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地理总结

植物地理总结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会。

(海平面以上10千米,海平面以下12千米。

大量生物局限在海平面上下100米。

)第一章:(1)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不同个体的集合。

(2)种群:分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相同物种的所有个体即为一个种群,种内个体常分成若干群。

(3)变种:种内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据此可定名为变种。

(4)变型:虽有形态变异,但零星分布。

(5)植物分类的单位:门、纲、目、科、属、种。

(6)地衣门:多年生,是自养型蓝藻或绿藻与异养型真菌共生体。

(7)完整花的组成:花轴、花托、花柄、花萼、花瓣、雄蕊群、雌蕊群。

第二章1、植物区系:指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生态型(差型):属于同一个种,但生境相差大的地方形态,行为等有差异的种群,有气候生态型与土壤生态型。

3、分布区形状分为连续分布与间断分布两大类。

对于没有主分布区而呈星散状的,叫星散分布。

4、世界种:少数种类植物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多为盐生植物淡水水5、特有种:除去少量的世界种外,各种植物的分布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称为该地区的特有种。

该地区可大可小如某洲或某个山地或海岛。

6、第三纪植物避难所:温湿的第三纪曾让大量被子植物空前繁盛,更新世冰期寒冷的气候使北半球中高纬原有植物大部分灭绝或被迫南退。

只有部分受影响较轻保存住丰富的第三纪植物,这些地方称为第三纪植物避难所。

7、地理残遗分布:第三纪广泛分布但在冰期内范围急剧减小,至今仍保存狭小的分布区该现象称为地理残遗分布。

8、地理残遗种:以历史化石分布为证,若化石表现为广泛分布但现实狭窄分布则证为地理残遗种。

9、分类学残遗种:分类学上现存的孤立的单种科属,现存分布可能具有地理残遗种的特点。

10、区系成分:分布区在空间上或多或少重合的各植物种或其他分类单位就属于一定的区系成分。

11、区系成分分类:地理成分,发生成分,迁移成分,历史成分,生态成分。

12、世界植物分区:泛北极植物区,古热带植物区,新热带植物区,开普植物区,澳大利亚植物区,泛南极植物区。

其中我国的是泛北极植物区与古热带植物区。

13、中国植物区系特征:(1)丰富的植物种类;(2)起源古老,具有演化系统中的各种类群:(3)分布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4)特有性程度高;(5)地理分布区域分异明显又相互渗透。

1、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1)东亚中心:范围中国东部,朝鲜,日本。

植物包含粟、稷、稻、大豆、白菜萝卜、桃杏、山楂、柿、甜橙、荔枝、银杏、茶、桑、油桐、漆、大麻、人参、肉桂等原生栽培物种。

(2)东南亚中心:包括我国云南在内,芋类、香蕉、甘蔗、椰子、黑胡椒等(3)印度中心:稻、黄瓜、丝瓜、胡椒、茄、柑橘、绿豆等。

(4)中亚中心:包含新疆在内,有燕麦、蚕豆、菠菜、苜蓿、葡萄、苹果等。

(5)西亚中心:小麦、大麦、石榴、豌豆、甜菜、韭葱等。

(6)地中海中心:甜菜、卷心菜、茴香、葡萄等。

(7)非洲中心:高粱、油棕、西瓜、甜瓜、葫芦、草棉、咖啡、芝麻等。

(8)南美中心:安第斯山为主,有马铃薯、花生、番茄、凤梨(菠萝)、可可、烟草、古柯、金鸡纳、橡胶等。

(9)中美及墨西哥中心:玉米、甘薯、木薯、西葫芦、菜豆、剑麻、陆地棉、番木瓜等。

(10)北美中心:向日葵、菊芋等。

(11)欧洲和西伯利亚中心:原生栽培种不多,欧洲草莓、矮扁桃等。

(12)澳大利亚中心:主要为各种桉树。

2、外来物种:非原生植物引人某地并成功定居在新分布区后迅速蔓延。

3、生物入侵: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4、生物因子时空假说:(1)中心思想:外来入侵种在新区域得以生存与繁殖。

(2)原因:偶然到达不具天敌或其他限制的新环境,快速扩展对自身没有灾害,即之所以在原产地无灾害是有天敌或其他生物因子限制了其灾难性爆发。

第三章(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类群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非生物因子:a.气候因子:光、温、降水、风等。

b.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c.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等。

生物因子。

a.植物因子:植物间机械作用、共生、寄生和附生、竞争等。

b.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c.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污染等。

(3)非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与植物密度无关。

如:极端天气事件、温度等。

(4)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随植物密度改变而变化。

如:物种间竞争、食草动物的影响;一定条件下的营养、空间、光、水等。

(5)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a.综合作用:各因子非孤立、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b.主导因子作用:众多因子非等价,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

c.阶段性作用:植物需要的阶段性。

d.不可替代和补偿性作用。

e.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6)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7)春化作用:种子发育前期需要一定的低温保证种子的发育。

(8).生态类群:在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相似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对某一项生态因子形成相似的可遗传的适应特征,从而具有相似的需求性和耐性范围,这群植物组合即为一种生态类群。

(9)生态型:分布广泛的同种植物,长期生活在分布区内不同生境中,发生基因型分化,形成对各自生境的不同适应特征,称为不同的生态型。

(10)生态差型:同种分布区内不同生境特征连续变化,同种内不同生态型的适应特征也可能呈现连续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生态差型。

