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指导原则
为了预防和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引发的突发事件,我们认为,要依托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师生的力量,要以人为本,坚持以预防为主,教育先行;群专结合,以专为主;科学监测,有效干预;层级管理,责任明确;快速反应,高效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危机,面对危机,适时把握转机,获得和寻求新的自我秩序和平衡,做到预防和应对两手准备,努力提高在校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社会适应和挫折承受能力。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目标和任务
(一)、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学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二)、通过心理咨询、热线咨询、网络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个体或群体及时得到心理救助,使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与健康。

(三)、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动态监测在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规模、类型、强度、影响后果和变化趋势,及时报告,有效干预。

(四)、通过建构大学生群体心理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工作体系,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应对,避免或减少危机对学校和学生的危害。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理念和助人自助的救助原则,积极引导学生顺利渡过危机,并帮助增强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能力。

(六)、建立统一、高效、科学、规范的应急处置、指挥、保障和防控体系,全面提高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七)、采用群专结合,以专为主的形式,以专家和专职人员为骨干,建立一支稳定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队伍,并形成学校、部门、教学系、学生组织四级工作体系。

五、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对象和范围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对象和范围包括在读的所有大学生群体和个体心理危机。

个体对象是指具有某些特殊人格特征,如抑郁,内向、自卑、焦虑等行为表现异常的不确定的个人。

群体对象主要有学业失败群体,网络时代群体,失恋群体,性心理困惑群体,贫困生群体等五大群体。

(一)、个体心理危机
1.个别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而出现的心理异常。

如考试挂课,优秀生考试不及格,普通话、计算机通过有困难者心理出现的危机。

2.学生因生活学习中遭意外事件出现的心理或行为异常。

如家庭重大事故,家庭暴力,性伤害,意外伤害,性侵犯,车祸等事件导致的心理危机。

3. 由个人情感受挫出现异常的学生。

如失恋,单相思,三角恋爱等导致的心理危机。

4.由性格内向孤僻,经济贫困引发的心理障碍。

如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自卑。

5. 由于人际关系失调出现的心理问题。

如当众出丑,交际时受排斥,失去朋友等导致的心理危机。

6. 身体出现严重疾病,传染性疾病,甚至不可治愈的疾病而引发的心理疾病乃至心理危机。

7. 适应不良反应。

如大一新生的适应调整,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调整等造成的心理危机。

8. 由于身边同学出现个人心理危机状况严重而受影响,进而产生恐惧、担心、焦虑和困扰的心理危机学生。

9.学生在个人生活、成长和适应社会发展中而引发的其他心理障碍发展成的心理危机。

(二)、群体心理危机
1.对学校做出的某一项规定或决策不满而引发的群体罢课、围攻、贴大字报、游行示威等心理危机事件。

2. 由于食堂饭菜涨价而引发的群体围攻食堂,拒绝进食等心理危机事件。

3. 毕业生离校前由于学业和就业压力而产生对学校、社会的不满情绪、反抗和过激行为,如宿舍停电后起哄,往窗外扔东西,有意破坏学校公共财产等心理危机事件。

4.大一新生由于不能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而引发大规模的学生心理失调,造成教学秩序混乱的事件。

5.在校的贫困生、预科生、优秀生、老乡会、独生子女、自费生、各类学生团体等有共同心理倾向的群体,由于某一些事件或境遇,或者对学校的某一项规定或决策不满而引发的攻击学校领导、部门负责人乃至放火、自杀等心理危机事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