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五、六单元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五、六单元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五、六单元知识点(1)中共三大:1923年6月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

①内容: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②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3)黄埔军校建立:1924年5月广州的黄埔。

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④领导人: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⑤作用: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2.北伐胜利进军1926年7月,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1)北伐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的胜利进军:两湖战场:湖南、湖北是主要战场。

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奋勇冲锋,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占武昌,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3.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叛变革命的原因: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2)表现: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 分共会议”。

他们公然叫嚣“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时间:1919年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1)背景: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内容:通过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地点:湘赣边界领导人:毛泽东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会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

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的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3.工农武装割据: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间:1934.10-1936.10年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长征原因: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长征的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湘西前进。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①背景:敌人已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下重兵,毛泽东提出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建议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

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2.过雪山草地(1)冲出重围: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领导下,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通过草地,进入甘肃。

3.红军胜利会师陕甘宁(1)胜利会师: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时间:1931.9.18--1936.12.12年1.九一八事变(1)时间:1931年9月18日夜。

(2)地点:沈阳。

(3)概况: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4)结果:日本相继占领东三省,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短短4个多月,东北沦于敌手。

(5)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2.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华北危机:①背景: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②过程: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的“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③影响: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

①领导者:中国共产党。

②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方式:示威游行。

④影响: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西安事变(1)爆发: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2).结果:①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②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3)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时间:1937.7.71.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

(1)经过: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

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

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2)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2.第二次国共合作(1)红军改编:①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②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2)正式合作: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共团结御辱、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3.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

2.经过:(1)开始:日军一名军官带兵强行闯过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被中国守军击毙。

日本以此为借口,在上海挑起事端。

中国军队奋起反击。

(2)结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3)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4.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

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时间:1938.31.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1)指挥员:李宗仁。

(2)影响: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保卫大武汉1938年6月。

(1)概况:①日军先后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

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约100万人参战。

②日军在空军、海军的协助下猛烈进攻。

中国军队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敌人。

③万家岭战役: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000余人。

④撤出武汉:1938年10月,中国军队有序撤出武汉。

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

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

(2)结果:中国军队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

(3)影响:这次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增强了中国的抗战力量,中国成为抗击法西斯的重要力量,并作出重大贡献(4)抗战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时间:1937.91.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1)指挥:林彪(2)双方:日军板垣师团一部与八路军一一五师。

(3)歼敌1000多人。

(4)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建立: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根据地军民的抗战战法有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

(3)发展: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4)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3.百团大战(1)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目的: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3)概况:①时间:1940年下半年。

②领导人:彭德怀。

③规模: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2 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对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④主要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