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故事演讲稿
篇一:人物故事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宁死不屈的刘胡兰
记得妈妈上学期给我买了一本《英雄人物故事书》,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以及爱国精神让我为之震撼,其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宁死不屈的刘胡兰。
刘胡兰是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农民的孩子,十四岁的时候就光荣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候补党员。
1947年的1月12日,敌人突袭云周西村,封锁了村子所有的路口,将村民们集中在大庙前。
因为叛徒的出卖,刘胡兰不幸被捕了。
敌人在抓捕过程中,残忍地殴打想要保护她的村民,刘胡兰见状,大声说道“走开!我自己走!”
闫军军官从叛徒口中得知刘胡兰是共产党员,就想让她供出更多的情报,而刘胡兰却不屈服,痛斥敌人道:“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我死也不投降,共产党员是杀不尽的,革命烈火是扑不灭的,你们的末日不远了!”说完,刘胡兰就昂首挺胸地走向铡刀,面不改色地从容就义了。
那时,她还不满十五岁。
毛主席曾经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是对她短暂一生的
精辟概括。
历史不会忘记她,人民不会忘记她,她将名垂千古。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做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更加强大,以告慰先烈的英灵。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二:“祭英烈_讲故事”演讲稿
“祭英烈,讲故事”演讲稿
六年级二班高沐阳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从小到大我们听了很多抗日英雄的故事,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让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抵抗,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爱国革命家----杨靖宇。
杨靖宇1905年出生在河南一户贫困农民家庭。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五次被捕,受过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出狱后,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在杨靖宇努力下,1934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总第一军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
在杨靖宇的领导下第一军很快发展到上万人,给日军很大的打击。
1937年杨靖宇的队伍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它犹如一股铁流,一次次给日军打击。
杨靖宇的威名震动全东北。
日军调集重兵,发动更加疯狂的围剿和征讨,悬赏万元捉拿杨靖宇。
19402年,由于日寇的“围剿”与屠杀,东北的严寒、极度饥饿和
疲劳,使抗联部队陷入极端的困难之中。
这一天,杨靖宇的部队已经五天没有一点食物了,他和剩下的十几名战士忍受着饥寒、疲劳,与敌人奋战,后来其他战士都牺牲了,杨靖宇仍然边战边走。
最后,杨靖宇被100多名敌人包围时,左右开弓,打死打伤20多名敌人。
他被敌人枪弹打中了右手,他就用左手还击敌人,腹部又中了一弹,鲜血直流,他把最后一颗子弹流给了自己,牺牲时年仅35岁!
将军死后,经日军解剖,发现他胃里竟全是野草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
我难以想像杨靖宇将军是如何将它们咽下,是如何支撑着自己高大的身躯,又是如何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我心中的敬意油然而升。
杨靖宇将军的故事告诉我们,当时生活条件这么艰苦,而杨靖宇还有这么坚定的信念,我们今天的幸福的生活,是千千万万个杨靖宇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呀!我们可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呀!我们要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学习上我们要克服困难,我们要像将军那样坚持不懈,顽强拼搏,长大后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谢谢大家!
篇三:吴焕先的故事演讲稿
魂魄托日月,肝胆映河山
——军魂吴焕先
在豫南地区,坐落着一个小县城,它被青山绿水环抱。
无论是祖辈守候着那一片世外的山乡水村....
无论是叔父辈走出家乡北上南下、百家姓百家业的讨生活......
也无论是新一代儿女们开始定居全国各地的城市、国内国外,安家乐
业、娶妻生子....
无论走到哪里,可我们的心还是留在这里——红色首府,将军故里,绿海新县。
革命战争年代,这边红色土地上孕育了多少英雄儿女,杀敌在前方,留名在后世,如今,我们来到革命烈士陵园,听取松涛阵阵,依然能想象出当年烈士们的满怀豪情,来到流芳园,园内松柏掩映,碑碣林立,在一排排静寂、整齐的墓地内,长眠着近百位革命先烈、老红军和红军将领。
园内安放有鄂豫皖苏区创始人之一、红二十五军军长、军政委吴焕先的半身塑像。
那是1985年,为纪念吴焕先烈士牺牲五十周年所立。
“魂魄托日月,肝胆映河山”——吴焕先是红二十五军不朽的军魂。
直到今天,红二十五军的老战士们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无不热泪盈眶,表达出对这位军魂式人物的无限敬仰和思念之情。
吴焕先,1907年出生于今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四角曹门村。
童年的吴焕先是在私塾中度过的。
十五岁进入麻城蚕业学校。
临近毕业,他带回来一张大胡子画像,认真的贴在了香案上,这引起了父亲的不解与怒气:“香案是供祖宗的地方,你贴一张大胡子洋鬼子画像做什么?”吴焕先认真的告诉父亲:“他是革命导师,叫马克思。
照他的办法,就会创造出个新社会来!”父子俩为此大吵一架,也许是出于对这个排行老三的儿子的特别偏爱,父亲也渐渐理解了吴焕先。
得到父母亲的支持,吴焕先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并在家乡从事起了农民活动,烧田契,拒交租。
在箭厂河一带建立了鄂豫边第一个党小组,第
一个农民协会,组建了鄂豫皖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箭厂河三堂革命红学。
1927年11月13日,他率领箭厂河红学和农民自卫军作为“黄麻暴动”攻城主力,解放了黄安县城。
黄麻起义失败后,敌人疯狂反扑,吴焕先的六位亲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但他仍带领群众坚持革命斗争,艰苦的环境下,他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写下了“深山密林是我房,沙滩石板是我床,尽管敌人逞凶残,坚决斗争不投降”的豪迈诗句。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撤,根据地面临严峻的斗争形势,担任鄂东北游击司令的吴焕先勇敢地站了出来,重新组建了的红二十五军,吴焕先任军长,王平章任政委。
之后,他率领红二十五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先后在郭
家河、潘家河、杨泗寨向敌发动进攻,三战三捷,大振军威。
吴焕先不仅仅是个骁勇善战的良将,对待自己的同志更是亲如兄弟。
在艰难岁月中,他母亲以乞讨为生,当母亲听说部队条件艰苦时,将乞讨来的大米背到军部。
当时大家想极力劝阻军长留下老母,好赡养老人。
可深明大义的母亲理解儿子的难处,半夜偷偷地走了。
几天后,妻子曹干仙听说部队断粮十几天,也将自己乞讨积攒下来的几十斤大米和十几个鸡蛋送到了部队,曹干仙告诉吴焕先自己已怀有四个月的身孕,夫妻俩匆匆见了一面,也含泪离开了部队。
母亲和妻子沿门乞讨送来的粮食,吴焕先依旧分给了战士,可他哪里知道,自己的母亲和妻子在离开部队后,一个饿死在自家的夹墙里,一个活活饿死在乞讨的路上。
母亲临终前手里还紧紧握着那张大胡子——马克思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