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作总结之城市认知实习总结

工作总结之城市认知实习总结

城市认知实习总结 【篇一: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一.实习的性质和目的 2 二.实习的方式和内容 2 三.实习地点 2 四.实习的时间和安排 3 五.实习报告的具体内容 壹)沈阳市历史概况 3 贰)沈阳城市道路交通 5 叁)沈阳城市绿地系统 10 肆)抚顺市综合概述 19 六.实习的收获、体会 23 七.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了解 24 八.对本专业前景的看法 25 一.实习的性质和目的: 城市认识实习是城市规划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通过实习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及为后继学习累计感性认识。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认识实习安排在本期期末,并且是在学习了《城市规划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后,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具有代表性城市的实地考察和专项调查,获得城市规划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城市规划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参观学习,扩大学生知识面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了解城市规划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国家的城市建设方针政策。学生通过对城市的认识,应该全面体会城市规划的主要原理和主要思想在城市实际中的运用。 二.实习的方式和内容: 城市认识实习以网上收集资料、实地参观考察和总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了解城市概况,性质,规模和规划结构布局等; 2.了解城市道路系统,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交通概况,车行人行等; 3.了解城市绿化,主要树种,建筑小品,城市景观,环境状况和地方特色; 4.调查居住区的功能结构,公共设施等的布局和处理手法; 5.调查市中心广场和街区的型式,景观特点及建筑空间设计与环境的关系等。 三.实习地点: 沈阳市,抚顺市 四.实习的时间和安排: 1.本次城市认识实习安排在本学期的20周—21周进行 2.以4人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 3.具体安排: 7月6日上午:实习动员大会,安排实习事项; 7月6日下午:网上搜索资源,了解所调研城市大体状况; 7月7日至9日:沈阳市内各处具体调研; 7月10日:阶段性总结; 7月13、14日:抚顺城区城市认识实习; 7月15、16日:整理实习日记及相关资料; 7月17日:实习结束,上交成果。 五.实习报告的具体内容: 壹)沈阳市历史概况 沈阳是一座具有3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来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面向渤海之滨,是辽东半岛的腹地,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风水宝地,也是满清王的发祥地,风景名胜遍布全城,有著名的皇城沈阳故宫和福陵,还有壮观的东、西、南、北的四塔和永光、广慈、延寿、法轮四寺和沈水--浑河。随着改革开发的逐步深入,沈阳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近年来沈阳在不断的改变着自己,将城内的污染企业迁至城郊,浑河也不在浑了,也不臭了、变清了、变美了,生态、园林、环保模范城市是沈阳的骄傲,美好的环境是沈阳的财富,也是你我的财富,让我们为沈阳的明天更美好祝福吧!沈阳,中国东北的一座大城市,是辽宁省省会驻址其城市建设的辉煌、喜悦、展望与苦恼,缺陷遗憾、误导等并存起来;构成了一幅复杂生动的天然图画,这并非只是中国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许多城市面临的境况。 远在7000年前,沈阳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新乐文化,时至今日,沈阳从始建城之初的一个军戊小城 ,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座具有雄 厚实力经济基础大都市,而且在世界城市中颇具竞争力和影响力并蕴涵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城市。这是一代又一代沈阳各族人民不畏艰难,辛勤劳动,团结奋斗的结果。才让沈阳这座古老的城市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把一座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沈阳带入21世纪序写沈阳更加辉煌的未来历史!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择水而居”“依山而立”的道理。1.为了方便生活2.为了安全。 公元前298年秦开在此奉命设立辽东郡(沈阳)并兴建侯城,此为建城之始。秦开建城,十分重视对环境条件的利用,当时南临沈水,东靠灰山,秦开依山傍水筑城池,修城墙,即可防御外敌入侵又能满足生活需要,然而,从公元121年后历经魏晋南北朝,隋朝等历代史书并未见到有关沈阳地域的记载。直到,唐辽国时,情况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耶律德光开始重建沈阳并定名为沈州,并建有土城而有了发展,据《沈阳县志》中说“唐亲时渤海大氐置沈洲辖于定理府,古城再县治东南20里周围二里零200步,东西两门又古城在浑河左岸北为天柱山”,而金末元初,沈洲又连遭兵火城坦变为废墟。至此沈阳的建设一直没有太大的发展。 1927年元朝统一以后不久,改沈洲为沈阳并建城隍庙,此时沈阳才步入正式发展轨道,并成为当时东北边陲重镇,此后明洪武21年,扩建沈阳在旧土城的基础上,修筑砖城建有东、西、南、北四城,十字大街通向各门城,周9里30步,高二丈五尺,池两重,此时沈阳中卫城,经济发达,但仍以防御为主,后金天命10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直此沈阳成为一代都城,天聪8年皇太极升沈阳为盛京大兴土木,扩建城池,建造宫殿。