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2007真题解析二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2007真题解析二

一、简答题15*41、简述“类型”(genre)概念对媒介研究的意义。

解析:这题给人的感觉很偏,不过“类型”顾名思义,知道大概是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划分,题目大概的意思就是划分不同媒介类别对媒介研究的意义。

这里参考期刊论文《网络时代媒介的类型、定位及其操作》来作答。

答:“Genre”是一个法语词汇,意思是“类型”,并且专指媒介产品的类型或类属。

媒介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大多用“层次”进行划分,可分为人际、群体、组织、大众层次等啊。

按媒介本身的传播形态可分为:口语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按受众接收方式可分为:视觉媒介(如文字、书籍、报刊、图片等)、听觉媒介(如广播、电话、口语、录音机、CD等)、视听复合媒介(如电视、电影、录像机、VCD、DVD、因特网等);按使用对象可分为:个人媒介(如私人电话、私人信函等)、大众媒介(如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书籍、录像、DVD、因特网等)。

电视、电影、书籍、录像、DVD、因特网等)。

然而这些结论或者偏重于深层次的理论,或者偏重于物理层面媒介形态的具体区别,从操作的角度看,均不能适应消费社会中大众传媒类型研究的要求,不能帮助传媒经营者从理论、时代的角度进行综合把握。

在网络时代,必须从理论和时代特点的角度去把握不同传媒类型在相互对比、竞争、渗透、合作中的趋向,从而进行具有操作意义的传媒类型研究。

网络时代可以对媒介类型进行新的划分:一、按谋介前端(传者)与后端(受传者)发生传播所需要的状态不同分为现场活动与非现场媒介。

二、根据媒介前端(传者)与后端(受传者)关系分为发布型媒体、互动性谋体。

三、根据传播发生时信息与受众关系分为强制性媒体、伴随性媒体、可选择性媒体。

媒介发展进入网络时代以后,作为消费社会重要一环的媒介类型研究的意义在于,把握某一媒介类型在不同媒介类型区分标准中的位置,在对比中彰显其特有属性,结合传播发生的社会和群体情况,确定其媒介发展方略,平衡各方关系,优化各方利益。

网络时代的大众媒介类型研究,在充分考虑到其作为消费社会重要一环的前提下,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络作为重要媒介类型对已有传媒类型的冲击,进而寻找自身的本质特征和生存空间。

在一系列编码/解码过程后,传播效果的产生并非决定于文本信息,多数时候决定于社会和群体在特定时空中的文化特性和需求。

对媒介操作者来说,把握传媒类型在不同分类标准中的位置,有利于对传媒类型本质属性进行廓清,把握媒介相关各方的关系,寻找最佳的发展方向,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

除此之外,需要对传播发生的社会和群体进行阶段性区分,根据其历史和现实,做出适应性调整。

只有对这两者进行适当的平衡,同时避免对媒介及传播效果发生的社会和群体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才能得出具有实践意义的结论。

2、谈谈新媒介在创意产业中的地位。

解析:创意产业这个概念很重要,大家留心。

答:英国经济学家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

而知识产权有四大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

霍金斯认为,知识产权法的每一形式都有庞大的工业与之相应,加在一起“这四种工业就组成了创造性产业和创造性经济。

作为一种现代经济形式,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原创与知识产权。

它是一种通过对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衍生出无穷尽的新产品、新市场,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

而传媒业作为一种现代产业形态,它是强调对传播媒介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衍生出诸多新传媒产品、新媒介市场的信息和内容产业。

因此,传媒业也是我们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创意产业与传媒业的关系应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创意产业时代,中国传媒的赢利模式日益多样化,传播内容本身更是了传媒赢利的主要来源之一。

正是这种赢利模式的变化,致使传播渠道在赢利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促进了中国传媒业逐渐与电信业走向融合,我国传媒将进入大媒体时代。

大媒体产业是新的信息传播产业形态。

从大媒体产业的总体特征来看媒体产业是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是基于产业融合而诞生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业生态系统。

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大媒体产业之“新”主要是同时体现下三个特征:跨国家、跨媒介和跨产业。

所谓跨国家,就是指大媒体产业是一个跨越国家地区地域边界的,具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运作、市场竞争业管理的产业体系;所谓跨媒介,是指大媒体产业涵盖了多种媒介形式,不同的媒介形式之间还在进行着相互之间的媒介融合;所谓跨产业,是指媒体产业突破了原有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边界,打破了原有的相互分产业格局,跨越了原先不同的产业范围和领域,而以上这三个特征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同时存在于大媒体产业体系之中,从而构成了新的产业形态。

大媒体产业将使中国传媒真正进入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的时代。

大产业囊括了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的总体特征。

传播渠道是传媒创意产业价值中的重要环节,如果没有畅通的传播渠道再好的传媒创意内容也无法被广泛的受众所了解和接受,就更无法转化从而实现赢利。

而以渠道制胜的赢利模式已经在国外传媒的实践中,展示大的潜力。

以新闻集团为例,世界传媒业巨头新闻集团将传播渠道定为其战略环节,展示出了掌握越多的信息传送形式、赚钱的利润就越大的经营理念渠道制胜赢利模式。

新闻集团的传播渠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出版、网络等,新闻集团各个公司的名称反映出它的明确定位,如福克斯公司、英国天空广播公司、亚洲星空传媒集团、美国数字出版公司,它们围绕传播渠道在不同地点来生成不同的公司,传播渠道是这些公司的共同新闻集团这种思路在其2002财务年度每个产业部分的收支情况中得以体现,内容制作部分的营业额和利润只占整个集团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传播渠道部营业收入占整个集团的近70%,利润占了整个集团的四分之三左右。

