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诊治慢性肝炎经验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1927年12月生于江苏吴江盛泽镇的中医世家。

1940年随父、从师学医,1947年行医乡里。

1952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医学院“中医专门研究人员”班学习,成为建国以后最早的高层次中医专门人才。

57年到省中医院后,又虚心向当时院内孟河、吴门诸多名家学习,如马泽人、邹云翔、曹鸣高、张泽生、颜亦鲁、邹良材等,兼收各家之长。

通过不断丰富自己,逐步成为江苏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他积极倡导学科分化,在他带领和学术思想影响下,医院成立了中医消化科,发展迅速,先后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脾胃病专科”和“十一五”重点专科强化建设单位”、“省卫生厅“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省中医重点临床专科”、“省中医消化临床医学中心”(江苏惟一的消化临床医学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脾胃病)建设单位。

数十年来,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特别是中医脾胃病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徐老高小毕业后,随父徐省三学中医内科3年。

黎明即起,练字,炒书,上午侍诊录方,下午读书。

循序渐进,曾诵读《药性赋》、《汤头歌诀》、《舌苔大全》、《脉诀》等启蒙医书。

继而诵读《内经知要》、《金匮》、《伤寒论》、《温热经纬》等书,有父亲按进度讲解。

读自己用毛笔写的正文小楷手抄本,熟读一本,再读第二本,与此同时,参阅相关书籍。

第三年随父亲下午出诊,到镇、乡病家诊疗重病患者,读书时间以诊余和夜间为主。

诊病录方,从不马虎,并摘记父亲诊疗经验。

1944年拜师江浙名医朱春庐门下,续学三载。

门诊出诊,由师口授,徐老书写脉案方药后,随即速记留底记录医话。

三年内将治验病案处方,分类用毛笔工楷书写整理,装订三册,达9万余字,朱师赞而亲笔题名为《验案集萃》,另有个案祥录诊录内容,均保存至今。

三年内还读了有关《伤寒论》、《金匮要略》诸家注释,学习历代各家论著。

徐老曾言:“人的一生,贵在自学,一心学医,恒心不移,自加鞭策,珍惜寸阴。

”徐老以“良医济世”为己任,献身杏林60余春秋。

从医60余年,继承发扬吴门、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较为系统的脾胃病学术思想,无论是食管疾病、胃肠疾病,以及肝胆疾病,都有独特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基于徐老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影响,从70年代中期即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和省中医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学会内科脾胃病学组副组长等职,在全国中医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推动了中医脾胃学科的发展。

先后获得全国、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等多项荣誉。

1996年,被评为“全国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为江苏乃至全国中医界争得了荣誉;1998年国家人事部特批其作为“杰出高级专家”,终身不退;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慢性肝炎多数患者可出现疲乏无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不耐劳累等症状,并可伴有右上腹季肋部不适或隐痛、胀痛。

部分病人可逐渐出现腹部癥块,少部分病人尚可反复或持续有轻度黄疸。

因此,从其症状表现来看,多属中医学“胁痛”、“黄疸”、“癥积”等病证范畴。

徐景藩教授从医60余年,对本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生有幸参加“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师从徐老,侍诊左右,获益良多,兹将其治疗慢性肝炎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一、湿热为主要病理因素,脾运不健是病理关键肝与脾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

肝主疏泄,如肝失疏泄,则脾土升降失常。

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土壅遏,亦可影响肝气之疏泄。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健全,则气血充足,肝体得养。

脾运无权,则气血不足,肝失所养。

而肝之余气泄于胆而成胆汁,助脾胃消化吸收食物,如果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胆液外泄,则可成黄疸之疾。

湿热蕴久,肝阴暗耗,藏血失职,血络不宁,又有吐衄动血之变。

而脾运不健,脾气虚衰,失于统摄,亦可有出血之虞。

慢性肝炎大都有急性肝炎之病史,更有失治或迁延、反复的经过,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缺乏这方面的根据,但综观病因,中医认为多属湿热未净,迁延不愈所致。

