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纲要第五章
第二节
组织传播的研究
组织传播研究的视角 3 “系统”、“有机体”类比组织
该学派认为,一个有机的组织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按照一 定秩序排列,相互依存。组织不是独立自主的机器,而是必须与周围环 境互动以求得生存的复杂有机体。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组织与各子系 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必须彼此开放,允许各种信息在其中进行 交流和反馈。
第一节
群体传播
群体意识与群体思维
群体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群体意识足够强时,便形成 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指当群体中间达成一致诉求的需要足够强大时,谨慎 的思考和合理的决策就会丧失,甚至一些群体或组织成员会为 了维护群体或组织的和谐一致,压迫不同意见,或者,如果意 见不一的争论可能影响到和谐一致,成员们宁愿牺牲自己的观 点和明智的决策,而顺从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时群体或组织成 员之间满意度很高,可是有效性却很低。
组织传播可以大体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但两者很难 截然分开。
除了组织内外传播的划分,还可以根据组织内的关系结构特征, 将组织传播分为正式传播和非正式传播;根据传播渠道的性质 可分为技术性传播和非技术性传播。
第二节
组织传播的研究
组织与组织传播
理解组织传播及其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组织的信息传播行为只能由具体的组 织成员担当,组织成员作为个体和组织人的 双重属性,对组织传播具有影响。
在这样的组织中,传播都主要表现为书面的、正式 的、垂直流向的指令和简单的机械式回应。
但这一学派忽略了组织的主体即组织成员个人的需 要、自我满足以及社会互动的精神需求。
第二节
组织传播的研究
组织传播研究的视角 2 “家庭”类比组织
人际关系学派注重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动因,重视情感在组织中的润滑作 用,以家庭来类比组织,认为在组织里,成员应该像家庭成员那样获得 归属、安全、自我实现等方面的满足。
第五章 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对社会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可能摆脱的社会存在。然而, 组织本身并不能自动实现目标,需要人们在组织内外通过不断 的交流达成共识。
现代社会的人离不开组织,其实都在一定的组织(而且往往每 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属于不同的组织)内外进行着有意无意的 多种形式的传播活动。
第一节
群体传播
群体意识与群体思维
其次,除了以组织名义进行传播活动外,还 存在着大量组织成员之间的个体互动以及组 织内小群体传播活动。
最后,组织内的等级决定了组织传播是一种 制度化的传播。
第二节
组织传播的研究
组织传播研究的视角 1 以“机器”类比组织
机器具有专业化、标准化和可预测性特点,这样的 类比强调由人组成的组织也应具有专业化、标准化 和可预测性的特征。
集合行为中的个体,之所以会做出他平时没有过的越轨行为, 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
第二节
组织传播的研究
关于组织传播的思想表述,可以追溯到18世纪。
1936年,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出版的畅销书《如何交友并影 响人》被视为第一本关于组织传播的著作,但组织传播的研究 在20世纪60年代才形成规模。
1974年,杰拉尔德•戈德哈伯出版了第一本以“组织传播”为名 的教科书。
这个学派除了网络分析外,还运用个案分析、模型分析勾勒出组织传播 中的复杂关系。
第二节
组织传播的研究
组织传播研究的视角 4 “文化”类比组织
第一节
群体传播
集合行为及其心理机制
古斯塔夫•勒庞把被某些因素激发起来的大众看作乌合之众,指 出,人在群集时的行为本质上不同于人的个体行为,在群集情 况下,个体会放弃独立批判的思考能力,让群体的精神代替自 己的精神,进而放弃自己的责任意识乃至各种约束,这时即使 是最有理性的人也会像动物一样行动。
勒庞提出了感染理论,认为激情和情绪传播程度的增加,会使 得群众的无意识思想通过一种神秘物作用互相渗透,暗示的影 响使集群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导致群体中的成员以相同方 式行动,个人的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减弱甚至消失。
群体压力可能导致组织成员在行为上的“从众”现象。
第一节
群体传播
集合行为及其心理机制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骚动、恐慌奔走、流言散布的形态出现, 所以往往会干扰和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
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包括群体暗示、群体模仿、群体感染等, 相关理论包括模仿理论、感染理论、匿名理论等。
集合行为是无意识模仿,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或被卷入突发事 件中时,他们往往丧失理智,力求与在场的大多数人的行为保 持一致。
群体意识是参与群体或组织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群体 感情、归属意识、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群体意识是群体传播 作用下的结果,一旦形成就会对群体成员的个人态度和行为产 生制约作用。
群体意识的形成与群体内部的黏合性有直接关系。黏合性指群 体成员之间彼此感兴趣的程度,也就是彼此认同的程度。 群体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群体意识足够强时,便形成 群体思维。
第一节
群体传播
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群体中多数意见对个体造成的心理压力,迫使个体 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群体压力与权威或制度命令不同,它主要付诸人的心理。作为 社会性的人,人们有着合群倾向而力求避免遭到心理孤立和制 裁。同时,基于对生存环境不确定性的判断,人们倾向于认同 多数人的意见,以获得心理安全。
早期的组织传播研究者多数是企业管理学家或为企业管理服务 的心理学家,因而其研究中大部分实例都与企业管理有关。 组织的结构特征差别很大,松散或严密程度差别也很大,因而 组织的内外传播很难用一种模式来阐述。
第二节
组织传播的研究
组织与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指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组织介于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二者的中介和桥梁。组织是个体 的集合,但又不是个体简单的叠加,组织的功能大于个人相加 功能之和。
他们更重视播。
1924—1932年,霍桑工厂心理实验发现,组织中的小群体对员工行为的 影响超过正式组织权力结构的影响,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社会性 满足,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 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