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
行程六天的第六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结束了,时间不长,但收获颇丰。

无论是观摩课堂还是专家讲座和点评,都让我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倍感压力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追求。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本质,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它,就像顾老师在解释叶老所说的工具论时说:“叶老所说的工具,不是抽象的语言符号,而是指人们形成见解、演述真情、沟通心智、交流思想、获取知识、研究学问、生存发展所须臾不可离开的语言中介”。

所以,语文来源于生活,但也要应用于生活。

正是基于这一点,新课标在明确了语文课程本质的前提下,归纳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以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得到优秀的品质、基本的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

基于此,新课标将语文核心素养归纳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和应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这次观摩大赛的课程,初中组的十四节课,有十三节都选讲的古诗文,这是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所以传统文化进入教学,解决文言文阅读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自然应当包括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而阅读文言文的首要前提就是文言字词的理解,但文言文字词只有放在语境中才显得完整,如果单独拿出,割裂开来,就无法带给学生那种天然的汉语语感,割裂了文章的内容,掩盖了文章的思想。

例如,重庆南开中学的谭悦老师在解决《诫子书》的字词时,便把字词放在了语境中让学生去理解,理解字词后接着翻译句子,这样在翻译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找到了语感,而且通过翻译也初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

再如浙江省丽水经济开发区中学的毛然馨老师在解读《富贵不能淫》时,也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她告诉学生一个字有很多种意思,把它放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所以必须结合语境去翻译。

而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的孙雪老师却把《愚公移山》的字词单独拿出来让学生翻译,就显得与文本割裂而突兀。

还有一些老师在执教时能够再上升一个层次,使学生跨越字词的障碍后可以有更高的思维上的提升,如广西桂林市第十一中学的申治云老师在解读《狼》的过程中,有学生主动向老师提问:“为什么前狼被杀后狼不来帮助它呢?”这就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