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音频编辑系统
材内容直接编录到录像机的母带上的编辑系统。
• 电子编辑阶段 属于直接编辑方 式。
• 适于节目构成 简单、素材带盘 数目少、内容不 太复杂的情况。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4.2 视音频编辑系统的分类
2 . 间接编辑系统就是利用时间码,在低档机上寻找编辑点, 然后在高档机上进行编辑的系统。
转录
寻找编辑点, 脱机编辑。
原版素材结合 DEL,进行联 机编辑。
将编辑点数据整理成编辑 程序DEL(编辑决定表), 送给高档编辑系统。
EDL ( 编辑决策列表)
EDL(Editorial Determination List) 编辑决策 列表,是一个表格形式的列表,由时间码值形式的电 影剪辑数据组成。EDL是在编辑时由很多编辑系统自 动生成的,并可保存到磁盘中。 当在脱机/ 联机模式下工作时,编辑决策列表 极为重要: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4.1 视音频编辑系统概述
视音频编辑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
1.物理剪辑阶段
2.电子编辑系统 3.时码编辑系统 4.非线性编辑系统 5.非线性网络编辑系统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4.1 视音频编辑系统概述
视音频编辑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
4.1.2 视音频编辑系统的功能
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功能:
1.视频素材处理:录入、搜索回看、剪接、拖动、替换、 插入和覆盖等操作。 2.镜头的组接:确保在编辑点处不发生跳变、避免在镜头 组接时出现重叠区与空白区。 3.音频处理与编辑:包括同期声处理、后期配音、配乐以 及声画合成等。 4.特技特效及字幕的添加:使节目更具多样性和可观赏性。 5.视音频作品输出:以一定的格式输出,保存、播出或发 行。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4.3 线性编辑系统构成与特点
4.3.1线性编辑系统的构成
1.典型的线性编辑系统:一对一编辑系统
缺点:不能实 现特殊效果。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4.3 线性编辑系统构成与特点
2. 二 对 一 编 辑系统
二对一编辑 系统由一台 编辑录像机、 两台编辑放 像机、三台 监视器、一 台编辑控制 器及特技台 组成
1.物理剪辑阶段
方法:用放大镜定位、刀片切割、胶带粘贴。
优缺点:
对磁带的损伤是永久的, 磁带不能重复使用。 不能在编辑时查看画面, 编辑点的选择无法保证精 度,只能凭经验并借助刻 度尺来确定每个镜头的长 度。
1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4.1 视音频编辑系统概述
视音频编辑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 2.电子编辑系统 1961年前后进入电子编辑系统 硬件平台:磁带录像机、放像机、编辑机、特技机、字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音视频信 号压缩编码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编辑系统—— 非线性编辑系统,即能够随即存取和处理素材的编 辑系统,通常是指以计算机为平台,以硬盘为存储 介质的编辑系统。
二者均为音视频编辑系统。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视音频编辑系统是视音频编辑的技术平台,能 完成视音频素材的选择与处理、镜头组接、特技制 作、字幕添加、音频制作、视音频合成输出等功能, 是编辑制作工作的技术实现的软硬件平台,也是视 音频编辑质量的技术保证。
第 4章
视音频编辑系统
学习目标
1. 了解视音频编辑系统的历史发展状况及 其功能。 2. 掌握视音频编辑系统的分类。 3. 理解线性编辑系统的特点及工作原理。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第 4章
视音频编辑系统
4.1 视音频编辑系统概述 4.2 视音频编辑系统的分类 4.3 线性编辑系统构成与特点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4.2 视音频编辑系统的分类
是出现最早的一种音视频编辑系统。 设备最为成熟、稳定,编辑人员较为熟悉。 以磁带为存储介质,容量大,价格低廉。 故使用普及,在电视制作部门广泛使用。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4.2 视音频编辑系统的分类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4.1 视音频编辑系统概述
视音频编辑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
3.时码编辑系统 硬件平台:时码系统、录像机、放像机、监视器等设备。 方法:美国电子工程师于1967年研制出了EECO时码系统。
1969年,使用SMPTE/EBU时码按小时、分钟、秒、帧对 磁带位置进行标记,实现了标准化。 利用基于时码设备的编辑技术和手段不断涌 优缺点: 现,编辑精度和编辑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电视编辑仍无法实现实时编辑点定位功 能,磁带复制造成的信号损失也没有彻底解决。