湿热困遏脾胃,损伤肝体,脾失健运之职,肝失疏泄之能,可表现为湿热气滞之证。

临床可见口苦口粘,恶心呕吐,纳少厌油,脘腹胀闷,或有嗳气,肠鸣,大便溏垢或秘结,胁肋作胀或胀痛,小溲色黄,舌质红,苔黄腻或薄黄,脉象弦滑等,少数病人可能有黄疸。

病程经久,或未经适当休息和积极治疗,湿热两伤肝脾,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肝体既损,复失所养,则可造成肝脾两虚。

临床可见神疲乏力,面色少华,纳谷不香,肝区不适或劳累后疼痛,头目眩晕,目涩视糊,大便易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弦等。

若进一步发展,则脾土衰败,瘀血内著,可导致癥积、臌胀之变。

部分病人病情活动,可见湿热反复消长。

部分病人湿热症状虽不明显,但很快出现土败木贼之癥积、臌胀。

若患者素体阳气不足,或湿重于热,耗伤阳气,可进一步造成脾肾阳虚。

若患者素体阴分不足,或胃热素盛,则湿从热化,灼伤肝肾之阴,可导致肝阴虚,甚至肝虚血热之证。

综上所述,慢性肝炎以湿热、气滞、血瘀为主要病理因素,其中又以湿热为先。

慢性肝炎湿热之所以持续不清,当责之于脾。

脾属土,主运化水湿,同气相求,湿热之邪首先侵犯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受遏,进而壅阻肝胆,肝体受损,胆汁外溢肌肤而形成黄疸。

故自《内经》始,历代医家对黄疸均一致认为乃脾经湿热所致。

若平素饮食不节,长期嗜酒,或劳倦太过,或有其他疾病,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精不布,湿从内生,此时尤易感受湿热,诚如薛生白所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湿热伤脾,脾运无权,湿自内生,内外合邪,致湿热有增无减,恶性循环,而使慢性肝炎迁延不愈。

因此,慢性肝炎病程中,既有外来湿热之邪,又有内生湿热之病机,湿热既是慢性肝炎的病因,又是其病理产物。

总之,徐老认为,临床所见慢性肝炎以脾胃证候为主,病机乃脾胃功能不足,土虚则肝木乘侮,故常先有脾胃湿阻证候,如神疲无力、肢体倦怠、食思不振、食后脘腹不适等症,继而出现肝经征象,而且从急性迁延至慢性期,脾胃症状始终可见。

因此,慢性肝炎的主要病理关键是脾运不健,病理本质是肝脾同病,主要病理因素以湿热为先,兼气滞、血瘀,治疗大法应以健运脾胃为主。

因此,徐老认为顾护脾胃是慢性肝炎治疗中最为重要的法则,必须贯穿于本病治疗的始终,或化湿运脾,或疏肝健脾,或调养肝脾,或补益脾肾,均以顾脾为要。

而《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则从另一方面强调了脾的重要性。

二、辨证要点徐老强调,慢性肝炎的临床辨证,应从整体出发,将脏腑气血和湿热肝火等病理因素与虚实的病理属性全面综合考虑,分清其先后主次,然后才能恰当地论治。

1.辨在肝在脾凡病史久,素体脾阳不足(如平时畏寒,稍食油腻即易便溏等),病起因劳累饮食不调,自觉全身无力,倦怠,食后腹胀,有黄疸或轻度浮肿,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较淡,脉象濡小者,多应归之于脾经病变。

