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工企业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及预防对策详细版

化工企业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及预防对策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2670
(安全管理范本系列)
化工企业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及预防对策详细版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化工企业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及预防
对策详细版
提示语:本安全管理文件适合使用于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

,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叫做生产性粉尘。

对生产性粉尘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将破坏作业环境,危害工人身体健康,损坏机器设备,还会污染大气环境。

可燃性粉尘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会引发爆炸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只探讨粉尘对人身的危害及对策。

一、粉尘的产生及对人体的危害
在我国,能够产生粉尘的行业与工种很多,如金属矿与非金属矿的采掘和采石业,基础建设方面的筑路、开掘隧道和地质勘探作业,玻璃制造业,耐火及
建筑材料加工业等。

而在化工行业尤其是无机化工基础材料行业生产中,由于大量使用各种矿石作原料,其破碎、磨粉、传输等环节中产生的粉尘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烟尘等成为化工企业生产性粉尘的主要来源。

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取决于人体吸入的粉尘量、粉尘侵入选径、粉尘沉着部位和粉尘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

在众多粉尘中,以石棉尘和含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对人体危害最为严重。

石棉尘不仅引起石棉肺,且具有致癌性;含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可引起矽肺病,含游离二氧化硅70%以上的粉尘对人体危害更大。

粉尘的粒径不同,对人体的危害也不同,2~10μm的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最大。

此外,荷电粉尘、溶解度小的粉尘、硬度大的粉尘、不规则形状的粉尘,对人体危害较大。

粉尘侵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呼吸系统、眼睛、皮肤等,其中以呼吸系统为主要途径。

粉尘对人体各系统的危害表现如下:粉尘侵入呼吸系统后,会引发尘肺、肺粉尘沉着症、有机粉尘导致肺部病变、呼吸系统肿瘤和局部刺激作用等病症;如果粉尘侵入眼睛,便可引起结膜炎、角膜混浊、眼脸水肿和急性角膜炎等症状,粉尘侵人皮肤后,可堵塞皮脂腺、汗腺,造成皮肤干燥,易受感染.引起毛囊炎、粉刺、皮炎等。

二、预防粉尘危害的对策
根据粉尘的种类、浓度、接尘时间,国家标准GB581786《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规定,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共分为5级;0级(符合卫生条件),I级(轻度危害),Ⅱ级(中度危害),Ⅲ级(高度危害),Ⅳ级(极度危害)。

按照国家有关规
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将Ⅲ级、Ⅳ级粉尘危害列为粉尘治理重点,各级卫生部门应将Ⅲ级、Ⅳ级粉尘危害列为职业卫生监察工作的重点。

经分级检测,粉尘危害达到Ⅳ级的企业,必须在一年内消除,否则卫生部门有权责令其停产;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的工程项目,在试生产时,必须进行粉尘危害程度分级,凡有Ⅲ级、Ⅳ级粉尘危害的,不允许正式投产;有Ⅱ级危害的,不应升入国家二级以上企业。

目前,粉尘对人造成的危害,特别是尘肺病尚无特异性治疗,因此预防粉尘危害,加强对粉尘作业的劳动防护管理十分重要。

下面针对化工企业生产性粉尘的防护管理谈几点对策措施:
1.工艺和物料
选用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的工艺,采用无危害或危害性较小的物料,是消除、减弱粉尘危害的根本途
径。

例如,在工艺要求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湿法作业;用密闭风选代替机械筛分,尽可能采用不含游离二氧化硅或含游离二氧化硅低的材料代替含游离二氧化硅高的材料;不使用产生呼吸性粉尘或减少产生呼吸性粉尘(5μm以下的粉尘)的工艺措施等。

2.限制、抑制扬尘和粉尘扩散
(1)采用密闭管道输送、密闭自动(机械)称量、密闭设备加工,防止粉尘外逸,不能完全密闭的尘源,在不妨碍操作条件下,尽可能采用半封闭罩、隔离室等设施来隔绝、减少粉尘与工作场所空气的接触,将粉尘限制在局部范围内,减弱粉尘的扩散。

利用条缝吹风口吹出的空气扁射流形成的空气屏幕。

能将气幕两侧的空气环境隔离,防止有害物质由一侧向另一侧扩散。

(2)通过降低物料落差、适当降低溜槽倾斜度、隔绝气流、减少诱导空气量和设置空间(通道)等方法,抑制由于正压产生的扬尘。

(3)对亲水性、弱粘性的物料和粉尘应尽量采用增湿、喷雾、喷水蒸气等措施,可有效地减少物料在装卸、运转、破碎、筛分、混合和清扫等过程中粉尘的产生和扩散;厂房喷雾有助于室内漂尘的凝聚、降落。

(4)为消除二次尘源、防止二次扬尘,应在设计中合理布置、尽量减少积尘平面,地面、墙壁应平整光滑、墙角呈圆角,便于清扫;使用负压清扫装置来清除逸散、沉积在地面、墙壁、构件和设备上的粉尘;对炭黑等污染大的粉尘作业及大量散发沉积粉尘的工作场所,则应采用防水地面、墙壁、顶棚、构件和水冲洗的方法,清理积尘。

严禁用吹扫方式清扫积
尘。

3.通风除尘
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工艺特点和除尘的需要,利用风压、热压差,合理组织气流(如进风口、天窗、挡风板的设置等),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改善作业环境。

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全面或局部机械通风。

(1)全面机械通风
对整个厂房进行通风换气,把清洁的新鲜空气不断地送人车间,将车间空气中粉尘浓度稀释并将污染的空气排出室外,使室内空气中粉尘浓度达到标准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以下。

(2)局部机械通风
一般应使清洁新鲜的空气先经过工作地带,再流向有害物质产生的部位,最后通过排风口排出;含有
害物质的气流不应经过作业人员的呼吸带。

局部通风、除尘系统的吸尘罩、风管、除尘器、风机的设计和选用,应科学、经济、合理和使工作环境中的粉尘浓度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

除尘器收集的粉尘,应根据工艺条件、粉尘性质、利用价值及粉尘量,采用就地回收、集中回收、湿法处理等方式,将粉尘回收利用或综合利用,并防止二次扬尘。

4.其他措施
由于工艺、技术上的原因,通风和除尘设施无法达到卫生标准的有尘作业场所,操作人员必须佩戴防尘口罩(工作服、头盔、呼吸器、眼镜)等个体防护用品。

同时,根据三级防护原则,生产企业必须对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实施定期检测,确保工作环境中的粉
尘浓度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定期对从事粉尘作业的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发现不宜从事接尘工作的职工,要及时调离;对已确诊为尘肺病的职工,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安排合理的治疗和疗养。

可在这里输入个人/品牌名/地点
Personal / Brand Name / Location Can Be Entered Her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