后清入关,定都北京,仍以沈阳为留都,到19世纪中期沈阳为封建帝国的都城,当时的园林形式是以皇家园林和寺院园林为主,在今沈河区,和平区还留有当时遗迹。 19世纪末叶外来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使沈阳古城发生了变化,1903年沙皇俄国在我国东北修筑的东青铁路路过沈阳,1905年沈阳被日本占领并辟为商业地,当时沈阳建设形成不同风格形式自成系统,不成格局,布局零乱市政设施寥寥。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在铁西区大建工厂,使沈阳成为严重污染城,绿化建设基本上没有,只在日本人居住区搞了些市区绿化建设,旧中国的沈阳全市树木稀少,城市建设落后,布局不合理,市政公用建设少而差,市内地区的各项 设施差距悬殊,及不协调。 贰)沈阳城市道路交通 建筑与交通系统是构成城市的主要元素,交通是人们完成社会与经济活动的前提。城市道路不仅是城市交通的通道,而且是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空间,是组织城市景观的骨架,它应该成为居民观赏的重要场所。同时城市道路又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成为体现城市景观和历史文脉的宜人的公共空间。道路按其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 (一)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与道路网布局的历史演变 建国后,沈阳市经历了 三次城市总体规划和一次 总规修订,相应城市空间的 演变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 段。这三个阶段是:1949年 至1978年,沈阳市从快速工 业化发展到建设停滞期,在 原有城市规模的基础上逐 步向外围扩张,建成区已接 近150km,奠定了城市规模和城市基础设施,市民出行以自行车和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形成了方格式的道路网结构:1979年至1994年,的内发展期。原有的两个城市中心区已经合二为一.城市在双中心支撑下的发展使得城市形态成为东西向大于南北向的长方形,建成区面积接近200km。市民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以及常规公交为主要交通方式.道路网布局呈“方格式+自由式”结构.同时有沿轴向发展的趋势:1995至今,城市空间发展主要体现在二环路的修建对城市中心区进行了整合,同时带动了二、三环之问的发展,道路网布局在方格网基础上形成了“环形+ 放射式”结构(图一), 城市的圈层式扩张日益明显。本世纪初, 针对城市功能混杂, 空间容量不足的问题, 借鉴大城市发展的有机疏散理论, 提出分散组团和跨河发展的布局。 (二)快速路 【篇二:苏州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苏州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专 业:2011级建筑学 班 级:建筑二班 学 生:王远坤 学 号:201115010010 2014年8月 摘要:本次独自在苏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城市认知实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阅历,见识了太多从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苏州古城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已是众所周知,源远流长,而如今,苏州新城区也处于蓬勃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展现出新的现代风貌,并且与苏州的历史文化处于融合中。本次实习的目的就是让我们通过对城市建筑的了解,将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实际的建筑结合,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并且在实习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办法。 关键词:苏州 博物馆 园林 地标性建筑 城市开放空间 正文:苏州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承的城市,可分为新老两个城区,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而新城区则是高楼林立,大力发展经济,城市建筑处于高速发展中。以下是我在实习中所见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几处城市建筑,园林,和城市开放空间。 一、苏州博物馆新馆 贝聿铭大师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将古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的融合是很完美的。 苏州博物馆新馆北靠拙政园,东傍忠王府。其 中,拙政园西花园的南端正好楔入新馆。虽然 新馆的选址很特殊,但是新馆还是做到了与周 围环境的融合,与历史文化遗存的相协调,并 且让两组年代悬殊的建筑物,做到古今对话、 新旧拥抱和二元渗透,使两者相得益彰,共存 共荣,从而提升了彼此的使用价值、社会价值 乃至长久的历史价值。 新馆可以说从整体到局部都做到了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将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和现代主义的建筑理念完美结合。这座博物馆主要采用江南山水园林概念来设计,兼顾传统与现代元素。尊重周边环境历史风貌,主体建筑不超过六公尺,地下和地上各一层,内外风格均和谐统一,结合了苏州山水园林的特质,现代元素中兼古风,并与周边传统民居融为一体。 从建筑形式上,采用了现代建筑中常使用的几何形体,然而整个建筑群在现代几何造型中又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 从结构上,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