虽在病程中出现胁痛,还应从脾虚木侮去考虑。

素性抑郁或急躁,自觉症状一开始即以胁痛为主,且脘痞噫气,胁痛由一侧而引及两侧或胸乳脊背,脉弦,舌苔不腻者,可以认为主病在肝(然临床上以脾病为多)。

前者应以健脾为主,后者当以疏肝理气为要。

如属脾虚肝郁,肝脾同病,则两者兼而治之,唯主次必须分清。

2.辨气血虚实在气在血,有时虽难截然分开,但仔细辨证亦能加以区别,或者知其何者为主,对治疗大有裨益。

胁痛一症在本病颇为多见,如钝痛隐痛或仅有不适感,或疼痛由右胁下转至左胁下,或痛引乳部脊背者多属肝气郁滞或窜络(这类患者肝脏肿大多不太显著,质地亦较软)。

如痛位固定,或呈刺痛,经久不已,用一般气分药物效果不著,兼有明显的肝脾肿大,符合中医癥积之体征者,多属血瘀。

面色灰滞无华,舌质紫(包括全舌紫色或局部有大小不等的紫色点片),有肝掌蜘蛛痣等体征,更可作为血瘀的诊断。

如以腹胀为主症者,一般都不离气病。

需分虚实,虚者由脾土中虚,阳气不运,所谓“气不收摄”而胀。

这种虚胀的特点是:(1)午后入夜尤甚,吃油腻食物或牛奶后腹胀辄加重,或兼有下肢浮肿。

(2)大便次数虽多而腹胀依然,且多数伴有便溏。

(3)食量虽不甚减,但全身无力,面色较㿠白,久而易现血虚的症候。

(4)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多濡细或弦细。

实胀系气滞不化所致。

引起气滞的因素很多,如湿阻、肝郁、或兼食积等。

实胀之延续时间较短,影响食欲食量,腹胀部位以脘腹为主,可以引及两胁,大便秘结时其胀尤甚,大便通调或次数增多时腹胀减轻,多伴有噫气矢气。

如舌苔白腻、口粘口甜、小溲黄,甚或目肤亦黄者,属于湿阻。

腹胀而兼有胁痛,部位不定,症状轻重常与精神情绪有一定关系,脉弦,则是肝郁的特点。

如兼食积者,多由饮食不当而引起,腹胀按之则痛,不思纳,舌苔黄或垢腻,矢气多且臭,大便干结,经消导食滞的药物治疗,并注意饮食质量的控制后腹胀可缓。

慢性肝炎为慢性疾患,按久病多虚的一般规律而论,自应考虑到病程既久,气血功能均有不足的一面,特别是本病多数具有脾虚的症候。

但必须详细辨证,具体审察患者是因虚而致病,还是因病致虚。

徐老认为,有不少病人常有湿或湿热的症候表现,是由湿邪困遏,经久而致脾虚。

亦有因肝气郁结而乘侮脾土,或由于肝郁日久而化生肝火,产生胁痛头昏欠寐,面赤生火,情绪急躁,或兼龈齿衄、鼻衄,脉象弦,舌尖红等症。

少数患者由于脾湿不化,酿成痰浊,阻于络脉,胁痛引背,舌苔白腻。

这些病理因素就其性质而论,都属实邪。

至于血瘀内留,结成癥积,亦同样属于实证的范畴。

总之,慢性肝炎患者的虚实是较为错综复杂的,临床上以本虚标实者占多。

必须慎察精详,辨其虚实程度以及主次关系,才能在不同阶段予以正确的治疗。

三、治疗体会1.拟订计划尤重要针对个体体质、发病过程和症候特点,拟订治疗计划,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慢性肝炎的病程较长,既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又不能漫无目的,心中无数。

一般应有2-4个月甚或更长一些的治疗时间。

在步骤上可以先治标后治本,或者标本同治。

也可以先集中解除某些主要症状,然后予以培补整体,巩固提高。

举例来说,本病在临床上表现为脾虚肝郁证的颇为多见,如曾治一姓黄患者,男,病史2年,由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迁延不愈而成慢性肝炎,主症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胁痛隐隐,嗳气,便溏。

舌质稍淡而紫,舌苔薄白,脉象弦小,肝脾俱肿大,质地II 级,转氨酶升高,认证为脾虚肝郁,气滞血瘀,药物治疗的第一阶段以疏肝健脾两法并进,第二阶段以健脾与行气化瘀结合,祛瘀药物的药品剂量逐渐增加。

第三阶段则以健脾结合养血,培补整体。

选择方药后按上述计划执行,病情好转甚满意,历3个月后症状消失,体力增加,肝脾肿消,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

出院后服丸剂巩固,随访半年余,效果良好,已恢复工作,一如健康人。

徐老诊治这样的病例甚多,体会到治疗计划的拟定尤为重要。

治疗计划的内容,除了药物内服外,尚应全面考虑到患者的饮食宜忌、休息,以及外治疗法、针灸等措施的配合,掌握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适当留以灵活加减的余地。

相关主题