,幼儿有困难时可针对其能力调整任务难度;鼓励幼儿与同伴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
如,通过任务设计、材料选择来促进幼儿的合作学习;让幼儿自己把握活动的进程,独立地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2. 集体活动的组织策略
安排与组织集体活动时,应注意:活动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大多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活动场地的选择、幼儿座位的安排要灵活多样,材料的呈现要照顾到全体幼儿;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尽量给幼儿表达、表现的机会;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兴趣、情绪和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和活动时间的长短;活动过程中成人之间默契配合,关注幼儿的个体需要,并做出积极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