脱机编辑下生成的 EDL 被读入到联机系统中,作为最终剪 辑的基础。此过程中固有的问题是,虽然 EDL 包含后编辑所 需的所有时间码值,但其并不包含关于特技效果、颜色校正、 声音音量设置或类似项目的信息。因此,将包含 EDL 的磁盘插 入联机编辑控制中,通常并未提供联机编辑所需的全部信 息,而是必须重新生成特技效果和画面校正。有各种各样的 EDL格式,例如 Sony 、CMX 和GVG 格式等,这些格式之间可通 过适当的软件工具来相互转换。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4.2 视音频编辑系统的分类
2.非编系统具有录机和编辑控制器功能的混合编辑 系统
起录机和编辑 控制器作用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4.2 视音频编辑系统的分类
4.2.2 直接编辑与间接编辑系统
1.直接编辑系统就是将一台或若干台录像机上的素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4.2 视音频编辑系统的分类
非线性编辑功能的实现需借助硬件和软件两大 部分的支持。 硬件:由主机、视频卡、声卡、SCSI高速硬盘、专用板卡
以及外围设备构成。
软件:
国产—大洋公司的D3-Edit、Matrox Axiom系列 索贝公司的EditMax系列 国外—Avid公司的Media Composer系列 苹果公司的Mac G5系列 Canopus公司的EDIUS系列 还有Adobe公司开发的Premiere与After Effects。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4.2 视音频编辑系统的分类
线性与非线性相结合而组成的编辑系统称 为混合编辑系统。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4.2 视音频编辑系统的分类
混合编辑系统的使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非编作为录机使用的混合编辑系统
放机
录机
控制录像机(放机) 和非编系统(录机) 进行线性编辑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4.2 视音频编辑系统的分类
4.2.1 线性编辑与非线性编辑系统
1.线性编辑系统
线性编辑(Linear Editing,简称LE)是基 于磁带(即带基)的存储与编辑方式。 线性编辑系统是指根据节目剧情的需要,利 用电子手段按照磁带的时间先后顺序对素材进行 存取和处理的视音频编辑设备,又称为对编系统。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4.1 视音频编辑系统概述
4.1.1 4.1.2
视音频编辑系统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视音频编辑系统的功能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4.1 视音频编辑系统概述
4.1.1 视音频编辑系统的概念
自从出现了磁带录像机,便出现了基于磁带的 视音频编辑系统——线性编辑系统,即只能按照一 定顺序存取和处理素材的编辑系统,通常指的是磁 带编辑系统。
幕机和调音台等设备。
方法:操作人员通过编辑控制器控制放像机和录像机,
根据镜头的时码编号(地址),通过录像机的进带、倒带 来查找素材画面的入点和出点,实现从素材到节目的转录。 再通过编辑机、特技机、字幕机和调音台等设备,实现成 品带的编辑制作。
优缺点: 避免了对磁带的永久损伤,保存了节目源母带。
能在编辑时查看编辑结果,并及时修改。 电子编辑的编辑精度不高,无法逐帧重放,带 速不均匀造成的接点处出现跳帧现象。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4.2 视音频编辑系统的分类
直接 编辑、 间接编 辑、脱 机编辑 与联机 编辑系 统及其 之间的 联系 :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4.2 视音频编辑系统的分类
4.2.4 CTL(控制磁迹)编辑与TC(时间码)编 辑系统
1.CTL编辑系统
第 4章
第一章 视音频编辑理论 视音频编辑系统
4.2 视音频编辑系统的分类
可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4.2.1 4.2.2 4.2.3 4.2.4 线性编辑与非线性编辑系统(存储介质) 直接编辑与间接编辑系统 (使用编辑设备的方式) 脱机编辑与联机编辑系统 CTL编辑与TC编辑系统 (录像机数码显示窗的地址)
2.非线性编辑系统
非线性编辑系统是可以随机存取和处理视音 频素材的编辑系统,它是一种以计算机为运行平 台、以硬盘为存储介质的数字化编辑系统。
集传统的编辑设备于一体。 可非常方便的对素材进行各种操作。 可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和动画等多种格式的素材。 可进行各种特技处理。 存取方便,可随时查看节目效果,并随意进行删改。 已经成为影视节目后期制作的主流系统。
CTL(control的缩写),即控制磁迹信号,是 由专用的CTL磁头在录像带控制磁迹上记录的控制信 号,它记录在录像磁带的边缘。利用这个地址码来 搜索编辑点,确定编辑位置,进行电子编辑的过程 叫做CT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