(11)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临界值(14h)才能开花。

(12)短日照植物:日照少于一定临界值(8_12h)才能开花。

(13)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

(14)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各个发育期需要满足一定的有效积温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15)物候:植物长期适应温度的节律性变化而形成相应的生长发育规律(16)中生植物:水湿条件适中的陆地环境(17)湖岸边适合生长的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18)水体富营养化:a、定义:水体富营养化,N、P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b、自然界的湖泊都经历着天然营养化,但人为作用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c、俗称:“水华”“赤潮”d、形成:水中溶解氧减少,水体呈厌氧状态e、结果:少数适应性强的植物占绝对优势(19)生活型: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称为生活型。

(20)Raunkiaer生活型系统: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植物(21)生活型谱是如何测定的?它对实际农业生产有何指导?答:(1)生活型谱:一定区域植物的生活型组成,可以反映该区的气候、历史演变和人为干扰等因素。

通过观察某地植物生长状况及类型以及气候等综合影响则可以确定生活型谱。

:A、高位芽植物(P):巨型(>30m)、大型(16-30m)、中型(8-16m乔木)、小型(2-8m乔木与灌木混合)、矮(25cm-2m灌木与草本混合)反应生长季热湿气候。

B、地上芽植物(Ch):(< 25cm)冬季极冷、漫长气候,如高山寒带气候。

嫩枝在不良季节仍然保存植物类型多为小灌木或草本还包括常绿性和垫状植物。

C、- 地面芽植物(H):浅地下芽或半隐芽植物反应较长的严寒季节的气候,如中纬度气候,地上器官在不利季节枯亡,更新芽位于进土层内受到枯亡地被物的保护。

D、- 隐芽植物(Cr):更新芽藏在地下或水中反应冷湿气侯。

隐芽植物都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E、- 一年生植物(T):环境恶劣时植株死去,只留下种子延续生命反应干旱气候。

在极端环境下器官均枯死仅留下种子(胚)延续生命。

由下表中不同的生活型则可以判断出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2)指导意义:对不同环境下的可以根据生活型谱来确定适合生长哪种类型的植被,是该地的农林业具有显著的发展。

如寒冷地区不适合高位芽植物生长种植时应当尽量避免栽种高位芽植物,而热湿地区则应当种植高位芽植物这样可以有更多收获。

同时当某地发生火灾根据该地的生活型谱可以确定损失,假如该地生长的是高位芽植物为主,则该地的损失是很大的,而如果该地是一年生植物或者隐芽植物或地面芽植物以及地上芽植物则该地损失不大。

确定了生活型谱则可以科学的人为影响该地的植物生长从而是该地从经济与环保达到双赢。

(22)、地形是如何影响光照、温度、土壤湿度?答:(1)地形可以分为高原、平原、山地与丘陵、盆地。

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热、水、土、风等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和组合间接地作用于植物不同海拔高度、阴坡阳坡、迎风背风、陡坡缓坡、坡顶坡脚、乃至小地形起伏等。

(2)太阳光入射角度:此与纬度及地球公转有关,太阳入射角度大则当地接受的太阳辐射相对较高,因此温度升高,土壤水蒸发,土壤湿度降低。

由于植物生长与有效积温有关,因而温度影响着不同植物的分布,形成了自赤道向两极的热带雨林、亚热带常青阔叶林、温带落叶阔(针)叶林、极地苔原等。

但对具体一地的地形则阳坡受到的辐射相对多而阴坡相对少。

而对于阳坡而言,坡度大则更易失水。

(3)地球重力分力使得地球上的植物可以在土壤中生长,不至于漂浮于空中,同时形成植物的垂直空间分布。

(4)植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不同类型的植物生长反映出其对光照、水分、温度的要求如喜阳的植物多生长与阳坡,反之则长于阴坡。

(4)以青藏高原为例,在青藏高原的阳坡由于高大地形的阻挡作用,因而水汽充沛,故此地有,该地应属于亚热带多雨气候,适合生长高大的植物,土壤湿度相对较湿。

而阴坡由于水汽缺乏则降水少,缺乏阳光直射,土壤相对较干。

但青藏高原内部则由于阳光照射充足,太阳辐射高于同纬度和海拔的综合影响因而广大的青藏高原形成了五带八型的气候类型。

(5)总之,我们可以根据一地具体的植被分布情况来了解地形对该地的光照、温度、土壤湿度。

就如同一座山,在阳坡多生长一些喜阳植物而阴坡则生长喜阴植物。

如学校周围的山上(因为两山降水差别不大故不考虑降水)有草甸,而草甸在阴坡上的分布远低于阳坡上的分布,这充分体现了阳坡温度高,而水分凝结少,阴坡温度低在很低处就形成凝结。

而此若发生在一座山,位于低海拔且降水明显不均,则阳坡会形成由山下至山顶的种类各异的具备不同气候类型的植物分布带,而阴坡的植物则相对稀少。

(23)、(1)r选择植物:生命短促,发育迅速,个体不大,生殖早,种子多,用于生殖消耗的能源高,适应于不稳定的多变环境,以高生殖率取胜(2)K选择植物:寿命长于一年,发育慢,个体大,竞争力强,生殖较晚,多次生殖,用于生殖消耗的能源低,适应稳定生境,以高效率和稳定性取胜第四章1、种——面积曲线:通常采用逐步扩大样地面积的方法,根据所得数据可绘制种类-面积曲线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