表明新闻在同时重视内容和渠道两者的前提下,发展重心倾向于传播渠道。

新媒介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传播渠道,其功能和优势是以往的任何传统媒介都无法比拟的。

新媒介的数字化特征,打破了内容形式的隔离,使得各种形式的内容能够相互融合,是大媒体产业中的重要组成甚至是关键性的力量。

因此,新媒介的存在和发展推动和丰富了创意经济的发展。

3、简述“知识沟”(knowledge gap)和“数字沟”(digital divide)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解析:“知识沟”是基础理论的范畴,“数字沟”的概念是本题的重点。

关于数字沟的知识要看论文才能打好。

这里主要参考《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期刊上一篇论文“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来作答。

答:“知识沟”是指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鸿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传统上,知识沟的研究集中在知识获取和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关系,而正规教育,则经常被用来当作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

然而,后续的研究发现,其他因素也会对知识沟的形成产生影响,影响知识沟的几种条件,还包括媒介内容和议题差异、信息功能、地理范围、知识的复杂性、传播渠道差异以及媒介宣传在策划传播和非策划传播中的作用。

随着新传播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以上因素当中,传播渠道差异成为学者关注的一个焦点。

以往有关渠道差异的研究发现主要强调的是印刷媒介、广播电视。

新媒介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进一步刺激了人们关于新技术对知识沟的影响的争论。

技术狂热者宣称因特网能够通过降低信息成本来减少不平等,增强低收入人群获取社会资本和参与职业竞争的能力,并进而增加他们的人生机会。

另一方面,技术怀疑者则指出技术所带来的最大利益将会归于高社会经济地位者,他们能够利用他们的资源更快地、更有成效地使用因特网,而这一趋势又会被更好的网络连接和更多的社会支持所进一步强化。

因此,因特网接入和使用上的数字鸿沟是否会转化成知识获取上的鸿沟,并进而导致其他社会后果,对于我们理解数字化时代的不平等现象极为重要。

“数字鸿沟”的概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广泛被使用,主要是指技术富有者和技术贫穷者之间存在的不平等。

也就是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人们在互联网使用上的鸿沟更为显著。

它包括三道沟:第一道沟是接入沟,主要是指技术接入拥有者和技术接入缺乏者之间的差距。

经济实力、电信设施和政府决策是影响第一道数字鸿沟的最为显著的社会因素。

拥有相同的物质接入并不一定意味着人们按照完全相同的方式和以相同的程度来使用因特网。

于是从第一道鸿沟转向第二道鸿沟。

第二道沟是使用沟,主要是指由于技能和使用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差异。

人们由于工具技能、信息技能和略技能等不一样,一部分人能够系统地将高级数字技术用于工作和教育,并从中受益;另一部分人则只能使用基本的数字技术和简单的应用,并主要以娱乐为目的。

这表明了人们即使拥有相同的技术,其使用产生的作用也千差万别。

第三道沟是知识沟。

主要研究的就是新媒介接入和使用上的差异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后果。

因此,可以将数字鸿沟理论与知识沟理论联结起来。

一方面,知识沟研究可被认为是数字鸿沟研究领域的一个部分,即数字鸿沟的社会后果。

由于知识的获取是人们相关社会或政治态度与行为的基础,因此,知识沟是继第一道和第二道数字鸿沟之后的第三道数字鸿沟。

此外,它也可能是介于技术的接入沟、使用沟和其他社会不平等之间的中间变量。

另一方面,借助于对数字鸿沟的研究,知识沟的研究亦有了不断发展的潜能。

由于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各种影响知识沟的因素之中,媒介渠道的差异愈来愈受到更多关注。

数字鸿沟研究,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关于经典知识沟假说的新的理解。

在数字化时代,这一路径将新兴媒介技术视为可显著预测和影响知识沟的因素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将知识沟称为是第三道数字鸿沟,并不意味着知识沟假说是数字鸿沟理论的子理论。

它所揭示的是,两个理论如何在这一点上交叉在一起,并如何相得益彰,以促进我们对数字鸿沟的社会影响和知识沟的形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4、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解析传媒文本的“虚拟性”和网络社区的“虚拟性”。

解析:感觉07年的综合知识二特别深的感觉,不好答,也难怪07年没怎么出现高分,基本都是在110分以内的。

这题够变态的,网络社区的虚拟性还比较好回答,但传媒文本的虚拟性就有难度了,更糟糕的还要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谈,真恐怖。

这里参考论文《网络空间话语探析》来作答。

答:网络平台的出现,创造了自媒体、社会化媒体等众多自我表达的渠道,而且提供了更多关注各种各类的人的命运,关注人的内心的不同感受以及他们的深层心理状态,关注与他们生活相联系的社会大背景的变迁,等等。

网络代表着传媒从权力话语向身份话语的转变(从人治话语向自治话语转变)。

这种社会文化身份的认同功能从几个方面展开:一是隐私性话语成为传媒的主要内容之一,借助大众传播的公共性来为私人话语开辟空间,传媒空间由此消除了外部与内部空间、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区分,传媒不再仅仅是人的力量的外在化表现,而是人自身成为传媒系统的终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